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18580
『若遇故者,或毁坏者』,“故”是旧书,旧书的价值高,高在哪里?第一个它传得很久,经过许许多多人读过,年代久远证明这个经是真经,如果是假的、伪造的早就被淘汰掉了,所以它有历史的价值。又经过许许多多高僧大德读过,要用现在话说它的磁场不一样,新的东西怎么样也比不上旧的,诸位要晓得,它有纪念的价值,它有很强烈的摄受力。可是东西传久了会损坏,我现在手上大概还有三四十本明朝时候的书,算算差不多有六百年,纸张很脆弱,一翻唯恐它破损。所以我现在这些书怎么去读它?影印。我读影印的本子,原书保存,不要常常去翻动它。在此地不方便,在台湾比较方便,在台湾我就拿去裱褙,就像裱画一样,里面再托一层棉纸,这层棉纸托了之后,这个书至少再又可以保存一千年。因为我现在这些书,多半是毛边纸印的,不是很好的纸,普通的毛边纸,毛边纸可以保存五百年,所以现在一定要修补。修补就是要裱褙,裱褙之后再把它装订起来,这就又可以延长一千年的寿命,这属于古董。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不要认为这是破旧的,破旧的应该丢掉,破旧才有价值。真正内行人、识货的人,我们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外行人喜欢看什么?看明清的玉器,那非常精美。内行的人看什么?看三代夏商周的铜器,破铜烂铁,东西都不完整,破破烂烂的,有的只是一个碎片。无价之宝,哪里是明清这些金银玉器能够相比的?比不上,它有它历史的价值,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
1701218581
1701218582
旧的经书我们要修补,旧的塔寺也要把它修补出来。关于这方面我们是远远落在日本人的后面,我到日本去参观、去参学,我对于日本人保护塔寺、修补故旧,真是佩服到五体投地。他们这套东西从中国学去的,学去之后一直保存到现在,能保存这么久吗?他是每年都修,这个柱子虫蛀掉了,还用同样的木材、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形式把它换下来。所以你到日本去看,寺庙庄严,汉朝时候的模样,日本人是唐朝时候留学的学生最多,学去的都是古代的建筑,中国有许多飞檐,飞檐是明朝时候的、明代的,汉唐时候还没有飞檐,所以你到日本去能够看到汉唐时代的建筑,跟中国古书里面记载的完全相应。我们现在读《礼记》,看到那个时候人生活方式有很多看不懂,到日本就懂了,他所讲的就是日本的生活方式。穿的衣服,日本人穿的和服,日本的服装,和服也叫吴服,说吴服你就有印象了。吴是江苏,吴越时代那个时候的服装,日本人传过去到现在还穿,还是那个样子,日本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他们这些修补塔寺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决定是用原来的材料,用原来的样式,统统翻新,但是跟过去完全一样,保存得非常完整,这是我们到那里去参观不能不佩服的。
1701218583
1701218584
日本人他能够吸收西方人最新的科技文化,对自己固有的东西他能保持,他没有把它丢掉,这是比我们中国人高明之处。甚至于日本人一条古道,道路都不肯破坏。开新的道路是开在古道的旁边,另外再开,古道保留,古道是石子铺的,马车给观光客,观光客行走他的古道,坐他的马车,很有趣味。我那个时候,我到日本去参观大概是二十多年前,我印象很深刻。在中国实在讲可以恢复几个古城,你们前天中秋节到唐城去聚会,在香港有个宋城。实实在在讲,如果在中国能够把开封恢复到宋朝那个时候面目,西安恢复到唐朝那个规模,一个唐城。一个宋城,大的,里面人可以什么事情都不要做,观光旅游卖一点小吃就赚钱。全世界的人都会到那里去参观,哪个不想到那里去看看?看看唐朝时候人的生活,宋朝时候人的生活,在那里服装完全恢复到那个时代,用具也是那个时代,到这个地方来观光旅游我们来接待你,吸引全世界的观光客,好事情。这个构想我是参观日本的时候有这个观念,不要以为没有收入,收入可观,大收入;你卖纪念品,借这个机会来宣扬中国文化,利益无量无边。我在美国参观一个丹麦城,那个城市不大,是欧洲人移民,丹麦,他们里面建筑生活方式,完全是丹麦人旧的生活方式,进到那个地方就等于是你到丹麦去了,很有意义、很有趣味!那个里面街道上还是行的马车。这是保存古文化,有价值、有意义。此地是教我们如何修复旧的塔寺,旧的经书典籍,应当要重视。
1701218585
1701218586
旧的塔寺规模比较大,不是一般人独立能够经营的、能够修复的。所以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如果你有力量一个人发心好,功德非常殊胜;如果自己没有力量,应当劝导大家共同发心,都是无量功德。至于经典修补之后,一定要有妥善的地方保存;古时候有一些家庭里面藏宝,代代相传,大家庭制度可以传之于久远。现在的家庭,小家庭制度,而且常常迁移,不像中国过去选择一个处所建立房舍,这一住真的住上几百年,老家;现在人常常搬动,在外国插个牌子随便就卖房子,家就卖掉了,所以保存这一些古迹就非常困难。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们应当要有智慧,最好给学校保管,或者给政府图书馆去保管。在中国大的寺院丛林,我们知道它能够传之永久,这个可以保管;像中国四大名山,这些道场不管怎么样的变化,这个道场都会传下去的,它这个地方有藏经楼,可以藏在那个地方,这是藏故,故旧的;修补好了以后,藏宝收藏的这些地方。更重要的这些旧的,我们可以把它翻印;翻印,复印本可以广为流通,原本让它妥善地收藏,复印本要广为流通。甚至于可以把它输入电脑,输入电脑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原版输入,现在用照相技术,可以在电脑上看到原来的版面,原来的字体,这是很有艺术价值;另外一种重新做版,重新做版放在网路上流通,这个方法都好。
1701218587
1701218588
总而言之,佛法注重在流通,不注重在收藏,你收藏起来利益谁?所以一定要流通,流通的功德无比殊胜。今天我们看到许多地方印经,市面上世俗人印经,后面“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还情有可原。如果是佛家四众弟子,或者是道场,如果版权页上印上这几个字,麻烦就大了,你一生修行再好,功德做得再多,你还不免堕落。什么原因?你障碍佛法的流通,这个罪比什么罪都重,你做再多的好事抵不过这个罪过,你让多少人法身慧命被你这几个字断掉。所以这个利害得失,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凡是能够利益社会、利益大众,流通是布施,前面跟诸位说过。布施财得财富,布施法得智慧,你不肯布施,障碍布施,不但你受贫穷的果报,还要受愚痴的果报;愚痴就太可怕了,造作一些极重罪业的人,根本的原因都是愚痴。三恶道受报,时间经上讲无数劫,要遭这么大的难,都是不明这个道理。一念转过来了,发心布施,发心供养,得无量福。
1701218589
1701218590
请看底下这段经文。小注里头有一段话,我们把它念一念,『若遇毁损破坏者,即当修治补完,经营料理』,这一句专门是讲大乘经,大乘经论。『昔贤云』,古人说,古大德说:『或开闭箱箧,虫蠹朽烂;或挽脱漏讹,纸墨破裂。自不修理,不肯流传,未免得罪法宝,有违佛制』,这是古大德的教训。书籍放久了会生蛀虫,所以藏书责任很大,一定要常常去翻书,不看也要常常翻动它,以免蛀虫。中国这些书籍因为纸张跟外国人不一样,每一年晒书,除去它的潮湿,现在科技发达可以不必晒,晒很麻烦,可以用除湿机、用干燥剂来代替,所以说不必晒书。在外国图书馆里面,我们看人家空气的调节,温度的控制,非常严格,所以书籍能够长远保持得完好,这些地方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特别是在中国国内这些藏经楼,负责管理经藏典籍,应该在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去参观、去学习;现代化的这些设施,我们一定需要,这是用来希望典籍能够保持完美,能够保持长久,道场这笔费用决定不能够节省。前面说过,经藏就是我们的真善知识,佛陀不在世,我们修行证果所依靠的就是经藏。
1701218591
1701218592
下面几句话很重要,往往我们都疏忽,『若不能修治,不可烧化』。有很多人不懂,佛经破了,破了烧掉,这个有罪过。你不能够补,你要找有人肯发心修补的,这一桩事情一定要注意到。下面他引用的是『如五百问云,戒律不用,流落可烧不?』,可不可以烧掉?这是讲戒经,没有人看,没有用处,破旧了,可不可以烧掉?『答:不得。不知有罪,烧,舍堕』,这是不知罪,烧,这是舍堕。『若知烧有罪,故烧,犯决断。与方便破僧同』,破僧是破和合僧,这个罪过重了;『亦如烧父母』,造的罪业多重。今天我们想想看四众同修当中,造这样的罪有多少人?随意地毁弃经藏,造极重的罪业。当然有许许多多人不知道,不知道会有这么重的罪,他造了;这里讲得很清楚,不知道造这个罪轻,知道造作那个罪极重;烧父母、破和合僧,这是五逆罪,堕阿鼻地狱。不知而犯的,虽然没有这么重的罪,果报还是在三途。如果犯这种罪一定要真正忏悔,忏除罪业,发心修善,发心修补塔寺,修补流通大乘经教,这才叫真正的忏悔。下面经文这是讲果报:
1701218593
1701218594
【如是等辈,三十生中常为诸小国王。】
1701218595
1701218596
这是讲发心修补故旧的塔寺、经书,这些人他们果报得『三十生中,常为诸小国王』。小国王在现代就是县市长,我们看看古印度那个时候,跟中国三代、春秋战国的时代,《史记》里面记载,大国百里,小国有二三十里,它的疆域就这么大。二三十里是现在的乡镇长,方圆百里大概就是一个都市。在古时候这些小国一个国家,周朝时候八百诸侯,就八百个小国。这八百个小国分布在哪些地方?黄河流域跟长江流域这一带,现在讲中原地区,这一个地区占现在整个中国面积不太大,很小的一个地区,里面有八百个国家。诸侯就是小国王,相当于现在的县市长、乡镇长,这都是佛经里面讲的小国王。可见得现在这个社会能够做乡镇长、做县市长,无论是中央任命,或者是地方选举,都是过去生中修福,不修福他当不上。不过有一点不相同,从前在帝王时代这些小诸侯是世袭;换句话说,他的任期是终身制,老一代死了,儿子再继续做,那真有福报,福报真大。现在人修的福报比不上古人,福报小,为什么?任期两、三年,可能一任就完了,顶多连任一次、两次,那就很难得,说明现在人的福比古人要薄,都是前生所修的因。
1701218597
1701218598
【檀越之人,常为轮王,还以善法教化诸小国王。】
1701218599
1701218600
“檀越”是领头做的。由此可知,如果是独立经营,他就做大国王,跟大家一起来经营就做小国王。这个地方修因果报,我们要细细去思惟,你才能够了解,了解之后就晓得我们应当怎样修福。佛法非常重视修福,不是学佛的人不修福,那你就完全错误;佛教给我们不要享福,要修福,这是佛的意思,我们要懂。有福报给一切众生去享,不要自己享,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己烦恼习气没断,享福往往就会迷惑颠倒,就会堕落,为了防止这个副作用,所以佛教给我们不要享福。佛常常赞叹苦行,苦行人道心坚固,不会退转,苦行僧修福,不是不修福,所修的福报让大众去享受,这就是更大的布施。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毗卢遮那如来,在净土经里面看到阿弥陀佛,我们看到那个世界的依正庄严,福报无比,佛是不是自己享受?没有。佛将他的福报提供给十方,一切往生到他那个国土里面的人给他们享受,阿弥陀佛也如是,给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净土的人给他们享受,不是自己在享受。
1701218601
1701218602
那我们要问:阿弥陀佛自己到底有没有享受?这个问题你们自己好好去想。阿弥陀佛发愿接引往生的众生,你要知道十方世界念佛的人有多少,往生的人有多少,阿弥陀佛统统要去接引,在我们想一想,阿弥陀佛忙得不得了,哪有空闲?可以说每一分、每一秒钟,他都要去接人,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个事情我们世间人没有办法,做不到!阿弥陀佛有能力,他能化身去,我们没有办法化身,他能够化无量无边身,同时接引无量无边往生的人,他有这个能力。我们在《无量寿经》,看看阿弥陀佛所发的大愿,愿愿都兑现,没有一条是虚愿,这是学佛最上乘法。《地藏经》上所说的多半是业障极重的众生,所以经上常常讲到果报人天,偶尔提提将来决定做佛。我们看底下一段:
1701218603
1701218604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
1701218605
1701218606
这是总结前面所说。『未来世中』就是指我们现代,『善男子、善女人』是修福之人;『布施供养』,『修补塔寺』,『装理经典』,是他所修的善业,他做的善事。这些善事,现代有许许多多人不认识,疏忽了。譬如讲到印经、造佛像,这个世间很多有财富、有地位、有势力的人,听到之后他讥笑这是迷信,这些事情他们一毛不拔,而且还劝阻别人来做这个事情,这是迷信,你干这个干什么,这种对人有什么好处?他们提倡的是什么?社会救济。社会慈善事业他们赞叹,他们很认真、很努力地在做,救济社会苦难的众生,救济病苦的众生,现在所说的慈善福利善业。因为社会提倡,政府重视,知识分子赞叹,于是佛门弟子也走这条路,把这个事情当做正经事情来办理,而对佛法看轻;以为我们学佛,学佛就是要做社会福利事业,举世赞扬。这个事情到底对不对?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完全对。这个话怎么讲法?社会福利事业是要做,佛法的福利没有人知道,大家统统做慈善事业,能不能挽救社会?不能,社会还是趋向动乱。佛法的利益是教人断恶修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标是这个社会长治久安,帮助众生觉悟,抛弃烦恼、抛弃欲望,开发自性智慧德能。
1701218607
1701218608
慈善救人的病苦,如果有方法叫人不病不苦,岂不比你去救苦要高明得多?有没有方法?有。大乘佛法就是这个方法,能教一切众生不病不苦。佛法的教学,通常是以两句话显示它的宗旨,『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慈善事业是救苦,还得不到乐,只是把苦的程度减缓一点而已,没法子得乐。乐是要觉悟之后他才得乐,心开意解,法喜充满,这要靠佛法。佛在经上讲,在三宝里面布施供养,修补塔寺,印送经典,这是世间第一等的福报,你们讲慈善救济,这是世出世间最究竟、最圆满的慈善救济,救人的法身慧命,救人永脱轮回;不仅仅是三恶道,帮助人在一生当中超越十法界,做佛、做菩萨。世间什么样的慈济事业能够跟这个相比?历史上古今中外不乏大慈善家,他们对社会展开极大的财物来做救济的工作,他的福报有限,当时有人赞叹,过后之后世间人就把他忘掉,甚至在历史上查也查不到,烟消云散。从事教学的工作,释迦牟尼佛、中国的孔老夫子,他们两位在世的时候没有财力,没有做过财布施,他们所做的是法布施、无畏布施。如果要说财布施?他的体力、劳力,佛法讲内财布施,传到今天两千五百年之后,这个世间人听说他们的名字欢喜赞叹,殊胜的业因果报,展现在我们面前。
1701218609
1701218610
我们要晓得,财布施人家能得到的利益是身得利益,法布施别人得到的利益是心得到利益,心得利益,身决定得利益,可是身得利益,心未必得利益。心里面离不开烦恼,离不开忧虑,离不开妄想、分别、执著,这决不是财布施能办得到的。法布施能破妄想、分别、执著,能帮助人永远摆脱烦恼,即使这个身再贫贱他也快乐。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就是一个例子,他非常贫穷,生活得非常快乐。今天有一些同修闻到佛法心开意解,得到佛法的利益,这些人你送财物给他,他不要,他对这个没兴趣。他的财能舍,他需要的是佛法,你送他一本经书、送他一卷磁带,他看做珍宝,他把它当无价之宝,这种人觉悟了,在佛法里面讲开悟了。这种人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现前离苦得乐,离苦得乐不在财富,将来决定能够往生不退做佛,诸位想想还有哪一种布施供养能够跟这个相比?
1701218611
1701218612
很可惜世间许许多多人不知道,他们不知道我们不能怪他,我们反过头来要责备自己,他为什么不知道?没有人跟他讲,他怎么会知道?所以今天社会广大群众对佛教产生误会,过失是谁?过失是我们出家人没有尽到责任,我们对不起释迦牟尼佛,对不起历代传法的祖师,我们没有尽到责任。出家是干什么的?弘法利生。大家都知道,你也会说。弘法利生的事情你做了没有?你是怎么个做法的?疏忽了,所以过失在我们自己。不但对不起佛祖,我们也对不起广大的众生,让他们产生误会,让他们当面错过修福的机缘。事实真相明白之后,自己要修忏悔,要认真努力修学,尽心尽力把佛法介绍给群众,介绍给一切众生,这才是真正忏悔,才能消自己过去的罪业。请看底下一段经文:
1701218613
1701218614
【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
1701218615
1701218616
这是讲回向跟不回向。如果你不肯回向,你的果报像前面所讲,『三十生中常为小国王』,县市长、乡镇长,你得这个福报。如果你能回向法界,『回向法界』是什么意思?我所修的福我自己不要享受,我愿意将我所修的福供养一切大众,给大家去享受,这个功德大。《华严经》上告诉我们,『法界即是一心』,以一心来修福,来修善,善福就等同虚空法界,它就大了。“上妙乐”是如来果地上菩提涅槃的大乐,这个乐我们说不出来,说出来也没人懂。为什么?没有经验过,哪里会懂得?人间天上果报不能为比,这是回向。所以明白人、觉悟的人,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这是菩提心菩萨心。再看底下的一段经文:
1701218617
1701218618
【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
1701218619
1701218620
假如你所修的这些善,前面所讲的布施供养、修补塔寺、经理这些典籍,你做的这些善业,如果是只为自己做,或者是你为一家,果报小了;果报就是三生受乐,不是三十生作小国王。『舍一得万报』,这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你得来生福报。注解里面引用《五苦章句经》的几句话,提醒你自家眷属真相是什么。『《五苦章句经》云』,这佛说的话,『父子、夫妇、兄弟、家室、知识、奴婢』,这是讲家,自家眷属。佛说有五个因缘,如果不是这五种缘,决定不会成为一家人,不会成为一家眷属;眷属里面有朋友,知识就是朋友,你的好朋友。
1701218621
1701218622
五种因缘第一个是“怨家”,小注说『父子互相杀害』,怨家;第二是“债主”,『父母财,子散用』,生了一个败家子,父母辛辛苦苦惨淡经营置的这些产业,到他手上几天就败光,债主!父母欠他的债,他来是讨债的。第三种“偿债”,还债,那就是父母是债主,儿女是来还债,所以儿女他在外面赚钱,赚了供养父母,这还债的;对父母并没有什么孝敬的心,对父母没有恭敬,但是在物质的受用不会给他缺乏,他会供养得很周到。这里面也看欠债多少,如果儿女前生欠得多,对父母的奉养就很厚,如果欠得少对父母供养就很薄,在现在社会我们都能看到。第四个是“本愿”,乘愿再来,乘愿再来这里面就有恩德,我们讲报恩,这一类的儿女对父母有孝顺心,有孝敬之心,这是本愿。第五种是“真友”,过去生中是同参道友,志同道合,这一生又遇到了,这是真正善知识;前面里面讲知识,就是这种因缘,真的同参道友。这是说明自家眷属包括的范围,如果我们一切修学的功德是希望自己得利益,希望我一家人得利益,这个心量很小,果报也就有限,只能够三生受乐,这就叫舍一得万报。
1701218623
1701218624
所以我们修学修善、修福,心量一定要大,用心一定要真实。有很多人,譬如中国大陆这些水灾,有很多人听这个消息,还是不肯发心。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们救济的钱,是不是真的会他们得到?是不是会当中人剥削去?他常常有这个忧虑,把行善中断掉,这个机会错过。一定要晓得各人有各人的因果,人人都怕被当中人剥削,这些苦难人没人救济,即使被剥削也不在乎,我们也要做;你自己不能亲手去布施,必须要通过第三者,不能不做。布施供养当中佛法更是重要,为什么?懂得佛法的人,相信因果的人,我们托付他,他就一定会做得圆圆满满。请看最后这一段:
1701218625
1701218626
【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1701218627
1701218628
佛在此地总结,意思无有穷尽。这一句话说明,你所修的因跟所得的果报,就如经上所说的。注解里面有几句话非常感叹,我们看注解的第一行,从下面看起:『总指王臣男女等,所修之因,所得之果,故云其事如是』,其事如是就是指前面所说的业因果报。『无奈世人,信者施不尽力,不信者全不能行』,这两句话说尽了众生相。社会大众相信佛说的人做了,没有尽力,没有尽心尽力去做,所以得福不如经上所讲的果报。为什么?你没尽力。我们看到有很多人,修福的人,看到他有业障,他业障转不过来,于是就让别人怀疑;他常常做慈善善业,常常做好事,他自己的业障没转过来,佛菩萨没保佑他;反而引起社会大众对佛法修学丧失了信心。他修福为什么转不过来?没有尽力,他有十分的力量,只用一分的力量去修福,那怎么能转得过来?
1701218629
[
上一页 ]
[ :1.701218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