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3127e+09
1701213127
1701213128 空、有是同时的,这是大乘教里头常说的「不二法门」。所以欧阳竟无说:「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佛法就是佛法,世间任何一法不能够媲美的。」什么原因?世法是从意识里生的,佛法是从真性里头流露出来的,不同在这里。我们怎样能契入境界?要用一心。起个念头就是二心。可是这个地方要记住,我们一般人起念是妄想,不起念是无明,都不是一心;凡夫不是落在妄想这一边,就是落在无明这一边。
1701213129
1701213130 真心到底是什么样子?大乘佛法里有个名相,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时」。「寂」就是无住,「照」就是生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是「无住生心,生心无住」。我们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要尽心尽力,认真努力去做,做的时候、做了以后,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是「寂照双融」的境界。凡夫做不到这个境界,凡夫做了一些好事帮助众生,觉得自己做了很多好事,功德很大,居功,念念不忘,着了相,你心就不清净。作跟无作是一不是二,决定不着相,没有执著;不但没有执著,连分别、妄想都没有,这才叫做「一心正住」,你的念就自在,念就如意。
1701213131
1701213132 「四神足」四条里头,这两条最重要;前面跟我们讲的「欲」,第二个讲的「念」,这两条最重要,尤其是「念」。我们实在讲是非常幸运,在无量法门里面我们遇到净土法门,这个法门方便,这个法门是用一句佛号,教我们把心恒住佛号之中。这是不是有念?是的,是有念。用这一念止一切妄念,无论做什么事,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
1701213133
1701213134 譬如说我们修六度,六度落实在生活当中,心里是阿弥陀佛;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学四摄法,心里也是阿弥陀佛;我们断十恶、修十善,心里还是阿弥陀佛;所有一切的修学,统统归到一句「阿弥陀佛」。心里头只有一个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不起第二个念头,这个人叫念佛人,这个人决定往生。不但往生,品位高!决定不生凡圣同居土。其他法门里头,找不到这样的方便;修学其他法门没有那么容易成就,这个法门容易。念念抓住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的命根,只有阿弥陀佛是真实,其他一切都虚妄,这才叫「老实念佛」,比什么都重要!
1701213135
1701213136 我们一心就住在「阿弥陀佛」上,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间断。日常生活当中,依着经典的教导。我们今天归纳五个科目,日常生活决定不违背这五科。第一个科目「净业三福」,第二个科目「六和敬」,要真干!别人跟我不和,我跟他要和,我们各人走各人的路。他跟我不和,他要走六道,我要跟他和,我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各人走各人的路。我能帮他,我尽量帮他,实在帮不了,也不能受他的牵累,他堕三途,我不能跟他去。
1701213137
1701213138 所以,自己应当要晓得,他拼命往三途钻,拉都拉不回来,「算了!不拉他,让他去吧!」这不是不慈悲,不让他去,自己就被他拉进去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放手,等他什么时候回头了,再去度他。帮助一个人绝对不是在一生一世,生生世世!什么时候他想回头,那个时候你去帮他,机缘成熟;不想回头的时候,诸佛菩萨都帮不上忙,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这也是经上佛常常说的,先度自己,自己不能得度,要想度别人无有是处。
1701213139
1701213140 第三个科目「三学」,戒、定、慧三学。三学,《无量寿经》上几句话讲得非常具体:「善护三业」,戒学;「观法如化」,慧学;「三昧常寂」,定学。这个开示非常精彩!下面一个科目,「六波罗蜜」。最后一个科目,「普贤菩萨十愿」。我们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遵守这五个科目,这是菩萨道。别人不走,我走!我知道这是菩萨大道,我们要把心住在这个道上,这是利他,这一句「阿弥陀佛」是自利,自利跟利他是同时的。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念念不舍「阿弥陀佛」。
1701213141
1701213142 「四神足」给诸位介绍了前面两条,今天我们看第三条,从第三条讲起。第三是「进」,进就是精进;第四条是「慧」,是智慧。「神足」这个意思就是「如意」。中国人在过年的时候常常祝福大家「事事如意」,「四神足」就是「事事如意」的意思。要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如意?前面把要领跟诸位说过,放下就如意了。放下,要记住,不是在事相上放下。事相上,实在讲没有障碍。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事实真相。障碍发生在哪里?障碍都是发生在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没有不自在的。
1701213143
1701213144 中国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也许有人问:「假如我不跟人争,在这个世间一无所求,活得有什么意思?」似乎人活在世间就要争、就要求,这是西洋人的想法;这个想法,实在讲误导众生,造成这个世间无量的灾难,天灾人祸就是因为人争、求,感来的苦报。圣人教导我们是非常有道理,为什么?如果争、求要真正能得到,那是好事情,应该去争,应该去求。怎么争、怎么求也得不到,你何必去争?何必去求?
1701213145
1701213146 为什么得不到?你命里头没有。诸位要知道,我们这一生当中怎么去争、怎么去求,都是缘。有缘没有因,你们看看这个世间人,哪个不争,哪个不求?几个人求到,几个人争到?绝对不是说一百个人争,一百个人都得到,一百个人求,一百个人也都得到,这个争跟求有意义,值得提倡的。一百个人争,得到的可能只有一两个;一百个人求,能求得的可能也只有一两个。我们就说这是或然率,这不是真实的。
1701213147
1701213148 佛教给我们,「因」是过去生中种的。你求财富,你命里头有财,命里头有多少财,也是一定的。你想多得一点,得不到,你想少要一点,也不可能,该得多少,到时候自然现前;而且得到的还有时节因缘,有人年轻的时候发达,有人中年发达,有人晚年发达,时节因缘各个人不一样。所以古德说了两句话,「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都是讲事实真相。
1701213149
1701213150 而在佛门里面,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们看看《了凡四训》,云谷禅师对袁了凡先生的一番开示,那是圣人之道。何以说「有求必应」?因为佛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想求,如理如法地求,就一定能得到。「我想得个瓜」,你不去种瓜,天天在那里祷告、求,天上会掉个瓜给你吃?哪有这种道理?这不可能的事情!佛怎么教你求?你想得瓜,教你种瓜,你才能得到。你要求财富,佛说财富的因是什么?财富的因是财布施,你才会得财富。
1701213151
1701213152 这一世当中,我们看到有很多拥有亿万财富的人,他的财富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财布施的因,他布施得多,他布施得大,这个大是心量大,他布施得欢喜,他布施得自在,这一生发财好像不操心,自自然然财源就滚滚而来,就这么回事情。过去生中没有种因,这一生想尽方法也得不到,无论用什么手段都是枉然,只是造罪业而已。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会自在了,就会如意了。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不正当的方法统统舍弃掉,规规矩矩、如理如法地去求,种善因一定得善果,这个道理不可以不知道。
1701213153
1701213154 今天讲「进」,进是精进,不断地在进步。进步就自在;退步就懊丧,就起烦恼,进步就快乐。什么地方求进步?给诸位说,真精进是心地的清净、平等、慈悲,我们要在这个地方求进步。再告诉你,物质的受用、精神的受用不必要求,自自然然都在其中。这就是佛家常说的,「功德」里面有福德,「福德」里头没有功德。有功德,哪有没有福德的道理?所以佛菩萨教我们修积功德。「功」,就是讲做功夫。什么是功夫?放下是功夫。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一切的不善,这是「功」;你所得到的智慧、德能、受用,那是「德」。你修「功」,然后你自然就有「德」;不修「功」,妄想求「德」是决定求不到的,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1701213155
1701213156 求进步,特别要留意到的,那个进步叫「精进」,着重在「精」,精是纯而不杂。我们是初学,初学是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从精进,你决定不能成就。我们在经上看到,法身大士他们的确广学多闻了。《华严经》上我们看到善财童子,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里面是专精,那是初学,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广学多闻?到戒定慧三学完成,智慧开了,智慧开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圆教初住菩萨,这个时候五十三参,广学多闻。这明白地教给我们,没有到破一品无明的程度,没有资格参学,没有资格广学多闻。
1701213157
1701213158 四弘誓愿里面说得多清楚,头一条教你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条教你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那个烦恼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无明烦恼也要破几分,才能进入第三个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摆得这么清楚,我们不相信,我们一开头就要广学多闻,颠倒了。所以用尽了心思,用尽了精力,到后来一事无成,这是不听佛陀的教诲。最后,「佛道无上誓愿成」。善财参访普贤菩萨,最后一参参访普贤菩萨,那个佛道怎么成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无上佛道成就了。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摆在我们眼前,我们不能够依教奉行,你说多可惜!所以要知道精进无间,我们才得自在。
1701213159
1701213160 这四条里面都得神通,所以「神足」也是「神通」。这四条是彻底放下妄想、分别、执著。神通从哪里来?自性起用。后一条「慧」,慧是自性般若智慧起用,心不散乱了,实在就是《弥陀经》上所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四神足里头「慧」就是「心不颠倒」,四神足里面的「念」就是「一心不乱」,这样才得大自在,这样才能够事事如意。因为这四条能发神通,所以叫「神足」。「足」是表「圆满」的意思。我们知道这个道理,晓得怎样修法。
1701213161
1701213162 凡夫修行最大的障碍,是我、法二执。我执造成了烦恼障,法执造成了所知障,两种障碍是这么来的。所以佛教人,头一个要把「我」这个执著舍掉,舍掉这个执著,你才能找到真正的「我」。这个「我」是佛经上讲的「常乐我净」,这个「我」你才能找到,这是真正的自己,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才能找到。如果你执著这个身是我,那个真的我,你永远找不到。这身是假的不是真的,刹那生灭,舍了假的,真的就现前了。一切大乘经教教我们这桩事情,所以能够依教修行修四神足,经上告诉我们,『恒令身心轻安快乐』,这是受用。
1701213163
1701213164 我们希望我们生活得很快乐,「轻安」是佛法修学最初证得的境界,身心安乐,永离烦恼了。我们凡夫身体粗重,什么原因?烦恼太多了,习气太重,得不到轻安。当我们自己修学功夫得力的时候,轻安的境界会现前,但是时间很短,不能保持。我相信有许多同学都有这个经验,特别是在念佛的时候、诵经的时候,偶尔会短暂地感觉得身心清凉自在。如何能永远保持?那就是功夫。有人在念佛的时候告诉我,他突然感觉他身体没有了,非常舒适,有人感觉得身体好像上半身有、下半身没有了,这都是轻安的境界。
1701213165
1701213166 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个时候没有妄念,就是说离开了妄想、分别、执著。可是刹那之间他妄想、分别、执著又起来了,起来了,这个境界就没有了。这虽是很短暂,给我们证明佛讲的这个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境界是真实受用,人常住在这个境界里面,头脑是清醒的,对于世间这一切众生、这一切现象它的变化,你就会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所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能力我们就叫它做「神通」。我们为什么看不清楚?我们在迷。他为什么能看得清楚?他在觉,他不迷。所以这些觉悟的人,帮助我们迷惑颠倒的人,教导我们一定要求觉悟,求觉悟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依靠别人,靠自己。不需要常常求别人指点,自己比什么都清楚,这个多好!
1701213167
1701213168 那要怎样?一定修「四念处」,四念处看破,纯粹是智慧;修「四正勤」,断恶修善;修「四如意足」,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然后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到欲自在、念自在、进自在、慧自在,这个大自在确确实实是可以证得的。什么时候证得?完全在个人。精进!你真精进,你就早一天得到;你要是懈怠,你就晚一天得到。这个「晚一天」,这一天的时间很长,可能是来世,可能是后世,可能是无量劫之后。你要不精进就会堕落,一定要精进不懈。
1701213169
1701213170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1701213171
1701213172 这一段是说,如果我们将十善业道落实在五根,就能够得到下面四句的殊胜利益。『深信坚固』,我们现在修学迫切需要的;『精勤匪懈』,也是我们向往的;『常无迷忘』,这是智慧现前;『寂然调顺』,这是真实的功夫。果,断一切烦恼。五根有五种。所谓根,什么叫「根」?世尊在此地是用比喻说的,如同植物,它有根,它就能够抽芽,它就能够成长、开花、结果。佛说「信、进、念、定、慧」,这五条是无上菩提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个根,我们怎么修都不能成就,这五条是有顺序的,有先后次第的。第一个就是「信」,第二个是「精进」。没有「信」,哪来的「进」?没有「进」哪里来的「念」?由此可知,《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两句话说得有道理,说得一点都不错。
1701213173
1701213174 念佛,古来祖师大德跟我们讲,净宗三个条件叫「三资粮」,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不具足,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只是跟西方净土结一个善缘,这一生决定不能往生,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这三个条件,第一个就是「信」,第二个是「愿」,第三个是「行」。所谓「行」就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老实念佛。古人又说:老实念佛是正行,断恶修善是助行,这个话讲得也有道理。可是更重要的,莲池、蕅益大师都教导我们「正助不二」、「正助双修」,不要把助修看轻,我们才会有成就。
1701213175
1701213176 三资粮第一个既然是「信」,信什么?教下一般说「信诸谛理」、「信忍乐欲」。于一切真理,这个「谛理」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真理,真实的道理,你要相信。「信」下面一个叫「忍」,「忍」这个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肯定」。我信了,但是还不能肯定,这个「信」不能算是根;你有信,这个信没有根。不但要肯定,还要爱好。你相信了,你肯定了,你不喜欢它,有什么用处?到了很喜欢了,很喜欢,要不能把它落实,还不叫做根。末后有个「欲」,欲是欲望,把它变成自己的欲望。我们今天以净土来说,我们信阿弥陀佛,我们信极乐世界,我们信了之后,我们心里肯定、爱好,确确实实变成自己的欲望:我一定想生极乐世界,一定希求亲近阿弥陀佛,这个信才叫有根。如果没有一个强烈的欲望想求生、想亲近阿弥陀佛,你这个信没有根,虽有信没有根。
[ 上一页 ]  [ :1.7012131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