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18530
昨天在居士林,永师来跟我说,他到大陆上看,看到印光法师那个房间关房,晚上没有灯,看书、写字桌子靠着窗口,借外面的光,他看了很感动。我们今天有这么多照明的设备,还嫌弃,现在人物质享受的福报太大了。我告诉他我们小时候念书,念中学的时候在贵州,抗战期间,晚上上自修点的是油灯,一根灯草,那个光比蜡烛小多了。一支蜡烛如果用油灯来点,差不多要五根灯芯,点燃那个光度才等于一支蜡烛;一根灯草,我们那时点桐油,光度只有一支蜡烛的五分之一。我们就那样读书,你们想不到。现在人有福不肯读书,我们那个时候穷到那样还喜欢读书。后面也是《大智度论》里一首偈子,我们把它念念,『《大论》云:人修布施者,名闻满十方,智者所爱敬,入众无所畏,命终生天上,久必得涅槃』。佛讲的真话。佛教菩萨生活,六波罗蜜就是菩萨的生活,第一条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你就得清凉、就得自在,就开智慧。人不肯布施,心眼很小,念念为自利,这个人怎么可能开智慧,不可能的。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1701218531
1701218532
【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1701218533
1701218534
我们先看注子里面说的,这段注子只有三行,『《大论》云:佛说二种施中』,二种施就是财布施跟法布施,『法施为第一,以财施果报有量,法施果报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三界报』,这是先引《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然后再说,『若不求名闻财利力势』,你布施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财,也不是为求利,也不是为求权力地位,你什么都不求。『但为学佛道』,佛道是什么?真实智慧,真实的解脱,只为断烦恼,只为断忧虑,得清净自在快乐,这是佛道。『弘大慈悲心,度众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净法施』,这就如理如法了。我们以清净心,以无所希求心,帮助一切众生,特别是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清净法施。
1701218535
1701218536
法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我们出钱出力是财布施,我们存的心是法布施,没有丝毫希求的欲望,没有;念众生苦,帮助一切众生,是我们自己应当尽的义务。帮助哪些人决定没有偏心,平等布施、清净布施。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眼光要远大,佛法的弘传,利益众生,最低限度我们要以全世界众生为对象,不是某一个地区,你一定要把心量拓开。如果是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好,另外一个地区贫穷落后,这个世界永远得不到和平。所以必须全面地顾到,全面地教学、全面地提升,令一切众生都能够破迷开悟,社会才能得到安定,世界才能得到永久和平。虽然一切众生过去生中种的因不相同,这一生的缘不相同,觉悟就行了,彼此互相能够照顾,互助合作,免除一切争端,就避免一切灾害了。
1701218537
1701218538
我们接着再看小注,『若不尔者,为市易法』,这就是说你没有大慈悲心,你为什么到佛门来布施?听说佛门里面讲『施一得万报』,这个生意好做。哪个生意一本万利?原来佛门布施一本万利.赶紧来布施,存这种心就是市易法;是以做生意、做买卖,求利心切,这下看准了,一本万利,可以赚大钱。这个心是决定错误的,不相应。下面又说,『复次菩萨,知诸法实相,如涅槃不尽』,菩萨有智慧,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涅槃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不是假的;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福德入诸法实相故,而亦不尽』。怎么入?与诸法实相应。怎么相应?心相应,你布施时候起心动念与诸法实相相应。相应的现象是什么?清净不染,清净平等,虽行布施而不染着布施;布施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无论修什么样的布施,实在说佛法讲所有一切法都是布施,布施涵盖了一切佛法。佛教人不外乎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类,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修学的不超越这三大类。能够以清净心、真诚心,服务一切众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就是布施;要有布施的心,只有服务而不求益利。所以佛菩萨是一个义务智慧教育的工作者,佛的学生亦复如是,这是智慧的教学,义务的教学,所以得福不可思议,这就入诸法实相。『故福利不可为喻』,这是真实的福报、真实的利益,没有法子比喻。
1701218539
1701218540
『回向法界』,回向就是服务,最近讲《华严经》正好是这些鬼王、天王来代表十回向。大经里面所讲的十住、十行,成就自己的智慧能力、智慧德能,智慧德能成就之后,就要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服务就叫做回向,回自向他,将自己的智慧德能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一切众生,这叫做回向。法界是范围,这个范围太大太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星球,而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心量多大。所以他的福德利益那就无量无边,跟诸佛如来果地上无二无别。这一段是讲你造佛像、造菩萨形像、造转轮圣王像,你所得的福。再看底下这段:
1701218541
1701218542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
1701218543
1701218544
前面这一段是说能布施的人,『善男子、善女人』,能布施的人、能修福的人。后面这一段是讲他修福得福,这是遇到大乘经典,或者是『听闻一偈一句』,闻遇大乘法少,可是他听了之后他就能发心,发真诚心;『殷重』就是真诚,欢喜赞叹,恭敬布施供养,这是他所修的。诸位在此地一定要注意到,第一个他是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善根福德的人,不是普通人,就是刚才讲《观经》上所说的净业三福,他统统做到,他是这样的人。遇大乘经纵然是一偈一句,他深解经义。佛在《金刚经》上教人『深解义趣』,一偈一句虽然少,深解义趣那就不少;换句话说,他真听懂了、明白了。
1701218545
1701218546
唐朝时候,禅宗的惠能大师,那是个苦力,他靠卖柴生活,现在这个社会见不到。抗战以前,抗战初期,大概在六十年前的样子,我住在福建,那时候的生活还有很多苦力,卖柴、卖水的。没有自来水,挑水,到河边、井边上挑水在外面卖,一担水那时候是三个铜板,相当于一分钱,那时用铜板。卖柴,在山上砍柴挑到城里面来卖,很辛苦,惠能是卖柴的。柴卖掉了,拿到钱要回去,这时候听到有一个人在念《金刚经》,在房子里面念经,他在房子外面靠窗口的地方听。从前的窗户没有玻璃,如果有玻璃隔着听不见。以前窗户用纸糊的,冬天也是纸糊的,冬天的时候通常糊两层;纸糊的窗户,所以里面说话,外面能听得见。他是偶尔听了几句,听到《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入了。
1701218547
1701218548
你要问他,他为什么能悟入?他是善男子。念经的人天天念都没有悟入,他不是善男子,不是善男子念经让善男子听,善男子开悟了。你们想想看,《观经》上讲净业三福,你细细看惠能有没有做到?做到了!他真的是孝养父母,他卖柴买米回家供养母亲。虽然他没有念过书,可是以后他到黄梅参访,我们就看到,真正是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非常明显。没有学,但是人家统统做到,这是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所以偶尔听人家念经,机缘,这是缘分,这个缘分让他成就一代祖师。他当时卖柴如果没有听到人念经,永远就卖柴了,哪里能够闻到佛法?这一听,听个一偈一句,他真听懂,真听明白,所以他就发殷重心,他就赞叹恭敬,他就真正想学,真正打听;你念的是什么东西?他念的是经;从哪里来的?从黄梅来的。他就有意思到那边去学。
1701218549
1701218550
此地供养,『布施供养』这四个字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最要紧的是依教修行供养。布施怎么讲法?布施是把从前一切的错误舍弃掉,就是布施;依照佛法修学就是供养。这里布施没有涉及到钱财,这里供养也没有涉及到物品,没有。舍妄学真,舍妄就是布施,学真实就是供养,这个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注解里面给我们说明,他是引用《起信论》里面讲,解释大乘,大乘经体大、相大、用大,所以功德无量无边。我们翻开经本,『今既闻是章句,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法眼』,这是说一偈一句得无量福的理论依据;怎么可能?道理就在此地。正如《金刚经》上所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是什么?明心见性,那个福利益谁能跟他相比?他得的福报是明心见性。『即使一偈一句,亦复增进菩提』,这是我们从六祖惠能事迹里面是非常明显地看到,可以证实佛在经上讲的真实不虚。
1701218551
1701218552
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修法布施比过去方便太多,但是我们得福不如古人,就是用心比不上古人。古人真诚、恭敬,现在我们起心动念还有私心,还没有把自己舍掉,这就是布施福不如经上所说,道理在此地。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是要把一切虚妄不实舍掉,善导大师教我们,“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这一句话重要。一切都要以真实心为基础,从真实心里面出发就对了,没有一丝毫虚妄,不自欺、不欺人,念念真实,无论修什么法门,无论修什么样的布施,得福都是不可思议。末后这一段引用佛一段话,说明一偈一句得无量福的事实,『佛告阿难,若有从他闻一四句偈』,这是假设。如果说是有这种缘分,听别人读经或者是讲经,你的时间很短,只听他说一四句偈,一四句偈就是四句。『或书之竹帛』,在从前没有纸张,在中国古时候用竹简,把这些文字写在竹简上,诸位如果到故宫博物院去参观,汉朝以前的这些典籍还都写在竹简上面。帛是布匹,是丝织品,那时候没有纸张,也有写在这些丝织品上,也有写在这上面的;现在就是书本、书籍。『所有名字,于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阇梨等,荷担肩上,或背负顶戴。常将一切音乐之具,供养是师,尚不能具报师恩』,这个话说的是知恩报恩。你怎么会开悟的?是因为别人传授你一偈一句,给你这个机会,你有善根,听了之后能够深解义趣,你开悟了,你成佛了。传授你一偈一句这是你的老师,是你的恩师,恩德多大?佛在这个地方举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我们看到,报答不尽。比喻里面讲,你把老师担在肩上,或者背在背上,或者顶在头上,再以一切音乐之具来供养,都报答不尽,这是一个真正知恩报恩的人。
1701218553
1701218554
下面说『若于和尚所,起不敬心,恒说于过,我说愚痴,极受多苦。于当来世,必堕恶道』,这个老师对你有恩,你对老师没有恭敬心,还要常常说他的过失。老师有没有过失?很难说。为什么很难说?有没有过失在你自己起心动念,你以烦恼心看老师,老师过失无量无边;你以清净心看老师,老师确实没有过失。所以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没有好恶,没有好丑』,境是什么?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一切人、一切物,给诸位说,没有善也没有恶,没有好也没有丑,善恶好丑生在你自己的心。你是善心,看一切人都是善人,看一切法都是善法;你是恶心,看一切人都是恶人,看一切法都是恶法。蕅益大师这个话讲得对。也正同《坛经》里面所讲的风动、旛动,惠能大师看出来,不是风动也不是旛动,你的心在动,一句话把事实真相道破。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诸佛菩萨示现表演,表演在迹象里面五十三参有善有恶,里面还有杀、盗、淫,善财童子还去参访。杀、盗、淫在佛法讲是三毒烦恼,菩萨示现,善财参学得无量功德。他怎么会得到?如果我们要去接触这些,必堕阿鼻地狱,为什么人家接触成无上道?用心不同。我们用的是什么心?菩萨用的是什么心?所以这一段话很重要。下面接着说,『是故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爱重三宝甚深之法,必获无量无边之大果矣』,这地方引用佛所说的。末后这一句:
1701218555
1701218556
【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
1701218557
1701218558
小注里头说,注解是引用《付法藏经》,佛的话,『法是众生真善知识,作大利益,济诸苦恼』,能帮助一切众生度过一切苦难,一定要靠佛法,所以佛法才是众生的真善知识。佛法当中特别是大乘法,我们现在修学是大乘里面最殊胜、最精华的部分,包括《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自己得到好处、得到利益,我们遵守佛的教诫,应当把这个利益、把这个好处,普遍地介绍给一切众生,推荐给一切众生。这是什么?『回向法界』,不是自己独享,应当利益一切众生。决定不怕辛苦,认真努力地去做,有一天的生命就应当做一天,尽形寿把这桩事情做好,这就叫圆满功德;不能怕辛苦,不能贪图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将宝贵的命光空过了。菩萨如果说贪图享受,这里面可以得自利不能利他,佛法之可贵就在利他,要利他必须要舍弃自己的安乐。李炳老从前对我说,谁不喜欢去住山、去住茅篷?个人享受,享受大自然之乐,逍遥于山水之间,人生第一乐事。不能利益众生,只能自利,不能利益人。佛菩萨、得道之人、明心见性之人,他确确实实可以享受,他得大自在了,可是他舍弃自己的享受,不辞辛苦天天劝化一切众生,走进都市,走进村庄,只要有人肯听、肯接受,真正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他都很欢喜、很乐意、很详细地为他解说。
1701218559
1701218560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没有间断,天天为大家服务,为大家讲解,一直到老死从来没有放弃,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工作。这值得我们后人尊敬的,值得后人效法。我们什么时候听过,在经上看到过,释迦牟尼佛到哪里去度假?没看到过。现在工作很辛苦,天天在工作,还找个时间去度假,没听说释迦牟尼佛去度假,也没有听到一千二百五十人去放个假,没听说过。我们这里要办佛学院,听说还有寒假、暑假,还放个假,所以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多想想。将来办佛学院势必要放假,随顺世间,世间学校都放假。可是我们放了假怎么办?去干什么?希望大家学释迦牟尼佛,放假到外面去讲经说法,你把你这一学期所学的,假期当中找地方去讲经,你这个假就没有空过,利用这一段时间与一切众生广结法缘。你们有这个意思,我可以给你们安排,请海外各个地方发邀请函来邀请你们,放一个月假就讲一个月经,放两个月假就讲两个月经,没有空过;不可以放假去游山玩水,那就糟了!那这个假一放,你这一个学期所学的全光,都没有了,你怎么会有进步?进步就是念念锲而不舍,要明白这个道理。
1701218561
1701218562
再看底下一段经文,这是布施,修复经典、塔寺的福报。他前面小注,我们把它念念,要紧。『是故智者,欲得无上安稳快乐,应当至心勤听经法』,这几句是总结前面《佛说坚意经》里面一段话,这一段话我们要特别提出来流通,把它印出来。这段话大家记住,《佛说坚意经》,这一段经文是『佛告阿难,其有好心善意之人,闻佛明法,一心而听,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时可』,此地一时是古印度的算法,就是现在的四个小时,他们是昼夜六时,一时相当于现在四小时。『不能一时,半时可』,半时就是现在的二小时;『不能半时,须臾可』,你没有时间听二个小时,随便听几分钟也好。『其福不可量』,下面我们把它换一个字,『其福不可量、不可限也』,“用不可限”大家好懂。这是经文,他上面写个“文”,这段经文。接着这段经文说,『是故智者,欲得无上安稳快乐,应当至心勤听经法』,我们用这段常常劝人来听经,所以这段文很重要。接着看下面经文:
1701218563
1701218564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
1701218565
1701218566
经文上都讲的是『未来世中』,“未来世中”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1701218567
1701218568
【有善男子、善女人,】
1701218569
1701218570
能够具足这一个『善』字的条件,非常稀有、非常难得。
1701218571
1701218572
【遇佛塔寺、大乘经典,新者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毁坏者,修补营理;或独发心,或劝多人,同共发心。】
1701218573
1701218574
这是讲修福。佛的塔、佛的寺,“寺”这个意思前面说过,寺这个意思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它是永久的机构,这才称之为寺,不是临时的设施,它是永久的。过去皇帝他的办事机构称“寺”,宰相底下办事的机构称“部”,常常可以改变、可以废除,可以重新再建立来调整。皇帝下面办事机构永远不变,在中国从汉朝到清朝,可以说都不变更,所以寺是永久办事的机关,我们要懂得这个字的意义。可是现在大家看到寺,连想法都不对,看到寺迷信,就代表迷信、代表鬼神;一听寺跟庙就连起来,寺庙,这里面是供鬼神、是搞迷信,这是很大的错误。过去佛寺是办佛教教育的机构,佛教教育要永远办下去,不能够废止,不能暂停,所以用寺。但是现在许多人把这个字的意思都误会,所以我们也要改一个名称,夏莲居老居士他老人家提倡,不要用寺院、庵堂,用“学会”,学会是夏老提倡的。我们今天是“净宗学会”,我们不称净土寺,不称弥陀寺,称净宗学会,让人家看到这个名称能够耳目一新,不至于产生误会,这个意见非常之好。我们读到他老人家的书,就遵守他老人家的意思,我们成立的机构叫净宗学会。
1701218575
1701218576
遇到一些佛寺,塔是供佛舍利,寺是宣传佛教育,弘扬佛陀教育。『大乘经典』,当然佛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法宝,前面讲这是众生的真善知识,是大乘经典。『新者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遇到新造的。现在科学技术发达,我们新造这些经论容易,但是一定要造得精美,让人看到之后生欢喜心,生起恭敬赞叹的心,所以经书不能够随便印;随便印,人家一看,这个书他不生欢喜心,那是我们的过失。经本一定要印得好,尽量把它做好。我们这次印这部经书,诸位看到都能生欢喜心。这个本子不好找,我们在台湾这个本子曾经翻印多少遍,字迹都模糊,我用的这个本子是老本子,这里头字迹模糊,所以我就想到怎么样去找原来的版本。
1701218577
1701218578
上一次我到香港,我就很留意去找,还是佛菩萨保佑,到中华佛教图书馆找到一本。这是第一次在香港印的本子,续朗法师印的,这个本子很旧,纸也变黄。又有一次我去看觉光法师,觉光法师打电话找我,我们见了面,到他那边吃一餐饭,看到他那里头书架上有这一本。这个本子同样的版本,但是比常怀法师那里保存得好,他放在书橱里面很干净。我们把这两本都带回来了。原本前面图是黑白的,不是彩色的,我们到台湾又特别找到原来的图,彩色的图,我们现在印的本子比那个本子就好太多,比原来本子还要殊胜。我们送了十本给常怀法师,也送了十本给觉光法师,我们要他一本送他十本,送给他的比他给我的漂亮多了。我们这样做,以后看到他那里有好书拿来,他才肯给我们,知道给我们不是白给,有回报的。我们拿来之后印了二万册,听说台湾现在有很多人看到这个本子这么好,他们也都想印,发心,好!大量去印,我们的版放在台北世桦印刷厂,原版在那边不需要再用制版费,欢喜印的话都可以拿那个版去印,那成本就更低了。新的我们东西一定要做得好,做得庄严,人家看到之后生欢喜心,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经书要做得不够精美,这就达不到,这是佛在此地教给我们的,尽可能要把它做好。
1701218579
[
上一页 ]
[ :1.701218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