1701213077
1701213078
【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1701213079
1701213080
这一句是说我们将十善业落实在「四如意足」,四如意足也叫做「四神足」。我们从这两个名称仔细去观察,「神」、「如意」,它还有个名字,就是「放下」。中国古时候达官贵人,手上拿的是个「如意」,跟佛讲的这一科意思完全相同。怎样才能如意?「如意」的头是回过来的,「回首如意」,我们佛家讲「回头是岸」,回头就如意了。无论你在社会上有多么高的地位,有多么大的权势,有多么多的财富,你要知道回头,回头就如意了。
1701213081
1701213082
佛法里面讲「看破、放下」,「四念处」是看破,「四神足」是放下;足是满足,真正达到究竟圆满了。这里面有四条,佛教我们学习的。第一个是「欲」,欲是欲望。我们人种种希求、种种仰慕,这是一切众生都有的,如果不能把这些放下,就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放下之后,你就得大自在。这个道理很深、很广。放下我们的欲望。今天现在这个世界一般人的观念认为,这个世界不断在进步,是什么力量推动?欲望;欲望在推动这个世界,使这个世界天天在进步。进步到最后怎么样?世界毁灭,同归于尽。所以你想想,佛教给我们放下,教我们回头,有没有道理?人一生在拼命追求欲望,这个人可怜,一生得不到休息。他能得到的那些享受,那个享受实实在在冷静去思惟,得不偿失。你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你身心有多大的压力!这是错误的。
1701213083
1701213084
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用美国人跟中国人比较。美国人物质生活确实比中国人好得太多,他们有自己很舒适的居住环境,出门都有汽车代步,每一个家庭都有庭院、都有花园,家里面的生活全都是电气化的设备。我们中国人看到很羡慕:「人家的生活是好,我们是不如他。」我好像是在八几年第一次陪韩馆长回到祖国,到大连。他们的乡亲父老问起美国的生活,那个时候我们住在美国,个个都投以羡慕的眼光。可是我告诉他们,我是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我说:「美国人的生活不如你们!」
1701213085
1701213086
他们都非常惊讶,他们问:「为什么?我们出门骑脚踏车,住的房子破破烂烂,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能跟美国人比。」我说:「请问诸位」,那个时候在座大概有二三十个人,「你们哪一个人是负债过日子的?」大家彼此看一看,一个都没有。「了不起!美国人的生活统统是赊账赊来的。你们没有负债,他们负债。从生下来就负债,到死都还不清。」我们学佛的人知道,来生还还债。他的精神压力多大!每天拼命工作,为什么工作?还债。买房子、买车、家庭用具,都是向银行贷款;银行借给你钱,保险公司贷款,全是借来的钱,月月要还。
1701213087
1701213088
所以你不要看美国人的待遇还不错,普通待遇大概一个月可以有三千块钱收入,我们听到:「这是很了不起」;普通收入,纳税三分之一,还债三分之一还要多一点,三千块钱实际上自己可以用的,大概只有七八百块钱。如果工作没有了,你什么都完了。为什么?银行来逼债,保险公司来逼债,拍卖你的房子,拍卖你的车子,拍卖你家里电器、家具,还债!所以工作没有了,就一无所有,他们过这个日子。中国人虽然辛苦一点,不负债!每天放工之后,我都看到几个人在自己家门口,他没有院子,在门口摆一个小桌子,在那里吃花生米、喝老酒,优游自在,这种心情外国人没有,他们哪有这种享受!你要晓得,真正的快乐是放下欲望。
1701213089
1701213090
释迦牟尼佛是怎样教导我们的?佛跟我们说的,他自己真做到,他不是只说不做。他可以过富裕的生活,他是王子出身,他可以继承王位,何必要出家?又何必要每天日中一食,三衣一钵,树下一宿,为什么过这个日子?告诉我们:这个日子是最幸福、最美满、最快乐的生活。心里面一丝毫负担没有,身也一丝毫负担没有,心地清净,全身放松,一丝毫紧张都没有,这叫「神足」,这叫「如意」。如意就能生神通,所以叫「如意通」。
1701213091
1701213092
什么叫「神通」?实在讲,神通是我们的本能。我们的本能为什么不能现前?因为心太紧张了,身太紧张了,这一紧张,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统统透不出来。如果心里头没有事,身心放松,你的智慧德能就现前了。所以神通不是从外头得来的,是自性里头本具的。大乘经上常讲,我们的心性跟诸佛如来的心性无二无别;心性本具无量智慧、无量德能,不是从外面来的。
1701213093
1701213094
人何必要贪求这些欲望?天天增长贪嗔痴,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你享受什么?每天天一亮就出去工作,到晚上才回来,你享受什么?试问问:享受什么?住这么大的房子,这么大的庭院,要整理,整理没有时间。美国他们的工作,工作是五天,两天休假。星期六、星期天休假,休假干什么?休假那一天整理家里环境,没得休息,住的房子愈大愈辛苦。请不起工人。美国请工人是论小时的,一个钟点多少钱。比较好的工人,一个小时十块钱;差一点的工人,没有什么技术的,一个小时至少是五块钱。他给你工作八个小时,那就要四十块到八十块。他不是给你做一个月、给你做几个月,不是的,他给你做几个小时的。
1701213095
1701213096
所以多半我们中国人在美国不会请工人的,都是自己亲自去做,休假那一天比什么都累,何苦来?我看了一看摇头,我绝不干这个傻事!一个人有一个房间就够了,清洁打扫很容易,十几分钟就搞干净了。所以我说那不是人住房子,是房子住人,人是房子的奴隶。这都是想不通、看不破,才干这种傻事;看不破、放不下。一生过了,不知道为什么来的,日子不知道怎么过,你说这个多可怜!多么可悲!
1701213097
1701213098
佛教我们,我们要求什么?我们要求觉悟,这是真的。诸佛菩萨念念当中求觉悟,求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们决定不求名闻利养,决定不求五欲六尘的享受,生活往往过最低水平的生活。最低水平的生活,殊不知是人生最幸福、最美满、最究竟的生活,这个道理没有人懂!今天说起来,也没有人相信。可是要深深去思惟,冷静去观察,你才能看到,世间所有一切都是累赘。到最后你想到,连这个身体都是个累赘。身外之物愈多,你的负担愈重,你的日子过得愈辛苦。想想佛菩萨、祖师他们所示现的,仔细去想想,冷静去观察,我们就觉悟了,就明了了。
1701213099
1701213100
什么都要放下,一心只求正觉,一生为别人不为自己,这是最快乐的人。中国先贤常讲「助人为快乐之本」,我们念小学的时候,老师常常这样告诉我们,现在我们自己体会到了,助人是真快乐,帮助别人是真快乐。自己贪图一切的名利、五欲六尘的享受,那是真正痛苦。苦乐没有一定标准,什么是真正的苦?什么是真正的乐?懂得的人不多。真正懂得,通达明了,才晓得佛在经上常常说的「离苦得乐」,这个精义我们才能体会到。
1701213101
1701213102
我们现前在修学佛法,有许多必须要的东西,我们还是要搜集,拿来做参考。在物质生活上,我们一定要满足。为了教化众生,有许多权巧方便,不能不懂,佛教我们的「四摄法」,我们在前面讲过,四摄法是接引众生的原理原则,所以佛法是活活泼泼的。虽然今天我们拥有一些或是物质、或是精神上的受用,形相上有,心理上不能有。形相上有是做什么用的?是接引众生的。如果我们今天学佛的人,个个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天天到外面乞食,一无所有,世间没有一个人敢学佛。一看到,「学佛还得了!你看,可怜到这个样子,天天上街讨饭。算了!不要学它了。」所以为了接引众生,我们也要把自己包装好,让世间众生看到生欢喜心。但是这个包装,你自己可不能被包装迷了,那就完了!自己要觉悟,这个外表包装是给别人看的,绝对不是自受用。自己心地清净,一无所有,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才会如意,这才叫「神足」。
1701213103
1701213104
《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那就是教化众生的好榜样,特别是接引末法时代的众生。末法跟正法时期社会状况不一样。从前的社会是保守的,世间人对于勤苦的生活,没有不赞叹的、没有不欢喜的;现在这个世间人的价值观、观念完全相反,你生活过得很贫贱,没有人瞧得起你。佛法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一定要观机。那个时代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教化众生,现在这个时代应该用什么方法教化众生,我们要明了。从前人喜欢读书,提供书本,那真的是欢喜心,如获至宝。现在送他书,他不要了。为什么?他不想看。现在送电视他要,他很欢喜,我们如何把佛法变成电视送给他。要懂得契机、契理,佛常说!契机不契理是魔说,契理不契机是闲言语,闲话,白说了。
1701213105
1701213106
所以必须要理机双契,我们怎样学习这一条,就应该要懂得。我们今天的希求,眼前的,是希求世界和平,是希求社会安定,这是第一个条件。如果这个世界不和平,社会不安定,什么都不能谈,谁有心思来学道?这个目标决定要教学才能够达到,圣贤的教育。而圣贤教育现在大家都把它忘光了,不但忘光,提起来都反对,认为这是古老的东西,我们是现代人,那个东西应当抛弃。这样的错觉,在一切大众心目当中生了根,你就想这个事情多难!
1701213107
1701213108
今天我们要想帮助众生,先要从自己做起。我们天天说,说了不做没用处,谁相信?说到要做到。佛跟我们讲布施,我们真的施舍;佛教我们持戒,我们真守法;佛教我们忍辱,我们什么都要忍。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很认真努力去做,学一条就做一条,做到了再跟人说,别人才能相信。我们自己的力量非常薄弱,众生的业力这么大,我们怎么能转得过来?转不过来也要转,能转几分算几分,决定不气馁,决定不能放弃。
1701213109
1701213110
我们不能影响别人,是我们的心不诚,我们的行做得不够好;果然是真心诚意,如理如法去修学,尽量去做好。为什么要这样做?决不为自己,为众生,这是接引众生的前方便。所以一定要「离欲」,然后才成就性德里头的欲望;那个欲望是自在美满,这是一般凡夫很难理解的。所以「四神足」摆在第三条,摆在断恶修善之后,你才会真正发现到,价值观凡夫跟圣人不同。圣人的价值观是真实的,凡夫的价值观是虚妄的。如果自己没有办法做到断恶修善,佛虽然跟你讲,你也没有办法体会。必须通过断恶修善,你才能体会得到佛菩萨如何自在,他们是怎样的美满,才能体会得到。
1701213111
1701213112
「四神足」,第一个「欲」;第二个叫「念」,第三个是「进」,第四个是「慧」。这些名词在经论里面用得非常广泛,它应用的处所不一样,意思就不相同。这个地方是讲『神足』,神足也叫「思惟」,也叫「如意」。比较容易理解的,「如意」好懂,我们讲「称心如意」。欲望能称心如意,意思上面说过了。
1701213113
1701213114
今天跟诸位介绍第二条「念」,在经论的注解里面叫「一心正住」,这是「念如意足」。从这个说法,我们念佛的人立刻就能体会到《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念就如意了,念就自在了。「一心」是真心,确实这才能称得上「正住」。一部《金刚经》,须菩提向世尊请教的,就是心要安住在哪里;中心的问题是在此地,我们的心要安住在什么地方。安住不妥当,你就不如意、就不自在,那称之为「邪住」,不叫做「正住」。正住是一心,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是正住。
1701213115
1701213116
我们要怎样契入这个境界?净宗法门妙,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你就能契入这个境界。诸位要记住,「老实念」,关键在老实。我们念佛念了很久,没有得到一心正住,是什么原因?我们不老实。怎么叫不老实?念佛里面有疑惑,这就是不老实;念佛里头有夹杂,就更不老实;还有间断,所以修了这么久,功夫不得力。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面教给我们念佛,纲领是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一心,「净念相继」是正住,那个「住」是佛住,菩萨也是住在「佛住」。通常我们说菩萨住六度,声闻住四谛,缘觉住十二因缘,这个「住」是讲存心,存的是什么心。天人住十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只有三途的众生,他那个心住在贪嗔痴里头;起心动念都是贪嗔痴,是三途众生。
1701213117
1701213118
所以,我们自己如果起心动念也落在自私自利,也落在贪嗔痴慢,天天搞是非人我,我们自己一定要清楚,前途是什么。前途是三恶道。你走的路,走的是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这个世间很短暂,一百年光阴,一弹指就过去了。你到哪里去?到恶道去。谁教你到恶道去?你自作自受,没有任何一个人干涉你,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左右你。你做佛、你下地狱,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什么人都帮不上忙,什么人也障碍不了,佛菩萨对你也无能为力,这个一定要懂得。
1701213119
1701213120
佛菩萨对众生的慈悲、对众生的加持是教学,教导我们。我们能接受教学,能够领悟,能够改过自新,「回头是岸」;从哪里回头?从六道回头,从十法界回头,我们向一真法界,这叫回头是岸。六道、十法界是什么?是妄想、分别、执著。「回头」就是我们要把妄想、分别、执著舍掉,要舍掉六道!六道最重要的业因就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造成六道轮回。「见惑」归纳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错误的想法;「思惑」:贪、嗔、痴、慢、疑,这五种,五大类。你把见思烦恼总共十大类统统放下了,统统舍掉了,从这里回头,这一回头就是十善业道。
1701213121
1701213122
所以,如果对于「见思烦恼」不能够理解,这些名相很繁琐,也不太好懂,你就记住最简单的「十善业」。十善业的反面是十恶业。从杀、盗、淫回头,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从妄语、两舌、恶口回头,我们一生不打妄语,不自欺欺人,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你就真的回过头来了。「回头」,回头是佛菩萨,就不再做凡夫,我们要去做佛、做菩萨了。意三就是贪、嗔、痴。从贪、嗔、痴回过头来,不贪,不嗔,不痴。不但世间一切法不贪,出世间法也不贪,你的念怎么会不清净?这个时候才「一心正住」,对待一切众生,就跟诸佛菩萨一样,自己决定是一心正住。教化众生,他是菩萨种性,用「六度」教他;他是声闻种性,用「四谛」教他;他是天人种性,用「十善、四无量心」教他,这是教化众生的方便。与自己一心正住有没有妨碍?决定没有妨碍,这样才成就无量无边真实功德。
1701213123
1701213124
我们的心究竟安住在哪里?《金刚经》上佛教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正住,「无所住」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难!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我们凡夫做不到,怎么办?佛这才为我们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是方便。诸位要知道,所有的佛法全是方便法,真实法说不出来的,能说得出来的,全是方便法。所以佛在经上才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能说得出来的,佛能表现出来的,全是方便法。聪明人从方便里面悟入真实,这就是佛的教学真谛,从方便悟入真实。没有方便,对我们来讲,我们就无从下手,所以方便法要用,不能执著。经上举的比喻很好,像过河,我们要用船,船是方便法,过了河之后,船就不要了。还能背个船上岸吗?佛法就像船一样,我们可以用它,不能执著它,执著它就错了,你就被它害了,这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必须教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1701213125
1701213126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生度化众生的心。「无住」跟「生心」是一不是二。我们今天很困难,我们生心就不能无住了,心就有住,要无住就不能生心了,总是搞得两边合不拢,这是凡夫。诸佛菩萨生心跟无住是一不是二,生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生心。大家慢慢从这里面去体会,然后你才能够领略一点圆教的思想、圆教的义趣。
[
上一页 ]
[ :1.7012130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