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35484e+09
1701235484
1701235485 渤海之东……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壸(即方丈),四曰瀛州,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着(山浮于海,故无所根底),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峙焉[14]。……帝恐流于西极……乃命禺强(海神)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番更代也),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有大人(巨人),举足不盈数步而及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汤问》)
1701235486
1701235487
1701235488 这是说,渤海之中有五山,浮在“无底之谷”的上面。这五山,“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峙”。因此天帝命海神差了十五条巨鳌“举首而戴之”,五山方才安稳了。后来被一位巨人钓去了六条鳌,员峤岱舆二山遂不幸而“沈于大海”(所以《史记•封禅书》说渤海中只有三山)。
1701235489
1701235490 “鳌戴山抃”的故事,除了《列仙传》(《列仙传》,相传汉刘向所作,其书已佚。今传的《列仙传》,乃后人伪作),又见于张衡的《思玄赋》:“登蓬莱而容与兮,鳌难抃而不倾”(《文选》卷三)。鳌能载山,其躯体的巨大可想而知。巨鳌戴山而抃舞,戏于沧海之中,则山安能定而不动?巨人“钓而连六鳌”,“负而趣归”,则“释水而陵行”(王逸注),如何的移徙?这是后人百思而不得解的。
1701235491
1701235492
1701235493
1701235494 在古人的想象中,天神大约都是住在天上,而地祇则多住在地上的。如山神,《山海经》的《中山经》记,“山无大小,皆有神灵”(《抱朴子•登涉篇》),住在各山。又如水神,《山海经》的《大荒东经》,记谷神天吴,住在“朝阳之谷”,又记海神禺虢是住在“东海之渚(渚,岛)中”。又如河伯,《海内北经》说他是住在“深三百仞”的“从极之渊”,而《穆天子传》又说他是住在“阳纡之山”。又如湘夫人,《中山经》说是住在“洞庭之山”。又如江神,《地理志》说是住在江都。
1701235495
1701235496 不过有些神灵,居处则不一定。如司秋之神蓐收,和司春之神句芒是耦生神,本为天神,然《山海经•西山经》说他居于泑山。又如风神,也是天神,然《淮南•冥览训》说他暮宿风穴。又如雷神,天上大神之一,然《山海经》说他住在雷泽。因为神们都是各有所司,而其所司多与人间有关;换句话说,他们是管理人间的事情的,所以又多住在世间的。
1701235497
1701235498 天帝是天与地之主,神与人之主。天帝是住在天上,但下界也有他的宫阙。不过天帝所住的地方,在古人的想象中,定是那极高之处。例如希腊人,以为他们的西北部那座奥林匹斯山是下地的中心,为世界上最高的山。神与人之王宙斯(Zeus)及其家属都是住在那山上。那山上有宙斯的宫殿。诸神虽各有其住处,但常在王宫集会。我们的古代也有像这样的说法。那山名为昆仑,传说是天帝的下都。山上有峻修的宫阙,为天帝朝会宴乐之所。
1701235499
1701235500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1701233623]
1701235501 丙 昆仑
1701235502
1701235503 古传有一座神山叫做昆仑[15],《山海经》说:
1701235504
1701235505
1701235506 槐江之山……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赤凤谓之鹑),是司帝之百服(服,事也)。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洋水出焉……黑水出焉……(《西山经》)[16]
1701235507
1701235508 这远远地望去,“其光熊熊,其气魂魂”的昆仑之丘,是天帝的下都。这丘之上有天帝的苑圃,所以有一人面兽身的神陆吾守管着。这丘之上,又“多怪鸟兽”。有的要“食人”,有的“蠚(毕沅曰当为螫,《说文》云螯虫行毒也)鸟兽则死,蠚木则枯”。又有“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的异木,和“食之已劳”的异草。还有一种鹑鸟,传说便是赤凤,为天帝主管百事。这种地方,自然不是凡人所能到的。
1701235509
1701235510 昆仑之丘见于《西山经》,可见这座神山是在大地的西北,这一层,和先民对地形所起的观念颇有关系,他们以为地形是东南倾的,西北高而东南低。所以这座最高的山是在西北。《汉书•郊祀志》说:
1701235511
1701235512 或曰,“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师古曰,“土之可居者曰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史记•封禅书》同)[17]
1701235513
1701235514 这说法和《山海经》所记的,正相吻合。又据《山海经》说,不但天帝的下都,还有天帝的“密都”也在这一带:
1701235515
1701235516
1701235517
1701235518 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神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其鸣如鸣玉……有鸟焉,名曰鹕,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有草焉,其状如,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槁木,名曰荀草。(《中山经》)
1701235519
1701235520 郭璞注,“密都,天帝曲密之都”。猜想青要之山大约是天帝私人起居之处,而非聚会百神之所,故谓之“密都”罢。此外,相传有“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西山经》),又有“帝之搏兽之丘”,在崇吾之山(《西山经》)之西。这两处也是在昆仑的附近。
1701235521
1701235522
1701235523
1701235524 《山海经》的《五藏山经》详述四方的名山,常常提到住在那些山上的神们。其间,尤以环绕昆仑之丘诸山住的神最多,这或许不是一种偶然的事情。昆仑之丘在“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西山经》)的范围之内,这一带“凡二十三山”中:崇吾之山的西北便是不周之山,乃承天之柱;在此“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又西北便是峚山,是黄帝取玉荣之处,丹水出焉,西注于稷泽。又西北便是钟山,相传钟山之神,“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因杀葆江,被天帝戮于此山。又西便是槐江之山,“神英招司之……西望大泽,后稷所潜……北望诸毗,槐鬼离仑居之……东望恒山四成(重),有穷鬼居之……爰有淫水……有天神焉”。槐江之山的西南便是昆仑之丘。昆仑之西为流沙,过去便是神长乘所司的嬴母之山。又西便是玉山,西王母所居。又西便是“无草木”的轩辕之丘。又西便是长流之山,“神白帝少昊居之”;又有“员神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又西是章峨之山,毕方居之。又西便是天狗所居的阴山。又西便是符惕之山,神江疑居之。又西便是三青鸟所居的三危之山,神耆童所居的山。又西便是天山,“有神焉,其状如黄囊……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名叫帝江,“识歌舞”。又西便是神蓐收所居的泑山。在泑山可以“西望日之所入”,“神红光之所司也”。那“日之所入”山,便是紧连着这一带山的崦嵫之山。以上诸山是以昆仑之丘为中心的,各山几乎都有神住着。而且居在这些山上的神物,多属重要而各有所司的。如英招是“司帝之平圃”的,陆吾是“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圃时”的,长乘是“司天之九德”的,西王母是“司天之厉(“厉”当作“疠”,恶病)及五残”的,还有蓐收,是“天之刑神”(《国语•晋语》),烛阴更是神中一个重要的角色。这自然因为昆仑是天帝所居之处,加之西北积高,所以好些神物集聚于其附近境内。
1701235525
1701235526 昆仑积高,最近于天(是以其虚为诸水的发源之处),故为天帝及群神聚集之地。《山海经》文说:
1701235527
1701235528 昆仑之虚(《说文》云,“虚,大丘也”)在西北,帝之下都。
1701235529
1701235530 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上有九井,以玉为槛。旁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
1701235531
1701235532 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1701235533
[ 上一页 ]  [ :1.7012354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