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54062
寿命品主要论述佛在将要涅槃前的一些情况,要求诸比丘等要信奉大乘佛教,讲述了大乘佛教的解脱、法身、法性等思想及有关常、乐、我、净的观念等。
1701254063
1701254064
金刚身品主要讲述了如来法身常住、护持正法成就金刚身等问题。
1701254065
1701254066
名字功德品叙述了《大般涅槃经》的名义及功德。
1701254067
1701254068
如来性品主要探讨了佛性问题,具体论述了如来的常住不变性及在世间的神通变化、一阐提(3)有无佛性等。
1701254069
1701254070
一切大众所问品主要论及了佛的化身受大众供养、布施的功德及一阐提等问题。
1701254071
1701254072
现病品分析了佛所现的身疾,表明佛实际上无有病,大般涅槃是佛的甚深禅定等。
1701254073
1701254074
圣行品提及了菩萨应修的五种行(4),重点论述了其中的圣行,并论述了二十五三昧等。
1701254075
1701254076
梵行品具体论述了菩萨住七善法、四无量心、四无碍等。
1701254077
1701254078
婴儿行品论述了如来的不起、不住、不来、不语、如婴儿等,认为菩萨应修这种婴儿行。
1701254079
1701254080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论述了佛为高贵德王菩萨讲述的修《大般涅槃经》所能得到的十种功德。其中提到了一阐提虽断善根但不断佛性,也能获得菩提等重要观点。
1701254081
1701254082
师子吼菩萨品中论述了佛性问题,提出佛性就是第一义空、智慧、中道、涅槃等,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要修习无漏圣道才能见到。
1701254083
1701254084
迦叶菩萨品叙述了如来对菩萨、声闻和一阐提的不同教法次第和内容,并进一步强调了众生悉有佛性及一阐提亦能得菩提的观点等。
1701254085
1701254086
1701254087
1701254088
陈如品论及佛为陈如讲述五蕴无常的道理等,认为五蕴灭可得解脱,达到涅槃寂静(5)。
1701254089
1701254090
《大般涅槃经》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有特色和重点叙述的思想也很明显。该经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佛身常住、众生悉有佛性及一阐提能否成佛等问题,对佛教的涅槃观念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1701254091
1701254092
佛身常住的观念在《大般涅槃经》产生之前就已出现了与之相关的思想,如在《法华经》中就谈到佛寿无量的观点(6)。而《大般涅槃经》则在继承有关思想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强调,它认为佛身与凡人之身不同,佛身即是法身(7),这法身是常住不坏的。如《大般涅槃经》中说:“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如来之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人天身,非恐怖身,非杂食身。如来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灭,不习不修,无量无边,无有足迹,无知无形,毕竟清净,无有动摇,无受无行,不住不作,无味无杂,非是有为,非业非果,非行非灭,非心非数,不可思议。”(8)
1701254093
1701254094
众生悉有佛性的观念在佛教中实际上早有思想萌芽,如早期佛教中就有种姓平等和“心清净”的观念。在部派佛教中及一些早期大乘经中已提出了“心性本净”、“自性清净心”的观念(9),这些思想都为《大般涅槃经》提出或强调众生悉有佛性的观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大般涅槃经》中说:“譬如金矿,淘炼滓秽,然后消融,成金之后,价值无量。善男子,声闻缘觉菩萨亦尔,皆得成就同一佛性。何以故?除烦恼故,如彼金矿除诸滓秽。以是义故,一切众生,同一佛性,无有差别。”(10)《大般涅槃经》提出的这种理论对提高教徒修习佛法的信心,扩大佛教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1701254095
1701254096
虽然《大般涅槃经》认为众生悉有佛性,但关于是否一切人都毫无例外地能成佛的问题,在该经的一些译本中说得不明确,甚至在北本《大般涅槃经》中说得也不很连贯,一些部分有前后矛盾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该经的一些部分的产生时间不同(11),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佛教发展情况和佛教徒在这方面的观念的变化,以至于后来在中国曾引发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12)。北本《大般涅槃经》中的一些叙述认为“一阐提”也能成佛。如《大般涅槃经》中说:“断善根人有佛性者,是人有如来佛性,亦有后身佛性。是二佛性障未来故,得名为无;毕竟得故,得名为有。”(13)这里的“断善根人”是指“一阐提”,所谓“毕竟得”就是指最终能见佛性,也就是能成佛(14)。这种观点是众生悉有佛性观点的深化或彻底化。
1701254097
1701254098
“涅槃”是佛教理论中的重要观念,也是《大般涅槃经》中讨论的基本问题(15)。该经对涅槃的解释与以往的佛教有所不同。在涅槃观上,该经既受般若类经的影响,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大乘佛教兴起后,佛教内对“涅槃”的看法即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小乘涅槃通常指一种完全脱离世间的最高境界,对世俗世界否定,对涅槃境界肯定。般若类经与中观派讲“性空”与“假有”的统一,努力破除世间与涅槃之间的界线。《大般涅槃经》则又在一定程度上或在某些方面要划清这种界线。《大般涅槃经》中说:“二乘所得非大涅槃,何以故?无常乐我净故。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槃也。”(16)《大般涅槃经》提出的“大涅槃”既与小乘的涅槃有相似处(即把世间与涅槃的特性明确区分开),也有不同处(即明确提出在涅槃境界中有常乐我净这“涅槃四德”),与般若中观学说中的涅槃则明显不同。《大般涅槃经》实际上把般若中观学说已打破或淡化的世间与涅槃的界线又重新确立起来。但它又不是简单地回复到小乘的立场上去,而是提出了新的观念。本来,在小乘佛教中,常乐我净的观念被认为是“四颠倒”。这是小乘佛教的基本理论。《大般涅槃经》则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改造,认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这些观念仅适用于对世俗世界的描述,不适用于涅槃(大涅槃)境界。涅槃境界是永恒存在的,无苦的,有我(有法身)的,净(无烦恼)的。《大般涅槃经》这种对涅槃的美好描述对佛教信众也有强烈的吸引作用,推进了佛教的发展。
1701254099
1701254100
2.《胜鬘经》
1701254101
1701254102
《胜鬘经》的梵文原本目前没有发现。现仅能从梵本《宝性论》对《胜鬘经》内容的引用中见到该经的一些梵文片断。该经现存汉译本和藏译本。汉译本在历史上有三种,但现存两种。佚失的汉译本是北凉昙无谶译的《胜鬘经》(一卷)。现存的两种译本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的《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卷)和唐菩提流志译的收在《大宝积经》卷第四十八中的“胜鬘夫人会”。在两个现存汉译本中较流行的是求那跋陀罗的译本。
1701254103
1701254104
该经篇幅较小,但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它叙述了在家女居士胜鬘夫人所阐明的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反映了佛教在家居士的观念及思想特色。通过胜鬘夫人之口,该经主要论述了佛教的“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思想、“一乘真实”思想等。
1701254105
1701254106
该经在论述“如来藏”思想时涉及了许多问题。具体来说,它对“如来藏”的表述中包含了“心性本净”、“佛性本有”、“众生皆能成佛”等观念。所谓“如来藏”,主要指佛性或成佛的可能性,它是众生的自性清净心,是被众生的贪、瞋、痴等烦恼所遮覆的法身或佛性。《胜鬘经》中说:“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该经把“如来藏”问题与“心性”问题联系起来,力图表明:众生的心是本净的,只是由于有“客尘”,才被染污,去掉染污,即可解脱。同样也可以说,一切众生均具如来藏,众生都有成佛的功德或潜力,只是由于被烦恼隐覆,才不显佛性,去除烦恼等的隐覆,即可成佛。该经中表明了“如来藏缘起”的观点,认为世间现象如人的生死等都依于如来藏,但如来藏本身实际是不变的。如《胜鬘经》中说:“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世尊,有如来藏故说生死。……世间言说故有死有生。死者,谓根坏;生者,新诸根起。非如来藏有生死。如来藏者,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灭,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
1701254107
1701254108
所谓“一乘真实”的思想,是要强调声闻、缘觉和菩萨这“三乘”的区分并不具有实在性,实在的仅是佛乘。如《胜鬘经》中说:“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来法身。……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是大乘。无有三乘。三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一义乘。”《胜鬘经》中的这种思想在《法华经》等大乘经中就已出现,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三乘之说是如来的方便说法,但从实质上说,并没有三乘,只有一佛乘,一乘也就是真正实在的乘。认识到这点,对达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获得解脱或成佛具有重要意义。
1701254109
1701254110
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胜鬘经》还论及了“十受”(17)、“三愿”(18)、“摄受”(19)、“一谛”(20)等内容,表明了在家佛教居士对佛功德的赞叹和对大乘佛法的信受等。该经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佛教的世俗化倾向,但主要的特色还是在于强调了众生所具有的自性清净心或佛性,肯定人人都有成佛的基础。经中特别论述的“如来藏”观念对大乘佛教在后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701254111
[
上一页 ]
[ :1.7012540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