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92659e+09
1701292659 如果你们中有学禅之人,那么要让他们心中一旦念觉,即起观照(向内)(因素1)。觉醒之心死亡之时,有觉知的观照也会自行消亡(因素2)——这就是无意识(因素3)。[17]
1701292660
1701292661 也许无门慧开说得更为简洁:
1701292662
1701292663 要想得到奇妙的开悟(因素3),必须探究自己的思想之源(因素1),并消灭它们(因素2)。[18]
1701292664
1701292665 今日所习禅宗的第二种主要形式是“默照”,在日本则称为只管打坐,即坐禅时“只需静养”。著名的禅宗大师宏智将其描述为:
1701292666
1701292667 沉默寂静,忘记了所有语言;
1701292668
1701292669 那个清清楚楚、栩栩如生地现前……
1701292670
1701292671 证得时,它即是广袤无垠;
1701292672
1701292673 而其本质,却是纯粹的觉知。
1701292674
1701292675 在这朗然的觉知中,
1701292676
1701292677 满是纯然反映出的奇迹。
1701292678
1701292679 无穷的奇迹弥漫于这种宁静;
1701292680
1701292681 在此观照中,所有的有意之为都消失了。
1701292682
1701292683 静默是最后的语言。
1701292684
1701292685 对一切的响应就是反映它们(表现)。
1701292686
1701292687 无需任何努力,
1701292688
1701292689 这种响应是自然、自发的……
1701292690
1701292691 默照的实相,
1701292692
1701292693 是圆满而彻底的。[19]
1701292694
1701292695 这种默照因没有任何努力或概念化的成分,所以可以很容易将其归为因素3,即被动觉知。但如果我们进一步问一个人如何才能达到此阶段?毫无疑问,答案就是他开始要只管打坐,使心性进入一种清明、警觉的状态,即强烈而放松的关注。日本的安谷白云禅师这样解释道:
1701292696
1701292697 此刻,在只管打坐的过程中,头脑要从容不迫但同时要脚踏实地或十分沉着冷静,就像一座富士山,但他还必须保持警觉,像绷紧的弓弦一样。所以只管打坐是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觉知状态,坐禅者既不能紧张、着急,也不能懈怠。面对死亡的是人的心灵。让我们想象一下,你身陷一场剑术的决斗,就像古代日本所发生的那样。当你面对对手时,你会一直保持高度警惕,蓄势待发。如果你有片刻松懈,就会被立刻砍倒。人群围过来观看这场决斗。因为你有眼睛,所以自然会从眼角扫视他们;你也不聋,自然会听到他们的声音,但是你的心一刻也不会被感官印象分散注意力。
1701292698
1701292699 无须再问一个人在只管打坐时应该考虑什么,因为进行主动而警觉的关注时思想不会自己生起,别忘了思想产生机制的不关注。如果思想生起,只需对其关注并放任自流,然后即可静静地返回主动关注的状态,即“说吧,我在听”。随着主动关注(因素1)日益纯熟,思想也逐渐消退(因素2),“默照”即开始发挥作用(因素3)。
1701292700
1701292701 我们现在可以简单谈一下佛教的天台宗,这次我们不必深入地寻找关注-停止-觉知这三个因素,因为天台宗有技巧实验的两大支柱就是止和观,也就是“停止”和“觉知”,正好就是我们的因素2和因素3。止(停止)和观(觉知)实际上并不是天台宗独有的,在早期佛经中就已发现过相同的术语,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止观也是佛教各个体系修行的中坚主力。中文的止就相当于梵文和巴利语中的奢摩他,都可以看做三摩地的同义词,所以总的来说止指的就是意象-停止且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即初级二元对立)消失的状态。这显然是因素2。观就相当于梵文中的毗婆舍那(巴利语,内观法),也是般若(巴利语,慧),所以观在一般意义就相当于非对立觉知,同样会引发初级二元对立的暂停,因此我们将其归为因素3。佛教的每个宗派对待这两个因素时会有些许差异,每一派的侧重点有细微的不同(比如打坐时哪一个“在先”,哪一个更“重要”等。“比较纯”的佛教宗派都认为这两个因素都必不可少且分量等同)。天台宗对止和观的描述最为精确,为此我们要简单了解一下这个宗派。
1701292702
1701292703 根据天台宗的理论,达到停止或暂停(止,因素2)这一状态的方法数不胜数,从单纯的集中注意力到意在停止思想形成的智力分析不一而足。一般相信达到止的最纯粹的方法就是所谓的“使事实具体化”(体真止),需要了解思想不具有实相,因此不应该追随或执著。但“使事实具体化”的真正核心在于把关注转向内部(因素1),从而切断意象产生的“假心”(因素2),正如蒋维乔大德所言:
1701292704
1701292705 按照使事实具体化的方法,训练包括打坐时闭上眼睛,向内沉思。……习练者应在头脑中向内沉思,探究生起的思想(因素1)……他会发现过去的思想已过去,当下的思想不可留,未来的思想尚未来……于是他会意识到自己起伏不已的假心也是不真实的,无有实相。他将渐渐熟悉(这种不真实),然后他的假心将自行终止(因素2)。
1701292706
1701292707 所以“使事实具体化”是达到止的有效途径,它也与另一种天台宗的方法很相似,那种方法被认为是实现思想停止的诸多方法中“最微妙”者。具体是:
1701292708
[ 上一页 ]  [ :1.7012926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