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54225
1701254226
瑜伽行派的不少著作中都论及了三性三无性的理论。《唯识三十论颂》中说:“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颂曰:
1701254227
1701254228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1701254229
1701254230
1701254231
1701254232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1701254233
1701254234
1701254235
1701254236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1701254237
1701254238
1701254239
1701254240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
1701254241
1701254242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1701254243
1701254244
1701254245
1701254246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1701254247
1701254248
1701254249
1701254250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1701254251
1701254252
1701254253
1701254254
以下主要依据《成唯识论》中的说法来解释三性与三无性。
1701254255
1701254256
“遍计所执性”是指人们不能认识到唯识无境,因而从各个方面来“周遍计度”,虚妄地想象出外部世界的种种现象,执著于事物的种种差别,认为它们实有。而实际上,一切事物,如所谓的我与法,都是没有自性或实在性的。《成唯识论》中说:“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理教推徵不可得故。”(51)
1701254257
1701254258
“依他起性”是指事物皆由缘而起,这是事物的一种特性。一切事物都如幻事一样,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种虚妄分别,由于事物是由缘所生的,因此就是“非有似有”。《成唯识论》中说:“所依体实托缘生,此性非无,名依他起,虚妄分别,缘所生故。”“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52)
1701254259
1701254260
“圆成实性”则是达到的最高“真如”境界,即看到了“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的“假名施设”或“性空”。这空所显示的识的真性是一种圆满成就的实在状态。《成唯识论》中说:“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如空华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所执。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名圆成实。”(53)
1701254261
1701254262
“相无性”实际是换了一个角度来分析“遍计所执性”,表明这种遍计所执所得结果的性质,侧重说“相”的不实在。由于人们“周遍计度”的认识是虚妄的,因而这种认识所执有的“相状”实际就是无,故称“相无性”。《成唯识论》中说:“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54)
1701254263
1701254264
“生无性”是相对于“依他起性”而说的。事物由“缘”而生起,而由“缘”生起的东西不能有真正的自体或主体,因此说“生无性”,这也是事物的一种性质。《成唯识论》中说:“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55)
1701254265
1701254266
“胜义无性”是依圆成实性而说的。由于远离了遍计所执而看到“相无性”,由于认识到依他起的事物“生无性”,因而达到了“无自性”意识。这种“无自性”并不是没有任何性,而是“胜义无性”。“胜义无性”也就是“圆成实性”所显示的作为事物最高真理的“无自性”,也就是“真如”状态。《成唯识论》中说:“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如太虚空虽遍众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虽依他起非胜义故,亦得说为胜义无性。”(56)
1701254267
1701254268
从瑜伽行派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该派中无论是三性还是三无性的理论都离不开人的意识。如“遍计所执性”中说的“遍计”自然是人的意识在“遍计”;“依他起性”中因为要“分别缘所生”,这“分别”自然是意识在“分别”;“圆成实性”所指的也是意识达到的圆满状态。而“三无性”又是依“三性”而立。“三无性”中最后达到的“胜义无性”按《唯识三十论颂》的话说,“即唯识实性”。这三性三无性与“唯识”理论密切相关。
1701254269
1701254270
(3)四分。
1701254271
1701254272
四分之说也是瑜伽行派对“识”所作的一种具体分析,主要是瑜伽行派中护法等人的理论。所谓“四分”指认识的四种作用分位或分类,它们是: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1701254273
1701254274
“见分”指认识的能向外缘取的方面,亦称“能缘”或“能取分”。《成唯识论》中说:“异熟识于自体所缘有了别用,此了别用见分所摄。”(57)
[
上一页 ]
[ :1.7012542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