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53884
1701253885
中观派主张一种大乘佛教的涅槃观念。它把涅槃与对事物实相的认识联系在一起。《中论》中认为,诸法实相就是涅槃,就是灭除了一切偏执观念的境界,或说是达到既不偏于“空”、又不偏于“有”的境界。如《中论》中说:“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69)
1701253886
1701253887
中观派认为,涅槃是要达到与世间有关联的一种精神或认识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一种脱离了世间而存在的另一个更高级的境界,而是对世间或事物“实相”的认识。世间的本来面目就是佛教所谓涅槃境界的那个样子,二者没有什么区别。“凡夫”或小乘等之所以把二者作区别,就是因为有“著”或有“分别”,不能认识世间的本来面目。而如果按《中论》等的观点行事,认识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或“实相”,那么也就进入了涅槃境界。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中观派说:“诸法实相即是涅槃。”(70)《中论》中明确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71)
1701253888
1701253889
中观派反对像小乘佛教那样对涅槃境界与世俗世界(世间)进行严格的“分别”。反对离开世间(诸法)去追求超世间的涅槃,认为这样去追求涅槃不仅追不上,而且越追越远,因为涅槃即是认识世间诸法之“实相”,达到涅槃不过就是消灭无知,灭掉“戏论”,认识到诸法的本性是“空”,是不可言状的“假有”。
1701253890
1701253891
大乘佛教自般若类经开始先是突出讲“空”,这“空”主要指“性空”,是事物的本质或“实相”。这“实相”中虽也多少包含对事物的肯定成分,但否定的方面还是占主导地位。中观派通过淡化或破除世间与涅槃的界线而把这“实相”中的肯定性成分加大。这在大乘佛教中形成时尚。
1701253892
1701253893
中观派的“实相涅槃”理论为大乘佛教深入世俗社会进行宗教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既然“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那么大乘佛教的信徒就应积极在世间修行,去“即世间即涅槃”,努力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在实际上,中观派的理论确实也大大推动了佛教在社会上的传播和发展。
1701253894
1701253895
(1) 参见S·M·Monier-Williams,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6,p.849。
1701253896
1701253897
(2) 指六种达到涅槃解脱的方式或途径,即: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智慧。
1701253898
1701253899
(3) 指菩萨修行的十个阶段,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这十地是五十二个菩萨修行阶段中的第四十一至第五十位(具体内容参见吴汝钧前引书,第51页;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第17页)。
1701253900
1701253901
(4) 指菩萨修行的五十二个阶段,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参见吴汝钧前引书,第107页。
1701253902
1701253903
(5) 《杂阿含经》卷第十八。
1701253904
1701253905
(6) 如《中论》卷第四中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1701253906
1701253907
(7) 早期佛教是在反对或改造婆罗门教主要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婆罗门教中强调对神或相当于神的实体的崇拜,而且神有多种。但佛教在创立时则不崇拜神,这是早期佛教区别于婆罗门教的一个特点。部派佛教中的上座部系统大致继承了早期佛教的这一特点。
1701253908
1701253909
(8) 参见平川彰著前引书,上卷,第353—355页。
1701253910
1701253911
(9) 参见黄心川著《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19页;宫本正尊著前引书,第638页。
1701253912
1701253913
(10) 《道行般若经》、《大明度无极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会是与梵本八千颂般若经相当的般若类经,中国传统上称之为“小品般若”。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品般若”,它指的主要是《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会及与之相当的梵本二万五千颂般若经。“金刚般若”有多种译本,现存的主要译本为:后秦鸠摩罗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元魏时菩提流支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陈时真谛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隋时达摩笈多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在这些译本中,我国最为流行、使用最广泛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
1701253914
1701253915
(11) 在研究考证各种般若类经产生年代的学者中,吕澂先生认为《金刚经》出现得最早。其根据是:《金刚经》的表述形式更接近于阿含的表述形式,即接近于佛教原始经典的格式,而且《金刚经》中包括了全部般若的主要思想。参见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87页。
1701253916
1701253917
(12) 在国外学者中,不少人倾向于认为《道行般若经》中包含了般若类经的原始形态。也就是说,这一经(就其大部而言)是最初出现的般若类经。参见金仓圆照著《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第132页。
1701253918
1701253919
(13) 参见姚卫群著《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第113—119页。
1701253920
1701253921
(1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语。其他般若类经中也有类似的段落,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中说:“幻不异色,色不异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异受想行识。”《道行般若经》卷第一中说:“幻与色无异也。色是幻,幻是色。幻与痛痒思想生死识等无异。”
1701253922
1701253923
(15)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
1701253924
1701253925
(16) 佛教史上有一“方广部”,主张事物是绝对的虚空或虚无。这种观点被称为“恶趣空”。
1701253926
1701253927
(17)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
1701253928
1701253929
(18) “声闻”指依靠听闻佛陀说法而觉悟者,这种觉悟者仅求自身解脱,最高果位为阿罗汉;“缘觉”指自觉不从闻或因先世因缘凭自己智慧得道者(与声闻合称“二乘”);“菩萨”是通过修菩萨行而得道者。
1701253930
1701253931
(19) 参考金仓圆照著前引书,第134页;黄心川著前引书,第220页。
1701253932
1701253933
(20) 该经梵本来自于阗,不少学者认为它在西域时可能被增扩加笔。参见平川彰著前引书,上卷,第358页。
[
上一页 ]
[ :1.7012538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