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54265
1701254266
“胜义无性”是依圆成实性而说的。由于远离了遍计所执而看到“相无性”,由于认识到依他起的事物“生无性”,因而达到了“无自性”意识。这种“无自性”并不是没有任何性,而是“胜义无性”。“胜义无性”也就是“圆成实性”所显示的作为事物最高真理的“无自性”,也就是“真如”状态。《成唯识论》中说:“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如太虚空虽遍众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虽依他起非胜义故,亦得说为胜义无性。”(56)
1701254267
1701254268
从瑜伽行派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该派中无论是三性还是三无性的理论都离不开人的意识。如“遍计所执性”中说的“遍计”自然是人的意识在“遍计”;“依他起性”中因为要“分别缘所生”,这“分别”自然是意识在“分别”;“圆成实性”所指的也是意识达到的圆满状态。而“三无性”又是依“三性”而立。“三无性”中最后达到的“胜义无性”按《唯识三十论颂》的话说,“即唯识实性”。这三性三无性与“唯识”理论密切相关。
1701254269
1701254270
(3)四分。
1701254271
1701254272
四分之说也是瑜伽行派对“识”所作的一种具体分析,主要是瑜伽行派中护法等人的理论。所谓“四分”指认识的四种作用分位或分类,它们是: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1701254273
1701254274
“见分”指认识的能向外缘取的方面,亦称“能缘”或“能取分”。《成唯识论》中说:“异熟识于自体所缘有了别用,此了别用见分所摄。”(57)
1701254275
1701254276
“相分”指认识的对象,这对象并不是独立于认识之外或有别于认识的东西,而是认识自身的变现。瑜伽行派认为,认识能产生它所缘取的相状,这相状因而就被称为“相分”、“所缘”或“所取分”。《成唯识论》中说:“然有漏识自体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彼相应法应知亦尔,似所缘相说名相分,似能缘相说名见分。”(58)
1701254277
1701254278
“自证分”指认识自体对“见分”作用于“相分”的证知,也就是认识自体对具体的认识活动(“能缘”认知“所缘”过程)的证知。这种“自证分”实际也是认识的一种作用,与上述两分在“体”上没有差别。《成唯识论》中说:“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相见所依自体名事,即自证分。此若无者,应不自忆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故。……然心心所一一生时,以理推徵,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别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如集量论伽他中说: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即能量及果,此三体无别。”(59)
1701254279
1701254280
“证自证分”指认识自体对“自证分”作用的“证知”,即“自证分”是否能证知“见分”认知“相分”亦需被证知,这样就要有一“证自证分”。按瑜伽行派的观点,“证自证分”可以证知“自证分”,而它自身的作用则可由“自证分”证知。《成唯识论》中说:“又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三分如前,复有第四证自证分。此若无者,谁证第三?心分既同,应皆证故。又自证分应无有果,诸能量者必有果故。……第三能缘第二第四,证自证分唯缘第三,非第二者,以无用故,第三第四皆现量摄。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缘,无无穷过,非即非离,唯识理成。”(60)
1701254281
1701254282
瑜伽行派对于“识”的分位观念(心分说)并不是仅有“四分”一家之说。在古印度当时的唯识思想家中,还有一分说、二分说、三分说。提出“二分说”的是难陀,在他看来,认识发生时,既要有认识的缘取方面,亦要有认识的对象,他把前者称为“见分”,把后者称为“相分”,八识的每一识体上都被认为具有这两方面。陈那主张“三分说”,认为除了见分与相分外,还应加一个“自证分”,自证分的作用是证知见分认识相分的过程,并成为认识活动的“自体”。安慧则认为三分中的见分与相分是不实的,只有自证分才是真实的,主张“一分说”。护法在综合上述各说的基础上,对心分说作了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四分说”,他认为自证分的作用亦需被证知,这样就要有一“证自证分”(61)。
1701254283
1701254284
总之,在瑜伽行派看来,无论是认识的主体,还是认识的客体及对认识过程的证明,都是识自体变化或作用的结果。显然,此派的“四分”等心分说亦从一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唯识无境”的理论。
1701254285
1701254286
(4)转识得智。
1701254287
1701254288
“转识得智”(62)的理论在《大乘庄严经论》和《成唯识论》等瑜伽行派的重要著作中都有记述。此处的“识”指“八识”,“智”指“四智”。
1701254289
1701254290
瑜伽行派认为,“八识”有“有漏”(63)和“无漏”之分,要通过此派的修行方法使有漏的八识转化成无漏的八识,以达到不同层次的智慧。他们由此提出了“转识得智”的理论。具体来说就是:在将前五识由有漏转成无漏时,获得成所作智;在将第六识由有漏转成无漏时,获得妙观察智;在将末那识由有漏转成无漏时,获得平等性智;在将阿赖耶识由有漏转成无漏时,获得大圆镜智。正如《大乘庄严经论》中所说:“一切诸佛有四种智:一者镜智,二者平等智,三者观智,四者作事智(64)。……转第八识得镜智,转第七识得平等智,转第六识得观智,转前五识得作事智。”(65)
1701254291
1701254292
根据《成唯识论》卷第十的解释,这“四智”有以下一些特征或功用:
1701254293
1701254294
成所作智是为欲利乐诸有情,能在十方现种种变化三业。
1701254295
1701254296
妙观察智是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
1701254297
1701254298
平等性智是观一切法或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
1701254299
1701254300
大圆镜智是离诸分别,所缘行相细微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如大圆镜,现众色相。
1701254301
1701254302
通过把有漏的“八识”转变成无漏的“八识”,即可得上述所谓“四智”。用《成唯识论》中的话说,是要“转八识而得此四智”(66)。四智中的“大圆镜智”实际就是认识或通达事物实相的境界。
1701254303
1701254304
瑜伽行派的“转识得智”理论在佛教发展中有重要影响,对后来密教一些理论的提出起了作用。
1701254305
1701254306
(5)五位百法。
1701254307
1701254308
瑜伽行派虽然主张一切唯识,但对识自身及其所变现的一切现象的分析却是相当细致的。他们在总结吸收小乘佛教有关学说的基础上,对一切事物和现象进行了分类。在这方面,世亲的“五位百法”较有代表性。
1701254309
1701254310
根据世亲的《大乘百法明门论》等,“五位”是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百法”是分属“五位”的一百种“法”,具体内容如下:
1701254311
1701254312
心法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1701254313
1701254314
[
上一页 ]
[ :1.7012542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