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330353
1701330354
如果你是一个过度奖赏敏感性不高的内向者呢?乍一看,似乎对于多巴胺和亢奋的研究暗示了外向者,只有外向者会在追求自身目标的过程中产生兴奋并引发愉悦感,从而努力工作。作为一名内向者,初次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颇感疑惑。它着实不能反映我自身的经历。我很热爱我的工作,而且从来深信不疑。我每天清晨醒来后就兴奋地开始一天的工作,那又是什么在驱动着像我这样的人呢?
1701330355
1701330356
有一种解释称,即使有关外向者的奖赏敏感性理论是正确的,我们也不能说所有的外向者都对奖赏格外敏感,也更热衷于冒险,或者说,所有的内向者面对不断的刺激都会无动于衷,对危险都是时刻保持警觉的。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哲学家们就观察到,这两种模式——都会去接触那些会带来快乐的事情,也都会不自觉地避开那些会引起痛楚的东西——这是人类活动中最本能的表现。作为一个群体,外向者表现得更具有趋利性,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躲避的趋势,有时这种整合会因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事实上,许多当代的人格心理学家会说,对于威胁的警觉更像是“神经质”的一种特征,而不是内向的特质。人体的奖赏系统和威胁系统似乎也是彼此独立工作的,因此同一个人可能是一般敏感或不敏感的,也可能既有趋利性又有警惕性。
1701330357
1701330358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趋利性的还是警惕性的,或者两者兼具,就来看看以下这几组状态对你而言是否合适。
1701330359
1701330360
如果你是趋利性群体中的一员:
1701330361
1701330362
1.当我得到了某样我渴望的东西时,我会觉得激动而且精力充沛。
1701330363
1701330364
2.当我渴望得到某样东西时,我通常会尽力得到它。
1701330365
1701330366
3.当我看到一个能获得我喜欢的东西的机会时,我会立刻变得兴奋起来。
1701330367
1701330368
4.当好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时,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影响。
1701330369
1701330370
5.跟朋友们相比,我的胆子更大一些。
1701330371
1701330372
如果你是警惕性群体中的一员:
1701330373
1701330374
1.批评和责备会让我很受伤。
1701330375
1701330376
2.当我认为或者得知有人对我很生气时,我会备感不安或沮丧。
1701330377
1701330378
3.如果我觉得有些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了,我通常会赶紧工作起来。
1701330379
1701330380
4.当我觉得我搞砸了某件重要的事情时,我会觉得很焦虑。
1701330381
1701330382
5.我很担心犯错误。
1701330383
1701330384
内向者热爱工作的另一种解释来自一条完全不同的研究线索,这项研究是由极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执行的,他将这种形态称为“心流”(flow)。心流是一种让你感觉完全投入到某项活动中的极佳状态——无论是长距离的游泳,还是写歌、摔跤抑或是性爱。处在心流的状态下,你既不会感到无聊也不会感到焦虑,你不会怀疑自己的充实性。时间就在不经意间被消磨了。
1701330385
1701330386
进入心流这种状态的关键在于,追求某种事物本身,而非将目光锁定在其带来的回报上。心流并不取决于你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奇克森特米哈伊写到的关于心流的很多例子都是单纯追求本身,全然无关乎对于回报的追求:阅读、培育一个果园或一个人的海洋之旅。他在书中写到,心流时常会出现,只要人们“变得独立于社交环境之外,达到不再只在意奖赏和惩罚的程度。想要达到这样的自觉性,你要学会为自己提供奖赏”。
1701330387
1701330388
在某种程度上,奇克森特米哈伊超越了亚里士多德,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些活动是不存在趋利性或警惕性的,而是包含了一些更深层的东西:一种来自于自我之外,从某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感。“心理学的理论通常会假定我们做事情都是有动机的,或者是为了消除某种不愉快的状况,例如饥饿或恐惧,”奇克森特米哈伊指出,“或者期待在将来获得诸如金钱、地位或名誉等回报。”然而在心流状态下,“一个人可能从早晨一直工作到晚上,再也没有比继续工作更能触动他的事情了”。
1701330389
1701330390
如果你是一名内向者,那就用你的天赋来发现你的心流吧。你有很好的毅力,有解决复杂问题的顽强,还有敏锐的目光可以躲避会羁绊他人的陷阱。你很享受抵制了那些如金钱、地位等肤浅诱惑的感觉。事实上,你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如何充分运用你自身的优势。你或许一天到晚忙着让自己表现得像个热情而奖赏敏感的外向者,而低估了你自身的天赋,或者感觉被你周围的人轻看。当你专注于某个你所在意的项目时,你会发现其实你的能量是无限的。
1701330391
1701330392
所以,请保持自己的本性。如果你喜欢一步一步稳扎稳打,那就不要受别人的影响而迫使自己加速。如果你喜欢深度的探索,那就不必苛求自己去追求广度。如果你喜欢单项任务而头疼多重任务,那就坚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为获得回报所动,坚持走自己的路才能给你带来无限的力量。正是你的选择决定了这种独立于世的结果。
1701330393
1701330394
当然,这绝非易事。在写这一章时,我联系了通用电气的前董事长杰克·韦尔奇。那时,他刚刚在《商业周刊》的网络专栏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释放你内在的外向性》的文章,他鼓励内向者在工作中要表现得外向一些。我认为外向者有时也需要内向一点,因此我同他分享了一些在前面提到的华尔街可能会在内向者掌舵时受益的观点。韦尔奇对我的观点很感兴趣,然而他却说:“那些外向者可能会说自己从来没有听到内向者表达意见。”
1701330395
1701330396
韦尔奇确实提到了一个很合理的观点。内向者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且尽可能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并不意味着要刻意模仿外向者;意见也可以通过安静的方式传达,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传达,可以被包装成高度商品化的讲座,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得以提升。对内向者而言,其诀窍便是要发扬自身风格而不是让自我在普遍规范下随波逐流。2008年引发大衰退的故事要在这里提一句,正是那些谨慎性格的人卷入了不相称的风险之中,比如花旗集团前首席执行官查克·普林斯,他曾是一名律师,正是他将高风险贷款引入了下跌的市场,因为他曾说过:“只要有音乐响起,你就得起身翩翩起舞。”
1701330397
1701330398
博伊金·柯里观察到这个现象后说道:“那些最初谨慎细微的人也变得好斗好强,他们说:‘嘿,那些争强好胜的人都晋升了,而我却没有,那我也要变得强势一点了。’”
1701330399
1701330400
******************
1701330401
1701330402
金融危机的故事中往往有一些很好地(或有效地)旁观这些危机发生的人,他们却只是充当了次要情节——而最终这些人、这些事也全给那些扑向FUD的人作了陪衬;或者他们只是关上了办公室的百叶窗,将自己隔绝在舆论和同事的压力之外,埋头在自己的事情上。在2008年股市崩盘中获益的极少数投资者当中,有一位名为赛思·卡拉曼,他是包普斯特对冲基金的负责人。卡拉曼因坚定不移地规避风险并最终领跑市场而成名,他还以现金的形式保有了绝大部分的资产。在2008年股市大崩盘之后的两年里,大部分投资者纷纷逃离对冲基金的领地,在卡拉曼的管理下,包普斯特基金的资产翻了将近一倍,达到了220亿美元。
[
上一页 ]
[ :1.7013303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