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546747
1701546748
看明白了吗?你的回答是什么呢?你回答说是R和4 [27]。好了,现在试试这个:
1701546749
1701546750
牌桌上坐着四个人。第一个人16岁,第二个人21岁,第三个人在喝可乐,第四个人在喝啤酒。只有年满21岁的人喝啤酒才合法。要保证法律执行到位,你应当对哪几个人严格把关?
1701546751
1701546752
这一道题更简单对不对?答案是16岁的那个和喝啤酒的那个。
1701546753
1701546754
科斯米德斯发现,人们在对付第一类问题时要头疼得多,只有5%~30%的人能做对;而65%~80%的人都能做对第二类问题。她先在斯坦福大学做了这个实验,后来又放到世界范围里做过,从法国人到厄瓜多尔亚马逊雨林中的斯维亚族人,从成年人到3岁的小孩子。每当问题的内容是要你找出社会交换情境中的骗子时,人们就会觉得容易解决;而要是它以逻辑题的面貌出现,人们就较难解决51。
1701546755
1701546756
做过更多跨文化和年龄组的实验之后,科斯米德斯发现,察知骗子的能力在人们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它无关经验和熟悉度,而且只针对欺骗,并不针对无意冒犯。她认为,这种察知骗子的能力是普遍人性的组成部分,是自然选择设计的,目的是形成一种在进化上稳定存在的条件帮助策略。
1701546757
1701546758
这里甚至有着神经解剖学上的证据。一位叫R.M.的病人患有病灶性脑损伤,他察知骗子的功能也因之受损。与此同时,他有着完全正常的推理能力,只要不涉及社会交换,他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52。
1701546759
1701546760
科斯米德斯说:“身为人类,我们能靠交换商品和服务来帮助彼此。我们觉得这理所当然。但大多数动物不能开展这种行为,它们缺乏能够实现这种行为的程序。在我看来,人类的这一认知能力,是动物王国中最了不起的合作发动机。”50
1701546761
1701546762
能够在社会交流中察知骗子的不光只有我们人类。莎拉·布罗斯南(Sarah Brosnan)和弗朗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的实验表明,棕色卷尾猴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此种能力53。然而,参与互惠交换的动物只能给出近似的结果。人类则希望保证自己所予所得为等量交换,光是近似还不够。事实上,哈佛大学的马克·豪泽(Marc Hauser)就认为,我们的数学能力是伴随着社会交换制度的出现而进化出来的54。
1701546763
1701546764
1701546765
惩罚骗子
1701546766
1701546767
你能骗过骗子侦测系统吗?恐怕不能,这是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夏普(Dan Chiappe)的结论。他指出,在社会契约的情境下,人们会判定骗子比合作者更值得记住,他们会观察骗子更长时间,更好地记住骗子的脸,并更容易记住与骗子有关的社会契约信息55。
1701546768
1701546769
一旦侦测出骗子,人们会对其做两件事:回避他们,或者惩罚他们。回避骗子是不是更容易些呢?惩罚骗子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这能得到什么收获呢?
1701546770
1701546771
最近,康奈尔大学的帕特·巴克利(Pat Barclay)完成了一次实验室研究,他指出,在反复进行的博弈中,惩罚骗子的参与者能赢得信任和尊敬,并被其他人看作群体的焦点。由此而来的好处是信誉提高(你要记得,这是性选择的一项适应度指标),抵消了为惩罚而付出的成本,这有可能解释了利他行为心理机制的进化56。凡是有可能让竞争对手获得良好声誉的事情,你最好都别做。你在跑道边上瞅见唐的身边陪着个好看的金发妞儿。嘿,你可真是好运气!人人都好奇他的私生活,在办公室流言蜚语的世界里,这条八卦应该会变成大热门。但你如何知道自己得到的反馈是否真实呢?如果你能察觉骗子,是否意味着一有人说谎你就能知道?并非如此。那跟阅读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有关。不过,我很高兴你提出这个问题。
1701546772
1701546773
1701546774
蓄意欺骗
1701546775
1701546776
欺骗行为遍及整个动物世界——比方说笛鸻(piping plover)会假装受伤,把天敌从自己的巢边骗走57,但蓄意欺骗却仅限于大猿58。人类更是行骗的大师。欺骗无处不在。它从大清早就开始了。女人一起床就化妆(让自己显得更漂亮、更年轻)、喷香水(遮盖体味)。女性戴首饰、染发、在脸上涂脂抹粉的历史相当悠久,你去卢浮宫的埃及展馆看看就知道。男人在欺骗上也不是什么生手。他们喷除臭剂,把两侧的头发往秃顶的地方扒拉(以为这能骗过谁似的),要不就戴上假发,之后才坐进贷款买来的车。
1701546777
1701546778
你能想象一个没人说谎的世界吗?那会糟糕透顶。你向人打招呼:“嗨,今天过得怎么样?”你真的想知道答案吗?你真的想听见有人对你说“我注意到你最近长了5斤肉,而且全长在下巴上了”?谎言会用在工作面试的自我推荐上(“没问题,我知道怎么做那个”),用在跟新人碰面的时候(你会说:“这是你女儿?她长得可真漂亮!”而绝不会像罗德尼·丹泽菲尔德[Rodney Dangerfield]那样说出“我终于知道老虎为什么要把幼崽吃掉了”这样的刻薄话来)59。谎言还会用在跟潜在配偶相逢的时候(“我的金发当然是天生的”)60。
1701546779
1701546780
认识人类The Science Behind What Makes Us Unique
1701546781
1701546782
我们不仅对彼此说谎,也对自己说谎。100%的高中学生认为自己跟他人相处的能力高于平均水平(从数学上看这实在不可能),93%的大学教授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力高于平均水平,这都是自我欺骗的表现61。再不然,想想这些话:“我经常锻炼。”“我家孩子绝不会那么做。”要做个出色的骗子,不知道自己在说谎很有帮助,要不就像精神病患者那样,根本不在乎自己说谎。实际上,孩子学会说谎是父母教的(“跟奶奶说你超喜欢她送的皮短裤”“别对萨米说他胖”),也是老师教的(“你觉得乔是个笨蛋,这我管不着,可你对他这么说不好”)。
1701546783
1701546784
我们如何判断某人在说谎呢?我们真的想知道吗?为什么我们要对自己说谎?
1701546785
1701546786
1701546787
表情管理
1701546788
1701546789
在闲聊并判断所得信息是否真实的同时,我们还会读取面部表情。面部识别有可能是人类最发达的一项视觉技巧,而且明显在社会互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面部识别是由人类大脑的一个专门系统促成的,但现在我们知道,大脑的不同部分负责不同类型的面部识别。判别对方身份的大脑通路与察知动作及表情的大脑通路不同。
1701546790
1701546791
认识人类The Science Behind What Makes Us Unique
1701546792
1701546793
出生以后不久,较之其他物体,婴儿就开始更喜欢看脸62。到了7个月大时,我们开始对特定的表情做出恰当的反应63。自此以后,面部识别就为顺利的社会互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根据面部的视觉外观,人们可以获取有关对方身份、背景、年龄、性别、心情、兴趣度和意图的信息。我们可以注意到,对方也正在观察打量我们的面部表情,此外,读唇还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对方说的话64。
1701546794
1701546795
不光只有我们才具备辨识面孔的能力。黑猩猩和猕猴也能做到64。和先前的观察结果相反,新近的解剖发现,黑猩猩和人类有着近乎完全相同的面部结构65,并有着一套完整的面部表情。埃默里大学的莉萨·帕尔(Lisa Parr)做了一些研究,证明黑猩猩有能力将照片上的面部表情和录像中的情绪场景匹配起来66。所以,我们和黑猩猩共享了理毛(流言蜚语)和社会交换的两个组成部分:辨识对方是谁,根据面部表情读取情绪。但这是否有助于我们识别骗子呢?好吧,这里有一整套的面部和身体动作与欺骗相关,而且我们又得回到马基雅维利这个人。
1701546796
[
上一页 ]
[ :1.7015467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