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42115e+09
1701421150 这样治疗抑郁很有效
1701421151
1701421152 丹雅来接受治疗时正处在严重的抑郁状态。她的婚姻正走下坡路,三个孩子完全不听管教。她同意参加抑郁症的研究,接受一种与以前不同的疗法:认知疗法,并服用抗抑郁症药物,她允许研究者将她的治疗过程录音。下面引号内的内容就是她对问题的解释方法,我在每一项后面都附加了一个数字。这些数字是她的悲观分数(同第3章的测验分数,从3到21分,21分代表着完全的永久性、普遍性及人格化的解释)。每一个维度分值为1~7,所以三个维度加起来是3~21分。3~8分是非常乐观,13分以上是非常悲观。
1701421153
1701421154 丹雅对自己深感厌恶,“因为我总是对孩子们大吼大叫,从来没向他们道过歉”。(永久性、相当的普遍性,以及人格化:17分)
1701421155
1701421156 她没有任何爱好,“因为我做什么都不行”。(永久性、普遍性及人格化:21分)
1701421157
1701421158 她没吃抗抑郁症的药,“我不能吃,因为我身体不够好”。(永久性、普遍性及人格化:15分)
1701421159
1701421160 丹雅的解释风格完全是悲观的,只要是不好的事就都是她自己的错,而且会摧毁所有她辛苦建立起来的东西,这些影响甚至会跟着她一辈子。
1701421161
1701421162 她跟她组内其他人一样,接受了12个星期的认知治疗,效果好极了,她的抑郁症在第一个月后就减轻了许多,到第三个月结束时,她已经不再抑郁了。她的生活表面上并没有改善很多,她的婚姻仍然在走下坡路,她的孩子还是不听话,但她现在对事情开始有比较乐观的看法了。
1701421163
1701421164 “我必须自己一个人上教堂,因为我先生很差劲,不肯陪我去。”(暂时性、特定性,以及外在化: 8分)
1701421165
1701421166 “我看起来有些邋遢,因为我必须先准备孩子们上学的衣服。”(相当暂时性、特定性,以及外在化:8分)
1701421167
1701421168 “他把我所有的存款都挥霍了!假如我有枪,我会杀了他。”(暂时性、特定性,以及外在化:9分)
1701421169
1701421170 她开车发生了一点意外,“因为我的墨镜不够黑,所以光线有些晃眼。”(暂时性、特定性,以及外在化:6分)
1701421171
1701421172 其实每天都有不愉快的事发生,但是丹雅不再认为它们是不可改变的、普遍的,或是她的错。什么使丹雅发生这么惊人的改变?是药物,还是认知疗法?这个改变只是一种表象,还是她真的开始变好?因为丹雅只是不同实验组中的一名成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她和其他组成员的差异来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1701421173
1701421174 第一,两种治疗法都有很好的效果。只用抗抑郁症药物或只用认知疗法都能有效地抑制抑郁症;两者并用的效果比只用一种更好,但好的程度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
1701421175
1701421176 第二,认知疗法的侧重点是将悲观的解释风格改变成乐观的解释风格,认知治疗得越多,向乐观风格转变得就越彻底,而越转向乐观,就离抑郁症越远。药物虽然对缓解抑郁症的症状相当有效,但它并不会使病人变得乐观。我想应该这样下结论:虽然药物和认知疗法一样都能减轻抑郁症,但这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药物似乎是个驱动者,它推动病人起来活动,但它无法使这个世界更光明;认知疗法改变了人们看事情的方式,而这个新的、乐观的看世界的方式使病人自己动起来。
1701421177
1701421178 第三,最重要的发现是病人可以长期摆脱抑郁症。丹雅的抑郁症没有复发,虽然这个研究中有许多人的抑郁症复发了。研究结果显示会不会复发取决于解释风格的改变。认知治疗组的复发率比服药组的低得多。变为乐观的解释风格的病人比维持原有悲观解释风格的病人复发率低得多。
1701421179
1701421180 这说明认知疗法有效是因为它使病人变得乐观。病人学会了应对技巧,不再需要依赖药物或医生。药物只能暂时减轻病痛,而不能改变抑郁症的根源——悲观的思想。改变解释风格对治疗抑郁症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701421181
1701421182 记得我们前面很关心悲观是不是抑郁症的原因。验证这个因果关系的方法就是将悲观变为乐观。如果悲观只是一个指示器,就像汽车计速器一样,那么变得乐观并不会影响你对灾难的反应。但是,如果悲观是抑郁的原因,那么从悲观变成乐观应该会减轻抑郁症。我们前面看到,事实的确如此。悲观当然不是抑郁症的唯一原因,基因、大灾难、荷尔蒙的改变都会增加人们得抑郁症的概率,但不可否认,悲观是得抑郁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701421183
1701421184 你是悲观的反刍者吗
1701421185
1701421186 假如你认为事情不顺利都是“我的原因,而且这件坏事注定要跟着我一辈子,我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那你已经准备好要得抑郁症了。你这样想并不表示你常常会这样对你自己说,反覆咀嚼不如意的事的人叫做反刍者。
1701421187
1701421188 反刍者可以是乐观者,也可以是悲观者。悲观的反刍者会出现问题,因为他们的信仰结构是悲观的,他们会一再告诉自己事情有多糟。有些悲观的人会表现出无望但不会反刍:他们有悲观的解释风格,但是他们不会一直对自己说事情有多糟。
1701421189
1701421190 当丹雅来接受治疗时,她不但是个悲观者,同时还是个反刍者。“现在,我什么也不想做。”
1701421191
1701421192 “事情真的很糟,我心情一直不好。我不是一个爱哭的人,但是现在只要有人说了我不喜欢的事,我就开始哭……”
1701421193
1701421194 “我不能忍受这个……”“我不是个很有爱心的人……”“我的先生一直在烦我,我真希望他不要这样。”
1701421195
1701421196 丹雅变成一个无止尽的反刍者,一直沉浸在自怨自艾中,没有表示要采取任何行动来改变环境。她之所以会这样,不仅仅因为她的悲观,还因为她的反刍。
1701421197
1701421198 下面我们来看悲观–反刍的联结是如何引发出抑郁症的。第一,你受到无助感的威胁;第二,你去寻找威胁的来源,假如你是个悲观者,你找出的原因就是永久的、普遍的以及人格化的。因此,你预期未来也是无助的,在其他情境下也是无助的,这种预期引发了抑郁症。
1701421199
[ 上一页 ]  [ :1.701421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