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555617e+09
1701555617 一旦进入某种关系,或浪漫的或柏拉图的,我们到底有多了解自己所在乎的人、到底有多擅长了解他们的想法呢?当我们猜测朋友、同事对自己的感觉,甚至他们是否喜欢我们时,正确率常常只有50%。快速约会者很不擅长评估究竟谁愿意与他们约会,谁又不愿意与他们约会(依靠直觉也就仅此而已)。一方面,那些自认为很了解他们另一半的人猜对另一半想法的概率为40%——另一方面,他们自认为这个数值为80%。在另一个试验中,志愿者们被要求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有一些人承认自己感染了艾滋病,但另一部分人却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志愿者们自认为自己辨别出撒谎者的正确率为70%,但实际上,他们的正确率仅仅不到50%。如果有人说谎,我们很难正确分辨,尽管我们的生活需要谎言。
1701555618
1701555619 这在外交政策上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1938年,希特勒保证如果将捷克边境的土地交给他,他就会维持和平,英国人相信了希特勒。因此,他们劝阻捷克人调动军队。但希特勒实际上在撒谎,他已经在调动军队准备入侵。世界上还发生过一次意图相反的误读,当萨达姆声称他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美国人并不相信他——事实上,萨达姆说的是真话。
1701555620
1701555621 在军事和战略环境中,谎言是一种策略,但在这两种情况之外,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为什么要撒谎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时,我们害怕赔偿。这不是大脑本性中善良的一面,但这的确是人类的天性,人类为了逃避惩罚而撒谎。此外,这种天性很早就已经形成——6岁的小孩子会说“我没有做”,而实际上他正在做这件事。路易斯安那州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的工人知道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但他们不敢汇报,因为他们害怕被解雇。
1701555622
1701555623 但原谅也是我们人类的天性,尤其是当听了别人的解释之后。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常常会原谅那些插队的人,尽管他们的理由很可笑。在等待复印的排队人群中,“不好意思,我可以插下队吗?我需要复印”的效果就跟“不好意思,我们可以插下队吗?我来不及了”的效果一样。
1701555624
1701555625 当密歇根大学医院的医生开始向患者公开自己的失误时,医疗事故诉讼减少了一半。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是要求患者了解医生的想法,患者不得不通过起诉找出问题,而不是只让医生解释错误是怎样发生的。当面对人为因素、医生的无奈与挣扎时,我们更容易选择理解和原谅。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尼古拉斯·埃普利(《我懂你》一书作者)写道:“如果公开透明可以强化社会关系,能让我们生活得更有意义,让别人原谅我们的不足,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经常这样做呢?”
1701555626
1701555627 当然,人们也会因为其他原因而撒谎,并不仅仅是因为害怕补偿,这其中还包括避免伤害他人的感情。有时,一些善意的谎言会成为社会凝聚力,既可以防止臭脾气的爆发,也可以减少对立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当别人说谎时,我们也会惊人地跟着说谎,我们每天都会很合作地与谎言生活在一起。当我们需要某样东西、不想造成冲突时,就会用到这种温和的方式——间接言语行为。
1701555628
1701555629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能更直接一点?
1701555630
1701555631 人类社会互动的很大一部分需要我们征服自身与生俱来的灵长类敌对动物。虽然灵长类动物是最社会化的物种之一,但它们也有少量群体,即拥有超过18位男性成员——人际关系紧张和统治层次结构让他们最终无法忍受——就会开始走向分裂。然而,几千年来,人类一直生活在拥有数以万计的男性成员的城市之中,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其中一种能够保持人类邻近居住的办法就是使用非对抗话语或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并不表达人们真正想要的,人们往往通过隐含意义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哲学家保罗·格赖斯称之为会话含义。
1701555632
1701555633 假设约翰和玛莎都坐在办公室里,玛莎坐在靠窗户的一边。约翰觉得有点热,他会说,“打开窗户”。这句话就是直接言语,这会让玛莎感觉有点奇怪。如果他们的工作地位相等,玛莎会想,约翰凭什么指挥我、命令我。但如果约翰这样说,“天哪,天气越来越热了”,他实际上是给了玛莎一个合作会话,对他的意图进行了简单但不平常的包装。他以一种不带命令、不带冲突性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通常情况下,玛莎会据此推断他是想让她打开窗户,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天气。这时候,玛莎有以下几种选择:
1701555634
1701555635 a.她朝约翰笑了笑,然后打开了窗户,表示她遵从了这个小小的社会游戏,她了解这个哑谜的意图。
1701555636
1701555637 b.她说:“哦,真的吗?我感觉有点冷啊。”这表明她也遵从了这个游戏,但是基于事实,她有着不同的意见。玛莎很合作,尽管她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这时候,约翰的合作行为要求他要么结束这个话题,要么提高要求。当然,提高要求可能会增加冲突与攻击的等级。
1701555638
1701555639 c.玛莎可以说:“是的,真是这样。”根据玛莎的回答,约翰会将她的反应看成调皮的、俏皮的,或者是讽刺的、粗鲁的。在第一种情形中,她或者希望约翰表意更明确,表明他可以不用找借口;或者他们的关系很好,她允许约翰更直接地表达。在第二种情形中,如果玛莎使用了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那么表明她同意这个前提——真的很热——但是她不愿意自己开窗。
1701555640
1701555641 d.玛莎可以说:“你为什么不把毛衣脱掉呢?”这句话一点也不合作,甚至带有冲突意味,玛莎选择退出这个游戏。
1701555642
1701555643 e.玛莎可以说:“我也觉得热,但我脱掉毛衣之后就不热了。我猜供暖系统终于起作用了。”这句话的冲突意味没有那么浓厚。玛莎同意这个前提,但是不同意其中隐含的处理办法。在这里,玛莎在一定程度上合作了,她在帮助约翰解决问题,但是却没有按照约翰想要的方式。
1701555644
1701555645 f.玛莎可以说:“去你的。”这表明她不想玩这个隐含游戏,此外,她的话语还带有攻击性。这时候,约翰的选择是有限的——要么他可以忽略她(有效地撤回要求),要么他可以引发冲突,站起来,跺着脚从玛莎的桌旁走过,用力打开窗户(现在这就是战争了)。
1701555646
1701555647 言语行为最简单的例子是说话者说出一句话,然后准确直白地表达他想说的意思。然而,间接言语行为却是让我们相处愉快的社会凝聚力。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者不但表达了想表达的含义,也传递出了其他一些东西。这里的隐含意义对听话者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因此,间接言语行为可以看作一个行为游戏,是对听话者参与游戏的邀请,希望听话者参与这个口头捉迷藏:你能听懂我所说的话吗?哲学家约翰·塞尔认为,间接言语行为的作用机制在于听话者与说话者对共同世界的解读。间接言语行为依赖于言语与社会共同的背景信息。基于共同的信息,说话者与听话者形成了一个协议,确认他们共同的世界观。
1701555648
1701555649 塞尔还给出了另外一种说话者A与B的对话形式:
1701555650
1701555651 A:我们今晚一块儿去看电影吧。
1701555652
1701555653 B:我今晚要为考试做准备。
1701555654
1701555655 说话者A并没有使用会话含义——这里可以被视为字面意思,属于直接请求,因为话语中有了标记语“一块儿”。说话者B的回答显然是间接的。这里传达的不仅是字面信息(我今晚要为考试做准备),还有隐含信息(因此我今晚不能去看电影)。大多数人认为B采用了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来解决潜在的冲突,防止了正面冲突。相反,如果B说:
1701555656
1701555657 B1:不行。
1701555658
1701555659 说话者A就会感觉被拒绝了,没有任何借口和解释。很显然,我们对拒绝的恐惧是很强烈的:事实上,社交拒绝会激活大脑中跟物理疼痛一样的区域,令人惊奇的是——泰诺可以减少人们的社交疼痛。
1701555660
1701555661 说话者B给出了理由,以一种合作的方式表达了意见,她表达了她真的很想去,只是没办法去。这就跟复印排队人群中插队的人一样,给一个没有意义的借口永远好过不给借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会话含义都是相等的。相反,如果B说:
1701555662
1701555663 B2:我今晚得洗头。
1701555664
1701555665 或者:
1701555666
[ 上一页 ]  [ :1.7015556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