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54112e+09
1701254112 3.《解深密经》
1701254113
1701254114 《解深密经》的梵文原本目前没有发现。现存汉译本与藏译本。汉译本主要为唐玄奘译的《解深密经》(五卷)。此外,还有几个异译本:北魏菩提流支译的《深密解脱经》(五卷)及陈真谛译的《佛说解节经》(一卷)(21)、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的《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22)和《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一卷)(23)。
1701254115
1701254116 《解深密经》(玄奘译本)分为八品,即:序品、胜义谛相品、心意识相品、一切法相品、无自性相品、分别瑜伽品、地波罗蜜多品、如来成所作事品。
1701254117
1701254118 序品赞颂了佛陀(薄伽梵)的无量功德、无限光明及所居住所的庄严美好,论及了从种种佛土而来的无量菩萨、声闻大众的集会,列举了作为上首的能解甚深密义的菩萨的名称。
1701254119
1701254120 胜义谛相品论述了胜义谛不可言说,不能表示,超过一切寻思境相,离诸法的一异性相,深入分析了“离言法性”。
1701254121
1701254122 心意识相品论述了心意识的深义,把事物的根本称为了阿陀那识(Ādāna-vijñāna)或阿赖耶识(Ālaya-vijñāna)。认为该识是一切的种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存在依于此识。由于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
1701254123
1701254124 一切法相品论述了诸法的三种性相,即: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遍计所执相指一切法是假名安立的自性差别,由此产生种种言说;依他起相指一切法缘生自性,事物是处在因缘之中的;圆成实相指一切法平等真如,诸菩萨能通达于此,通过修习达到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
1701254125
1701254126 无自性相品论述了一切诸法皆无自性,具体论述了三种无自性,即: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相无自性性指诸法之相是由假名安立的,不是由自相安立的;生无自性性指诸法之性相也是由依他之缘力而起的,不是自然而有的;胜义无自性性指一切法相无和生无,是胜义谛,无自性性之所显。除此之外,还论述了三乘唯有一乘的理论,但认为存在有情中的种姓有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的差别,并论述了世尊说法的三时理论等。
1701254127
1701254128 分别瑜伽品论及了佛教的止观(24)理论,并强调“识所缘唯识所现”,认为“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
1701254129
1701254130 地波罗蜜多品论述了菩萨十地,即: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还论述了菩萨的“六种所应学事”,即所谓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
1701254131
1701254132 如来成所作事品论述了如来的法身之相和化身之相,认为如来的法身之相不可思议,无戏论,无所为;如来的化身可作业,如世界起一切种类等。如来的化身之相有生起,法身之相无生起。
1701254133
1701254134 《解深密经》在理论上的最重要之处是对心意识的分析。作为事物根本的识可以保存人过去的记忆、经验,还可以保存人们过去行为产生的业,它因而被称为阿赖耶识或藏识;此识还是生死轮回的种子,是人生存的根源,生命存续的主体,能“于身随逐执持”,具有“执持”作用,它因而也被称为阿陀那识或执持识。
1701254135
1701254136 《解深密经》在论述这种心意识时极力将其与有我论划清界限。如该经中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25)这里的阿陀那识作为轮回的种子是不断变化的,与婆罗门教的本身不变的“我”不同。但一般人(凡愚)很难将其区分清楚,容易将二者相混,导致有我论,因而佛对一般人是不讲这种甚深秘义的,但在《解深密经》中却讲了。在实际上,此经中讲的“阿陀那识”或“阿赖耶识”虽然不能等同于婆罗门教中讲的“我”,但确实起了一个轮回主体的作用,这是该经的一个特色(26)。
1701254137
1701254138 《解深密经》中提出的三相和三无自性的观念,对诸法的本质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实际上是认为诸法本身是不实在的,它们不过是人的假名施设,要依赖于其他的缘,因而没有自性。这也是大乘佛教的一种空观。但这种空观与先前的一些大乘经或中观派的空观并不完全一样。因为该经还强调所谓“阿陀那识”或“阿赖耶识”,它是一切的种子,诸法要依赖于它。因而该经的这种空观是唯识观念基础上的空观。先前的一些大乘经和中观派中虽然也谈到“识”的作用(如在《华严经》和《大智度论》中),但毕竟不像《解深密经》这样将整个理论基础放在“识”之上,做系统的唯识论证。
1701254139
1701254140 《解深密经》提出的世尊说法的三时理论也较有特色。第一时为发趣声闻乘者说,以四谛相转正法轮,属未了义;第二时为发趣修大乘者说,依一切法皆无自性等,以隐秘相转正法轮,亦属未了义;第三时普为发趣一切乘者说,依一切法皆无自性等,以显了相转正法轮,属真了义。这是一种教判理论,它为佛教经典中出现的理论差别提供了一种解释。在佛教后来的发展中,教判理论的种类增多,影响趋大。
1701254141
1701254142 《解深密经》在印度大乘佛教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提出了许多先前大乘经论中未提及的思想,或这些经论中虽有提及但却未展开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印度大乘佛教中的另一重要派别瑜伽行派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瑜伽行派的许多理论是在此经思想的基础上构筑的,因而此经也被看作是瑜伽行派的基本经典。
1701254143
1701254144 续出的大乘经中除了上述三种影响较大的经典之外,还有《大乘阿毗达磨经》、《楞伽经》、《密严经》、《金光明经》等。《大乘阿毗达磨经》的原本未能流传下来,其内容主要从其他一些佛典的引用中得知。该经中提到了“阿赖耶识”、“三性”等重要的唯识思想,与《解深密经》所起的作用类似。《楞伽经》中提到了“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阿赖耶识”等概念。《密严经》中也对“如来藏”与“阿赖耶识”进行了分析。《金光明经》亦提及了与唯识思想有关的一些概念,但其主要还是论述了四天王镇护国家及与密教相关的一些内容。这些经典与上述三种经典对推动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701254145
1701254146
1701254147
1701254148
1701254149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1701250654]
1701254150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二、瑜伽行派
1701254151
1701254152 约在公元4—5世纪,印度大乘佛教中出现了一个重要分支,即瑜伽行派。此派是在上述续出的大乘经的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瑜伽行派与中观派有不少差别,但在一些大乘佛教的基本观念上,它与中观派也有不少类似之处,两派的界限有时不能划得过于明确,而且两派间形成明显的对立或冲突是在较晚的时期。瑜伽行派的许多理论也是以一些早期大乘经(如般若类经典等)为基础的,只是在这些经典的基础之上,又特别吸收了续出的大乘经中的唯识方面的思想,并且还吸收改造了有部等一些小乘佛教的观念,构筑了印度佛教中较为复杂的理论体系。
1701254153
1701254154 1.瑜伽行派的主要论师和著作
1701254155
1701254156 瑜伽行派的创立人相传为弥勒(Maitreya),但有关弥勒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的问题,学界至今没有定论。认为他存在的人一般把其年代定在公元4世纪初。传说中讲弥勒是佛的弟子,但先于佛而入灭,住兜率天,并将在释迦之后到人间为佛。这一弥勒在一些文献中被等同于瑜伽行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此派的基本思想,并传给后来的瑜伽行派主要论师。署名弥勒的瑜伽行派论著不少,汉译中重要的有《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等;藏译中重要的有《现观庄严论》、《法法性分别论》等。另外,还有一些未译成汉、藏语的梵本(27)。
1701254157
1701254158 除弥勒外,瑜伽行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无著(Asaṅga)和世亲(Vasubandhu)。两人对署名弥勒的论著作了不少注释并且又制作了一批新的论著。
1701254159
1701254160 无著的年代大致在公元4至5世纪,他是北印度健陀罗国人,先在说一切有部出家(一说在化地部出家),并曾修学小乘空观,但都不能满足,后改信大乘佛教。传说中讲他接受了弥勒的大乘空观,常在夜晚去兜率天向弥勒学习《瑜伽师地论》,白天回来后向大众传授。他的主要著作有:《金刚般若论》、《大乘庄严经论》、《顺中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六门教授习定论》等。
1701254161
[ 上一页 ]  [ :1.7012541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