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54162e+09
1701254162 世亲是无著的弟弟,也是瑜伽行派的主要论师,年代亦在公元4至5世纪。但关于此派世亲与《俱舍论》的作者是否为一人的问题,学界有不同看法。根据《婆薮槃豆法师传》,此派世亲与《俱舍论》的作者为同一人(28)。他出家后先学小乘有部的学说,并很有成就,后在其兄无著的帮助下改信大乘。世亲的主要著作(大乘)有:《大乘五蕴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颂》、《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大乘成业论》、《佛性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等。
1701254163
1701254164 与世亲同时代的瑜伽行派论师还有一些,如《成唯识论述记》中就提及了火辨(Citrabhāṇa)和亲胜(Bandhuśrī)等十人。他们注释了世亲的《唯识三十论颂》。
1701254165
1701254166 在世亲之后,瑜伽行派的发展大致也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由陈那(Dignāga,约5至6世纪)发展起来的系统,另一是由德慧(Guṇamati,约5至6世纪)发展起来的系统。
1701254167
1701254168 陈那不仅是佛教唯识思想的阐述者,而且是印度因明学的著名大师,是新因明学的开创者。他的主要著作有:《观所缘缘论》、《掌中论》、《因明正理门论》、《集量论》等。陈那系统中的唯识派主要人物有无性(Asvabhāva,约5至6世纪)、护法(Dharmapāla,约6世纪)、戒贤(Śīlabhadra,约7世纪)、法称(Dharmakīrti,约7世纪)等。
1701254169
1701254170 德慧也对世亲的论著作了注释,重要著述有《随相论》、《唯识三十颂释》等。他这一系统中的主要人物有:安慧(Sthiramati,约6世纪)、难陀(Nanda,约6世纪)、胜军(Jayasena,约7世纪)等。
1701254171
1701254172 瑜伽行派中的名师辈出,著述众多,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则是署名弥勒的《瑜伽师地论》、无著的《摄大乘论》和世亲的《唯识三十论颂》及其注释。这几部论在印度及中国影响都很大,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701254173
1701254174 《瑜伽师地论》现存梵本(29),译本有汉译本和藏译本。汉译本最完全和最通行的是玄奘所译的《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在玄奘之前,此论还有一些异译本,但均为节译。它们是:北凉昙无谶译的《菩萨地持经》(十卷)(30)、昙无谶译的《菩萨戒本》(一卷)(31)、刘宋求那跋摩译的《菩萨善戒经》(九卷)(32)、求那跋摩译的《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33)、梁陈之际的真谛译的《决定藏论》(三卷)(34)、真谛译的《十七地论》(五卷)(35)。
1701254175
1701254176 玄奘译的一百卷《瑜伽师地论》又分为五个部分,即:本地分(卷一至卷五十)、摄决择分(卷五十一至卷八十)、摄释分(卷八十一至卷八十二)、摄异门分(卷八十三至卷八十四)、摄事分(卷八十五至卷一百)。
1701254177
1701254178 本地分论述了瑜伽禅观的境界,即所谓十七地,包括五识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
1701254179
1701254180 摄决择分对本地分中的问题做了更深入的阐述,对十七地做了进一步分析。
1701254181
1701254182 摄释分论述了十七地中涉及的诸经(如《阿含经》等)的问题。
1701254183
1701254184 摄异门分进一步解释了十七地中所涉诸经中的诸法名义的不同。
1701254185
1701254186 摄事分阐述了十七地所涉三藏(如《杂阿含经》等)的要义(36)。
1701254187
1701254188 《瑜伽师地论》对瑜伽行派的唯识理论做了全面的阐述,对“阿赖耶识”及其他各识的本质或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瑜伽禅观的境界作了极为细微的划分,实际上是在总结以往佛教有关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精神或意识现象的理论体系,成为瑜伽行派的最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
1701254189
1701254190 《摄大乘论》是对《大乘阿毗达磨经》中的“摄大乘品”的阐释,它的梵文原本现未发现(37),现存汉译本和藏译本。汉译本主要有三种,即:后魏佛陀扇多译的《摄大乘论》(二卷)、陈真谛译的《摄大乘论》(三卷)、唐玄奘译的《摄大乘论本》(三卷)。后两种译本较为通行。
1701254191
1701254192 《摄大乘论》吸收和发展了先前的与唯识思想有关的佛教经论(38)中的有关思想,对阿赖耶识(阿黎耶识)(39)的特性和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侧重论述了该识能摄藏诸法及执持一切有色诸根的功能,特别对阿赖耶识作为种子受熏习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观念,强调了境实际是识的思想,论述了三自性(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的理论,并结合这三性表明了其对染净问题的看法。该论还叙述了体悟唯识之理所需的修行,具体论及了六波罗蜜、十地、三学等。此外,还论述了无住处涅槃、三种佛身(40)等理论。
1701254193
1701254194 《摄大乘论》对完善瑜伽行派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对大乘佛教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701254195
1701254196 《唯识三十论颂》现存梵文本。汉译本为玄奘所译,一卷。此外亦有藏译本。该典不长,但极为重要。在三十颂中,前二十四颂阐明唯识之相,第二十五颂阐明唯识之性,后五颂阐明唯识的行位。该典明确论述了阿赖耶识缘起的理论,认为“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提出了以阿赖耶识为根本的三类八识理论,论及了三性和三无性等基本观念,成为瑜伽行派理论的纲要。
1701254197
1701254198 《唯识三十论颂》十分简要,是世亲晚年的作品,他本人没有作释,但在瑜伽行派中却极受重视。在该典产生后,瑜伽行派中有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这十位论师先后为其作释。玄奘回国时取回了这十家的注释,但没有全部翻译出来,而是以护法的注释为主,杂糅其余九家的注释,编译成了《成唯识论》。此论对研究瑜伽行派的基本理论有重要价值。以下以《成唯识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等著作为主,集中讨论瑜伽行派的一些主要理论。
1701254199
1701254200 2.瑜伽行派的主要理论
1701254201
1701254202 瑜伽行派亦被称为唯识派。此派主张“识”是一切的根本,人们感觉到的外物或外境只是“识”的变现。“识”的观念在早期佛教、小乘部派佛教、早期大乘佛教中就有(41)。就大乘佛教而言,《华严经》和《大智度论》中都有所谓“唯识”思想。如《华严经》中说:“三界所有,唯是一心”(42);《大智度论》中说:“三界所有,皆心所作”(43)。尽管有唯识思想,但这些先前的大乘佛教并不特别强调“识”的问题,未对其作深入探讨,而瑜伽行派则进一步发展了这方面的思想,使之成为大乘佛教在后来发展中的一股主要思想潮流。
1701254203
1701254204 瑜伽行派的论述重点是“识”,对“识”进行了深入分析。它所提出的种种理论实际上是从不同的方面对唯识学说的论述。各种理论虽然严格来说难以分割,但还是有侧重点的不同。
1701254205
1701254206 (1)三类八识与唯识无境。
1701254207
1701254208 瑜伽行派认为“我”与“法”都不实,是“识”所变,主张所谓“唯识无境”。但“识”是如何“变”的呢?它的基本表现形态又是什么?根据《唯识三十论颂》等典籍,此派将这种能变“外境”的“识”分为三类。《唯识三十论颂》中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44)
1701254209
1701254210 三类识中的“异熟”指“阿赖耶识”,它亦称“种子识”,蕴藏着生出世间现象的“种子”,由这些种子生出的世间现象又可以“熏习”阿赖耶识。这些“种子”还有自类相续的能力,可以“种子生种子”。《成唯识论》中在谈到阿赖耶识时说:“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因相。”“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故。”(45)
1701254211
[ 上一页 ]  [ :1.7012541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