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330403e+09
1701330403
1701330404 卡拉曼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是由于其基于明确的FUD的投资策略。“在包普斯特,我们都十分小心,在投资中,恐惧总是要比懊悔来得好。”他在一封给投资者的信中写道。《纽约时报》在2007年刊登的一篇名为《一个对市场备感焦虑却能将其玩弄于股掌间的经理》的文章中,称卡拉曼是“世界级的杞人忧天之人”,他有一匹名为“读注释”的战马。
1701330405
1701330406 2008年股灾期间,卡拉曼“是为数不多的坚持谨慎、看起来对信息异常固执的人之一。”博伊金·柯里如是说,“当人们竞相欢庆时,他有可能会在自己的地下室里储备金枪鱼罐头,来为这一场战事的结束作准备。之后,当人们觉得惊慌不已、人人自危时,他却开始买进。然而这不只是分析所得的,也是他情感方面的天性使然。也正是这样的方式帮助卡拉曼寻找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机会,让他变得看起来既冷漠又愚钝。如果你是那种每次都在股市走势良好时会感觉焦虑的人,那你可能不会成为企业金字塔顶端的人物。卡拉曼可能不会走向销售经理的职位,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投资家之一。”
1701330407
1701330408 同样,在描写2008年股灾爆发之前情况的《大萧条》中,作者迈克尔·刘易斯介绍了三位少有的精明到可以预测即将到来的灾难的人物。其中一位是独居的对冲基金经理,名叫迈迈克·巴利。他形容自己是个“自己偷着乐”的家伙,在股市崩盘的前一年,他一个人在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的办公室里,通过梳理财务文件来拓展其对于市场风险的相悖理念。而另外两个人则是一对不善社交的投资者,分别是查理·莱德利和杰米·马伊,二人的整体投资策略是完全基于FUD而制定的:他们假定股市的下跌幅度是有限的,而如果有不可预测的剧烈变化在市场中发生,那么收益就是丰厚的。与其说这是个投资策略,倒不如说是种生活哲学——一种多数情境下都是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波涛汹涌的信仰。
1701330409
1701330410 “这一点对于这两个人的性格来说是合拍的,”刘易斯写道,“他们从来不会对任何事情妄下断言。他们都认为人们在市场扩张的情况下变得对很多不确定的事情绝对相信。”即使他们的策略在2006~2007年间的次级抵押贷款的博弈中被证实是正确的,并在此过程中赚了1亿美元,“事实上,他们花了很多时间研究那些已经获得成功的人(比如他们自身)是如何保留实力来应对变化、应对怀疑、应对那些不确定的因素,以确保他们的正确性的”。
1701330411
1701330412 莱德利和马伊了解自身这种天生的自信缺失,其他人却对此深感不安,所以都放弃了同二人一同投资的机会——结果是,由于对FUD的偏见而损失了上百万美元。博伊金·柯里和莱德利很熟,他说:“同查理·莱德利合作,最让人惊叹的地方就是你有一个绝对优秀的投资者,而他却是如此保守。如果你很厌恶风险,那么查理绝对是最佳选择。但是他在筹款方面确实是糟透了,因为他做一切都是那么小心翼翼。很多潜在的客户都不敢把手上的资金交给他,因为他们都觉得他缺少信念。与此同时,他们会把资金投放给那些表现得极其自信而确定的经理人。当然,当经济形势急转直下时,那些自信爆棚的团队损失了其客户一半的资金,而莱德利和马伊却大赚了一笔。那些用传统的社交线索来评价基金经理的人,最终得到的是一个完全错误的结论。”
1701330413
1701330414 ******************
1701330415
1701330416 另一个例子来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这个案例涉及一名自称内向的来自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的人,他在那里为人所熟知的原因是经常会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而且一关就是好几个小时。
1701330417
1701330418 沃伦·巴菲特,这位传奇的投资家兼世界富豪之一,具备了我们在本章所探索的属性——理智坚持,谨慎思考,还有对于警示信号的观察和应对能力——这些为他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里的其他股东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财富。众所周知,巴菲特可以在周围的人都失去理智的情况下谨慎思考。“投资的成功与否同你的智商高低无关。”他说道,“你只要有普通的智商,你所需要的就是能控制让别人陷入投资困境的那种冲动的性情。”
1701330419
1701330420 从1983年起的每一年夏天,精品投资银行艾伦公司都会在爱达荷州太阳谷举办为期一周的会议。这不仅仅是一个会议,简直就是一场大型汇演,包括奢华的宴会、河流漂流、滑雪、钓鱼、骑马,还会有一些保姆来照看客人的孩子。东道主服务于媒体行业,以往的宾客名单里不乏报业大亨、好莱坞名人、硅谷大腕,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有汤姆·汉克斯、康迪斯·伯根、巴里·迪勒、鲁伯特·默多克、史蒂夫·乔布斯、戴安娜·索耶以及汤姆·布罗考等。
1701330421
1701330422 据艾丽斯·施罗德为巴菲特所写的传记《滚雪球》的记载,1999年7月,巴菲特也作为该会议的宾客出现。此后的每一年,他都会带着全家人乘坐湾流喷气式飞机抵达太阳谷,同其他贵宾一起入住一组选定的可以俯瞰高尔夫球场的公寓。巴菲特很喜欢太阳谷一年一度的假期,他把这次聚会当成与家庭成员重温温情、与老友叙旧的好地方。
1701330423
1701330424 然而这一次巴菲特的心情却大大不同了。这是个科技高度繁荣的时代,宴会桌上出现了很多新面孔——很多科技公司的领军人物几乎在一夜之间暴富,那些风险资本家用大笔的现金将他们养肥。这些人都高高在上的。当名人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现身为《名利场》杂志拍摄“传媒全明星全家福”的时候,他们也挤进了照片。他们相信未来就是他们的。
1701330425
1701330426 巴菲特坚决不愿成为这群人之中的一员。他是一个老派的投资家,面对公司赢利前景尚不明确的投资热潮,他根本不想趟这浑水。很多人认为他已经过时了,但是巴菲特依然拥有能在会议最后一天进行最重要演讲的强大影响力。
1701330427
1701330428 巴菲特为这次演讲进行了长达数周的认真准备。他先用了一个有点自嘲的故事来热场——他过去也是个害怕公开演讲的人,直到后来他参加了卡内基的课程学习——他通过艰难而精准的细节分析来告诉在座的人,这种高科技驱动的牛市不会长久。巴菲特对数据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一一指出危险信号,稍作停顿之后他又指出这些信号意味着什么后果。这是巴菲特在30年来首次公开作出的预测。
1701330429
1701330430 施罗德说,观众们显得并不激动。巴菲特就像是在他们游行时下的一场不合时宜的雨。他们也会起身为他鼓掌,但是私下里,很多人都极力反驳他的观点。“优秀的沃伦啊,”他们说,“聪明一世的男人,但是这次他却要错失发财的机会了。”
1701330431
1701330432 当晚,会议在绚烂的烟火中宣告结束。一如往常,这次会议十分成功。然而,会议中最重要的部分——巴菲特对人们提出的警示——却一直未能与广大民众见面,直到第二年,正如巴菲特所预言的那样,互联网泡沫破灭。
1701330433
1701330434 巴菲特不仅可以为其纪录而自豪,也可以因他的“内部积分卡”而骄傲。他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一类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本能认知上,另一类则随波逐流。“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巴菲特聊起他的投资生涯时说道,“就像西斯廷教堂的画,我也画了一部分。我很喜欢别人说‘天啊,这里的画多漂亮啊’,因为这是我的画。而当别人说‘你为什么不多一点红色,偏偏要用那么多蓝色’时,好吧,这是我的画,我不想听你多言。我不管别人为什么卖它。这幅画本身是不会终结的,这就是它最伟大的地方。”
1701330435
1701330436 ******************
1701330437
1701330438
1701330439
1701330440
1701330441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1701328493]
1701330442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第三部分 外向理想型充斥于所有文化传统中吗?
1701330443
1701330444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1701328494]
1701330445 第8章 软实力
1701330446
1701330447 亚裔美国人与外向理想型
1701330448
1701330449 ******************
1701330450
1701330451 不必强硬,亦无须暴力,你也可以撼动世界。
1701330452
[ 上一页 ]  [ :1.70133040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