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463458
1701463459
(6)切片入特殊分色液分色:分色时间应根据切片着色深浅而定,一般应在显微镜下观察分色是否适当,以能清楚看出细胞中的尼氏体,而背底基本无色为宜。
1701463460
1701463461
(7)切片浸入100%酒精Ⅰ,Ⅱ,各2min。
1701463462
1701463463
(8)切片浸入二甲苯Ⅰ,Ⅱ,透明各5min。
1701463464
1701463465
(9)切片出二甲苯后迅速用树脂胶、盖玻片封固。
1701463466
1701463467
(10)至此一张完整的组织切片就做好了。待树脂胶干燥后,可进行镜下检查:尼氏体为紫色,背底为洁白无色。这样制作的切片可长期保存。
1701463468
1701463469
(周茵)
1701463470
1701463471
1701463472
1701463473
1701463474
1701463475
1701463477
现代生理心理学实验教程 第六章 基本行为(本能行为)实验
1701463478
1701463479
1701463480
1701463482
实验7 下丘脑与摄食行为
1701463483
1701463484
【实验目的】
1701463485
1701463486
(1)以摄食行为为例了解动机产生的脑机制。
1701463487
1701463488
(2)学习对脑内神经结构的定位、刺激及损毁技术。
1701463489
1701463490
(3)学习慢性实验技术:埋藏电极技术。
1701463491
1701463492
(4)进一步熟练脑组织的灌流、切片、染色等组织学技术。
1701463493
1701463494
【理论基础】
1701463495
1701463496
下丘脑虽然是个很小的区域,但功能非常重要。在摄食控制的脑机制方面,“双中枢理论”具有经典的地位。该理论认为,下丘脑中有控制饥和饱的两个中枢:一个称为“饥饿中枢”,位于外侧下丘脑(lateral hypothalamus,LH);另一个称为“饱中枢”,位于下丘脑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VMH)。已有的实验研究显示,刺激动物下丘脑的LH区,引起动物的进食行为;损毁动物双侧LH,动物将出现摄食障碍。其摄食能力的变化和恢复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701463497
1701463498
(1)动物不食也不饮,此阶段持续2~10天;
1701463499
1701463500
(2)不饮,但可食少量(美味)食物,此阶段持续5~30天;
1701463501
1701463502
(3)能自己摄食,但不主动饮水;
1701463503
1701463504
(4)少数损毁区域不大的动物可以恢复到此阶段,即动物能够相对正常地吃干食和饮水,将体重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恒定水平。
1701463505
1701463506
随后的很多研究还发现其他一些脑区域也与摄食调节有关,如下丘脑室旁核、穹隆柱周围区与VMH一起参与饱食控制,而黑质及其黑质纹体束调控与饥饿相关的多种享用行为(吃、喝、侵犯、咬、筑巢、贮藏等)。注意,LH并非唯一的能够产生摄食行为的中枢,其管辖的也并非只是摄食行为。
1701463507
[
上一页 ]
[ :1.7014634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