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92709e+09
1701292709 我们应探寻(心性),找出思想产生之处(因素1),从而停止它(因素2)。……这种方法比起将思维固定于某个客体更为微妙:这是一种从粗浅练习向精微练习的转变。
1701292710
1701292711 因此,虽然天台宗将单纯的注意力集中用做预备练习,与更精确、更有效的主动询问想象-情绪过程之源的方法相比,该方法被认为非常“粗浅”。这种主动的向内关注(即我们所说的因素1)会导致停止,即概念化的停止(因素2),从而为观(因素3)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以上就是天台宗有技巧实验的三个因素。
1701292712
1701292713 至于道家,我们已提到过他们极重视“心斋”,即“忘却”传统和对立的知识,以此“入”道。(好像人能背离道!)因此,庄子这样说:
1701292714
1701292715 你要使心志变为一念!不要用耳来听,而要用心去听,不仅要用心来听,更要用精神去听。让听止于耳,让心止于意象。然而,要让你的精神空虚以待万物。只有道才能集于这种开放的接收状态之中。这种开放的接收状态,就是心斋。[20]
1701292716
1701292717 道家重视心斋,我们视其为因素2,将自身置于开放的感受状态之中,即“空白”且被动的觉知,我们视其为因素3。庄子将这种开放的感受状态比做以心为镜。
1701292718
1701292719 至人的用心好像镜子,照过的不去送,未照的不去迎,现在照的也不留痕迹。[21]
1701292720
1701292721 但是这种被动觉知,或全然反映对立事件,主体被动地观察客体,因为主体与客体在纯粹的觉知中已合为一体,庄子解释道:
1701292722
1701292723 只有通达的人才懂得认同的道理。他们对待事情不会固执己见,而是把自己转换到所观察事物的立场来考虑。[22]
1701292724
1701292725 这令人想到薛定谔的一句评论:“原始与镜像是相同的。”因为被动觉知与所知是一体的,即此处不存在初级二元对立!庄子讲了下面这则故事:
1701292726
1701292727 颜回说:“我进步了。”
1701292728
1701292729 孔子问道:“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
1701292730
1701292731 颜回说:“我已经忘却仁义了。”
1701292732
1701292733 孔子说:“好哇,不过还不够。”
1701292734
1701292735 过了几天颜回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
1701292736
1701292737 孔子问:“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
1701292738
1701292739 颜回说:“我忘却礼乐了。”
1701292740
1701292741 孔子说:“好哇,不过还不够。”
1701292742
1701292743 过了几天颜回又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
1701292744
1701292745 孔子问:“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
1701292746
1701292747 颜回说:“我‘坐忘’了”。
1701292748
1701292749 孔子惊讶地问:“什么叫‘坐忘’?”
1701292750
1701292751 颜回答道:“我已从身体中解放出来,抛弃了思辨推理的能力。我脱离了身心障碍,从而与大道浑为一体。这就是我所说的‘坐忘’。”
1701292752
1701292753 孔子说:“如果你已变为一,就不会有任何偏好。如果你已丢掉了私我,就不会有任何障碍。你果真成了贤人啊!我作为老师也希望能跟随学习而步你的后尘。”[23]
1701292754
1701292755 早期道家人物从未详细阐述过到达无意象心斋或忘我的实际路径,因为系统的、不自然的仪式化修行被认为是最违反道的。实际上,试图忘掉或摆脱“自我”无异于听从自我主义的指示。
1701292756
1701292757 正如庄子所问:“难道摆脱自我之念不正是自我的积极表象吗?”不管怎样,说心斋之法就是无法还是有些似是而非,因为所有道家“非训练”的本质就是无为,意思是没有主观意志的活动,没有有意或不自然的活动,一切无碍,因此无为就代表了让心性独处的艺术,让其任意而为,不强迫、不限制,对所有心灵倾向都任其自然,不偏不倚,允许思想自由游弋,宛如天际之云任意卷舒。
1701292758
[ 上一页 ]  [ :1.7012927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