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91011
1701291012
让我们来举个例子:我正在阅读这页中的文字,而这页本身似乎与正在阅读的我是相互独立、相区别的。换句话说,它似乎是“彼处”的某样客观事物,我的视野中的客观事物,或者我触碰的客观事物,或者其他的什么。但是瑜伽行派宣称这种将我自己作为“此处”的主观(即“在我的脑中”),与将此页作为“彼处”的客观之间的分离是一种公然的幻觉。也许我引用怀特海的另一番见解可以让大家对此有所理解:“我当前的感受是我现在是什么。”这就是说,我的“当前感受”和我“本身”是同一件事物的两个词语。然而,对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而言,这听起来相当古怪,因为二元论知识让我们无法感受到自己是当前的体验,而应该是我拥有我当前的体验。可是,如果事实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就应该根本无法感受到任何东西了!因为如果一切感觉都是我所拥有的某种东西的话,那么当我意识到自己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情况呢?因为我自己就是各种各样感觉的混合物,如果一切感受都是我所拥有的东西的话,那么我就不能说我是自我,而不得不说“我”有一个自我了。这样,问题就出现了,这个拥有一个自我的“我”是谁呢?另一个自我——第二个自我吗?那么谁又拥有第二个自我的感受呢?第三个自我吗?我该假设出多少个自我来呢?
1701291013
1701291014
瑜伽学派宣称这种“围着罗西绕圈圈”的言论根本就是二元论的废话。当我在阅读这一页时,实际上只有一种感受,也就是整个视野在我的神经系统中存在一种单一感受。但是当我给该“页”赋予一种心理的概念,将它从视野中抽离出来时,这一概念就似乎与我分离开来,成为了我意识中的客观了。因为一切图像似乎都是我头脑中走马灯般从眼前掠过的客观事物,就仿佛在我的头脑中放了一台小型幻灯片放映机,它在我意识的屏幕上投影出心理图像。我仿佛坐在剧场的后排座位上,饶有兴致地观看着这些画面一闪而过。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讲,我感觉这些想法都是我自己的,然而我和几乎所有其他的个体一样感受与他们是相分离的,我正在将它们看做客观事物。因此,当我给该“页”赋予一种心理的概念,将它从视野中抽离出来时,由于这一概念似乎是与我相分离的客观事物,那么“页”也就同样必然显得是与我相分离的客观事物了。虽然这种主观与客观的二元论将我们团团包围,几无例外,但是瑜伽行派宣称它是幻觉的。没有哪种称为“自我”的感受能感受到另一种叫做“页”的感受!确切地说,只存在一种感受,而当以客观的方式看待它时,我们将它称为“页”,当以主观的方式看待时,我们就将它称为“自我”。内部就是外部,而我们感觉到它们相分离时,我们就陷入了一种幻觉之中。因此,一切客观都是幻觉的,而一切客观都是心理的客观。
1701291015
1701291016
现在,无论被称作“你的自我”的感觉实际上是什么,它都与叫做“页”的感受完全相同。无论这一事实有多么古怪,或者有多么像是蛊惑而原始的东方思想,我们可以借威廉·詹姆斯之口做出相同的阐述:如果我们从每一个其他事件中以抽象的方式看待自己对于纸(或者这“页”)的私人视觉,仿佛它自身就形成了宇宙(而且它可能完全可以这么做,因为我们所理解的任何事物都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我们所看到的纸和对它的视见只不过是某一无法分割的事实的两个名字罢了,这个事实可以适当地冠以“数据”、“现象”或者“体验”之名。纸就在思想之中,而思想就在纸的周围,因为纸和思想只不过是一种体验所起的两个名字罢了……根据瑜伽学派,当我们深深地意识到主观和客观是不二的,就唤醒了“般若”、非二元认知模式,而正是且只需通过这一方法,我们就揭开了“唯心”的实相。因为,正如我们所说过的那样,如果是由于宇宙万物被割裂为主观和客观,才使实相失落了的话,那么只有回到这种割裂发生之前的状态中,我们才可能重新得到天堂。
1701291017
1701291018
为了给这一传统理论的一些主要“分支”做个简短总结,我们应该提及一些一致的要点。当我们绘出了整个人类历史中对于“唯心”体验所采用的不同表达方式的轮廓之后,我们似乎特别擅长运用类推和否定的方法,以后我们会详细阐述指令的方法。这样一来,这些传统理论似乎只用一种方法,要么是类推,要么是否定,要么就是指令的,而事实与此相去甚远。虽然大部分传统理论可能尤为强调其中一种方式,但是它们通常都会使用所有三种方法。当一个传统理论的老师启发学生时,他一开始会采用类推和肯定的方法,解释说有这么一种全力且全知的绝对实相,发现它就能给学生带来不可抵挡的平和。这有助于启发他找到自己的中心,而他就会开始探索终极。然而,更有可能的是,这个学生无法找到出路,因为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紧紧抓着有关“实相”的想法和类比。这时,大师就开始强调否定的方法了,解释说虽然有关实相的想法很有用,但实相本身并非想法,而至此已经坚信通过类推的方法可以唤醒绝对的学生。现在就必须将他的所有实相的想法全盘否定才能继续下去,因为它们最终成为了阻碍。用库玛拉斯瓦米的话说就是:总是还剩下最后一步,在这一步中,要禁止仪式、否定神学的相对实相。因为人类是通过善良与邪恶的知识从最初的崇高地位堕落下来的,所以就必须从善良与邪恶的知识,从道德法则出发,他才能最后得到救赎。无论这个人走了多远,他都还剩下最后一步,在这一步中他要消除一切过去的价值。马哈希尊者(Sri Ramana Maharshi)说道:“总有一天,人必须把他所学到的一切全部忘却。”也许这就是《圣经》中的“真实地,真实地,我对你说,除非一颗小麦粒落入了土地之中死去了,否则它就永远都是孤独的;但是如果它死去了,那么它就能结出许多果子”,以及“我离开了会让你更方便”等这些丰富象征背后的部分含义了。而《未知的云》中的“忘却,忘却,忘却”也是如此。老子也说过“学习在于日复一日地填充一个人的仓库;而‘道’的运用则在于日复一日地减少库存”,而佛教的整体本质早已被归结为“让自己空”为了促进这种“消除”,这种“空”通常就要采用指令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学生得到了一系列的实验,如果他恰当地遵循这一方法,他最终就能直接体验到真正的“实相”,而非被冠以名称的实相。
1701291019
1701291020
因此,在大部分传统理论中,所有这三种方法——类推、否定以及指令都得到了利用,只是不同的传统对这三种方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因此,基督教神秘教派有着类推的全知全能的“上帝”和“没有语言可以表述”的“神性”。印度教则有类推的有德梵天,也就是存在意识的大乐,否定的无德梵天,也就是“非,非”。类似地,佛教徒则有类推的法界(以及法身[Dharmakaya],即“心”[Citta],即“绝对空性”等)和否定的“空”。自然而然地,所有这些传统理论都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指令实验,即所谓的灵性修炼,在这些实验中,一切思想,类推的或者否定的,都暂时被放在了一边,进而直接体验。
1701291021
1701291022
总而言之,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一般概念是事物的复合体。这些事物在空间中延展,在时间中依次连续。而这种概念只是一种老旧的宇宙地图罢了,它并非真实的。它并非真实的原因在于,这张由符号化地图知识所绘制的图像依赖于一面将宇宙万物于时空中之中分割为互相独立的事物,而将这些事物的观察者置于另一面。为了使这种情况得以成立,宇宙万物就必然要将其自身分割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或者用布朗的话来说,宇宙万物必须变得与自身不同,从而与自身相悖。因此我们老旧的、二元论的、符号化的图像成了它们试图解释的根本实相的微妙的伪造品。
1701291023
1701291024
但是这种分割并不像幻觉那样虚假,因此依赖这种分割的哲学、心理学以及科学也并非是错误的,而是没有意义的。正如一只手抓不住它本身,或者一只眼睛看不见它本身一样,人也无法将自己与宇宙万物相分离,并从中抽取“知识”。但是人是如此依赖于二元论知识,以至于不断进行着毫无意义的尝试,并自以为获得了成功。结果就得到了宇宙万物的图画形象,它由在时空中支离破碎的“事物”片段所组成,这时人就以为自己来到了意识的孤岛上,一切都是陌生而不同的。
1701291025
1701291026
因此他就迷失在了自己的阴影之中,被限制在了纯粹抽象且二元论的宇宙地图之中,人已经完全忘记了真实的世界本身是什么样的。这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将宇宙万物分割成观者和被观者、知者和被知者、主观和客观,让宇宙万物变得与自身不同、与自身相悖,那么很显然会像薛定谔所说的那样,“主观和客观是唯一的一体”。只有通过理解这句话,才能得以意识到真实世界。如果确实如此的话,那么这种意识本身就能被冠以“绝对实相”之名。
1701291027
1701291028
这就是所有这些传统理论试图告诉我们的。看破二元论符号化知识带给我们的幻觉,从而在真实的世界中被唤醒。因为这一真实的世界整体上是不存在对立面的,它显然不是可以被定义或者抓住的东西,因为所有的符号都只有从它们的对立面来看才具有意义,然而真实的世界是没有对立面的。因此它被称为“空虚”、“空”、“空无一物”、“失认”(Agnosia),即有关实相的一切思想和主张都是空虚而无效的。同时,真实世界也不存在“独立”事物,因为事物是思想的产物,而非实相的产物。因此真实世界也被称为法界,在这一领域中,我们所设想的独立事物只有交织于整个宇宙万物的“天衣无缝的外衣”之中,才可能真实地存在。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正是因为实相是天衣无缝的外衣,并没有分裂成主观和客观,并没有抽象成在时空中延展开来的相分离的客观事物,所以那些曾经被称作时空中的多维的独立事物,在发现了真实世界之后就显现出,实际上全都是“一体”。或者,如果你更喜欢这样说的话,宇宙万物实际上与其自身毫无差异。因此真实世界也被称为“梵天”、“唯一基督”、“纯本质”、“道”、“纯意识”、“纯自我”、“不二”,并不与自身相分离,也不相悖的宇宙万物。
1701291029
1701291030
即使实相是无法表述的,但它却是可以体验的。由于这种对真实世界的体验受到了我们给予它的概念的蒙蔽,且这些概念主要进行认知的主观与被认知的概念之间的分割,所以这些传统理论都着重指出,“实相”只能以非二元的方法加以体验,必须弥合认知者和被认知者之间的缺口,因为光是通过这种方法,宇宙万物就不会被带入幻觉之中了。这就意味着“实相”和你对它的观念是相同的一体,博莱斯(R.H.Blyth)将之称为“宇宙万物对宇宙万物的体验”。那么这种被我们称为非二元认知模式的意识,就是宇宙万物将其自身认识为自身。进一步讲,既然我们已经假设这种认知模式对应一种职能、状态,或者被我们称为“大心”的意识阶层,并且既然要认知“实相”就要成为“实相”,那么我们就将这些传统理论的整体本质取其精华,归结于这样一句话“作为一种意识阶层的实相”,或者简单地讲“作为唯心的实相”。
1701291031
1701291032
无论“实相”被称为梵天、神、道、法身、空性,或者其他的什么,这都无关紧要,因为这一切都同样指向非二元的“大心”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宇宙万物并没有被分裂成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但是要找到这一意识阶层并不困难,它在你的心灵之中也埋得并不深。确切地说,它非常接近、非常亲密,而且常在。因为“大心”与现在捧着这本书的你毫无二致。实际上,从一个非常特殊的角度来看,“大心”就是此时此刻正在阅读这一页的东西。现在,让我们看看能否解开这种特殊的角度吧。
1701291033
1701291034
[1] 圣·奥古斯丁将其称为“并非创造出来的智慧,而是向来都是现在这样,而且将来也永远都是这样”。
1701291035
1701291036
[2] 原文为: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境界……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种种外想悉皆无有……”——译者注
1701291037
1701291038
[3] 原文为:心如巧工画师,画种种之五阴。——译者注
1701291039
1701291040
[4] 原文为: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惟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惟是一心,故名真知。——译者注
1701291041
1701291042
[5] 原文为: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译者注
1701291043
1701291044
[6] 原文为:物无非彼,物无非此……彼此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鲧而照之于天,亦因此也。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此乎哉?果且无彼此乎哉?彼此莫得其偶,是谓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穿。——译者注
1701291045
1701291046
[7] 原文为: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心若不异,万法一如。——译者注
1701291047
1701291048
[8] 尼采,“任何可以思考的东西,都必然是虚构的”和“逻辑所立足的预先假设,在实际世界中任何东西都与之不符”。
1701291049
1701291050
1701291051
1701291052
1701291054
意识光谱(20周年纪念版) 第4章 时间与永恒,空间与无限
1701291055
1701291056
“实相”是一种意识阶层,是不二的“心性”阶层,它包含概念,但不为概念所掌控。由于它无法用概念的详细阐述来表达,所以可以随意用大量的类推或者否定的方法来部分描述,但是绝不可能完全描述。因此法界、道、神性、梵天、空虚,这一切都试图揭露出“实相”是什么、它的“如实”(yathabhutam,佛教语)、其“如是性”、其“真如”(tathata,佛教语),而非它是如何被标记的;正如在使一切智力产生的假象之中的“观念之门被清洗干净以后”,感受纯粹的“实相”,而不是感受经过符号化的思想过程并在报告之中被歪曲了的实相。
1701291057
1701291058
当我们在将“实相”说成非二元的意识时,我们中大部分人都会在脑海中显现出将意识从某一方面与主观主义联系起来的看法。也就是说,我们感觉意识并不属于“客观”,比如这一页,而属于我自己这样一个假定对这一页“有意识”的主观。这当然归根结底是二元论的,但是既然意识就是“实相”,而“实相”实际上是非二元的,那么更准确的看法就是不将意识看做与客观对立的相对主观,而将其看做“绝对主观”(Absolute Subjectivity),它并非排他地属于主观或者客观,而是将两者都包容了起来。从这一点来说,“绝对实相”就是“绝对主观”。神学专家贝蒂也夫解释道:灵性从来都不是客观对象;而灵性的实相也不是客观的东西。在所谓的客观世界中,任何自然、事物或者客观实相都不是灵性。所以我们就能轻易否认灵性的实相。神是灵性,因为他不是客观,他也不是主观……在客观化中,不存在基本的实相,而只有符号。主观的灵性只不过是灵性的一个符号罢了。灵性(绝对主观)是现实的,而文化和社会生活是符号的。在客观之中,从来不存在任何实相,而只有实相的符号。只有主观具有实相。[1]
1701291059
1701291060
这一“绝对主观”并非主观与客观的二元论的自我主观。它被称作“主观”只是因为这个词暗示了“实相”似乎存在于内心、主观,朝着我们存在的根本核心的方向,这个核心是如此深奥,甚至是神的核心。但是一旦我们抵达了这一核心,我们就会意识到其中完全不存在二元论,也不存在主观与客观或者内心与外在之间的对立。这里是天堂和地狱的结合,二元论的语言是无法描述的,“当你无法说,那就必须保持沉默”。在最为深奥、最为终极的深层门槛前,我们面对着这样的真相:我们的感受存在于神圣的生命深处的本身之中的。但是此时沉默占据了主导地位,因为没有任何人类的语言或者概念能够表述这种体验。那就是矛盾的否定法所占得的场域,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困惑着人类的思想。那就是自由和纯粹的灵性所在的终极场域,任何一元论的体系都无法将其定义。在这方面还留有二元论、悲剧、冲突、人类与神的对话、与“唯一”对立的复数世界。为了获得绝对的“神圣的唯一”,我们并不需要将个性的原则抛弃,而应该探索灵性的个性深处,它们二律背反地结合成了“唯一”。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蒂利希才认为我们应该将“神”这个词用来表示“深度”,而这个“深度”恰恰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绝对主观”或者“亲证”,它既不认同主观,也不认同客观,但却自相矛盾地含有这两者。因此罗摩那·马哈希尊者有云:既然“自我”是纯粹的“意识”,能够认识一切,那么它就是“终极观者”(Ultimate Seer,绝对主观)。其余的一切:自尊、精神、肉体等全都只是它的客观对象,所以除了“自我”或者纯粹的“意识”以外,它们每一个都只是外化的客观对象,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观者”。既然“自我”无法被客观化、无法被其他的任何东西所认识,而且既然“自我”是观察一切的“观者”,那么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以及“自我”的表象主观性都只能在相对的平面上才能得以存在,而在“绝对”中便会消失。实际上除了“自我”之外什么都不存在,它既不是观察者也不是被观察者,并不属于主观,也不属于客观。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点,我们将反反复复地提到这一点,因为它形成了产生永久二元论的关键性连接,借助这一永久的二元论,“人类站在他自己的影子中,却奇怪怎么周围一片漆黑”。每个个体都习惯性地认为他的自尊、他的自我,就是他的体验、感受以及心智的主观,而他的主观自我通过某种方式感知到外部世界。他这样来表述这种感受:“我意识到我正在阅读。”但是在我之中存在某种东西,它能够看见主观的自我,也就是说,现在在我之中存在一种对于我的“自我”正在阅读这一页的意识,这样的事实应该很明显地告诉了我,我所假设的主观自我实际上是意识的客观!它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主观,因为它可以被客观地感知。那么,究竟在我“之中”意识到“我的自我正在阅读这一页”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已经通过瑜伽学派的联系了解到,它不可能是简简单单的另一个“主观”自我,因为这样一来是什么意识到了那个自我呢?是另一个自我吗?不,但是我之中到底是“什么”在进行观看、观察、阅读、倾听以及思考呢?进行观看的不可能是我的主观自尊、自我,因为自尊、自我是可以被视见的,而正如黄檗大师所说的:“让我提醒你一下,被感知者是无法进行感知的。”换句话说,就是我的“自我”既然是可以被感知的,那么就无法成为那个感知者。但是我之中究竟是什么在进行感知呢?“你自身之中有种进行认知的东西……”慧恒(Hui-Heng)这样说道,可是它是什么呢?禅宗大师拔队得胜(Bassui)问道:我的身体就像个幽灵,像小溪中的泡沫。我的心性看着自己,如同真空一般无形,但在某处却又感知到了声音。是谁在听呢?他接着提出了一个解答:要认识这一主题,你必须就在这里,就在此时,深入探知你自己,询问:“是什么以好坏进行思考,是什么在看,在听?”如果你以这样的智慧深入地扪心自问,你就一定会让自己开悟。如果你开悟了自己,那么就立刻成佛了。佛在他们的启发中,意识到“心性”是一切有知觉的存在的“心性”……这种“心性”和空间一样,是包容一切的。它并非随着我们的肉体的创造而存在,也不会随其瓦解而消亡。虽然它是看不见的,但它弥漫在我们的肉体中,而我们所做的每一个看、听、闻、说,或者动手动脚的简单动作,都只是这种“心性”的活动罢了。商羯罗对“绝对主观”做了详细阐述:现在,我应该告诉你这种“绝对见证”的本质了。一旦你认识到了它,就能从无知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且获得解放。
[
上一页 ]
[ :1.7012910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