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598245e+09
1701598245 (三)“雪后寻梅,霜前访菊”
1701598246
1701598247 人在自然中见出美,是由于人和自然默契忻合。一种自然对象越是和人默契忻合,它就越显得美。平时我们也可以欣赏梅花和菊花,然而雪后梅和霜前菊使得梅和菊外在高洁的状貌和内在耐霜寒的性质充分地彰显出来,更加投合人的情趣,更加能够呼唤和引导人的审美体验,因此,中国古人说要“雪后寻梅,霜前访菊”,还说要“与竹同清,与燕同语,与桃李同笑”。
1701598248
1701598249 自然美起于人和自然的契合,不仅中国人持有这种观点,西方人也持有这种观点。18—19世纪德国美学家黑格尔在《美学》里设专章讨论了自然美。虽然黑格尔轻视自然美,认为它远远低于艺术美,然而他关于自然美的一些论述仍然值得重视。黑格尔说:“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22〕这段话不免使我们想起柳宗元所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朱光潜先生也明确指出:“单靠自然不能产生美,要使自然产生美,人的意识一定要起作用。”〔23〕在研究自然美时,黑格尔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自然的感性存在以什么方式并且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对于我们显现为美的?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出的问题:怎样做到“味象”?所不同的是,黑格尔从客体角度提出问题,我们从主体角度提出问题。朱光潜先生在翻译黑格尔的《美学》时,为“自然美”一章加了一个注释,这个注释就是对黑格尔的问题的回答。朱先生的注释指出:“黑格尔所见到的自然美主要不外两种:一种是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和谐之类抽象形式美;另一种是自然有某些方面能契合审美者的主体心情,因而引起共鸣。”〔24〕
1701598250
1701598251 对于人和自然、或者自然和人的契合,黑格尔做出了说明。他认为,山岳、树木、原谷、河流、草地、日光、月光以及群星灿烂的天空,单就它们直接呈现的样子来看,都不过作为山岳、溪流、日光等。也就是说,它们只是具有某种形式的感性存在,还不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还不是审美对象。它们能够成为审美对象有两个原因:第一,它们上面显现出自然的自由生命,这和同样具有生命的主体产生一种契合。我们不妨把黑格尔所说的“自然的自由生命”理解为“澄怀观道”中的“道”,即宇宙生命。第二,自然事物的某些特殊情境可以在人心中唤起一种情调,而这种情调和自然的情调是对应的。例如自然的温和爽朗,芬芳的寂静,明媚的春光,冬天的严寒,早晨的苏醒,夜晚的宁静之类,就契合人的某些心境。于是,人在自然里感到很亲切。
1701598252
1701598253 下面,我们以这两种契合分析一下对自然美的欣赏。先看第一种契合,即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中国山水诗由陶渊明、谢灵运开启先河,到了唐朝达到成熟期。由唐宋到明清,几乎重要的诗人都做过山水诗。王维中年以后曾居辋川别墅,辋川在今陕西蓝田西南,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辋川集》中第4首《鹿柴》写道:
1701598254
1701598255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701598256
1701598257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701598258
1701598259 这首诗描绘了鹿柴(辋川的地方)空山深林傍晚时的幽静景色。一抹余晖射入深林,斑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辋川集》等18首《辛夷坞》写道:
1701598260
1701598261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1701598262
1701598263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701598264
1701598265 在这两组景色中,什么和王维相契合呢?是王维通过自然景色对人生哲理和宇宙生命的直接感受。空山深林,花开花落,“运动着的时空景象都似乎只是为了呈现那不朽者——凝冻着的永恒。那不朽、那永恒似乎就在这自然风景之中,然而又似乎在这自然风景之外。”“心灵与自然合为一体,在自然中得到了停歇,心似乎消失了,只有大自然的纷烂美丽,景色如画。”〔25〕
1701598266
1701598267
1701598268
1701598269
1701598270
1701598271 美学十五讲
1701598272
1701598273 黄山始信峰
1701598274
1701598275
1701598276
1701598277
1701598278
1701598279 美学十五讲
1701598280
1701598281 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图》,日本19世纪风景版画杰作。
1701598282
1701598283
1701598284
1701598285
1701598286 美学十五讲 宋代山水画大师郭熙把山水直接比做人体,然而这是不朽的、永恒的生命本体。他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云烟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云烟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以渔樵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樵而旷落。”这是郭熙和山水契合的原因,他从这种契合中见出山水的美。
1701598287
1701598288 我们再看第二种契合,即自然现象和人的情调的契合。郭熙在“饱游饫看”天下名山大川后,提出人与环境的感应关系:“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这里说的就是自然现象和人的情调契合。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契合不是直接的、简单的,有的人能发现它,有的人却不能发现它。对于契合的感受,不同的人也有深浅的不同。这一切取决于审美主体的修养和条件。“澄怀”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而要做到“味象”,主体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
1701598289
1701598290 18世纪法国美学家狄德罗在《绘画论》中把欣赏自然美的这种能力概括为想象、敏感和知识。他认为,在自然中,愚钝和冷心肠的人看不出什么东西,无知的人只看出很有限的东西。后来,黑格尔在《美学》中论述自然美的欣赏时也谈到“敏感”这个概念,他写道:“对象一般呈现于敏感,在自然界我们要借一种对自然形象的充满敏感的观照,来维持真正的审美态度。”〔26〕
1701598291
1701598292 黄山优美的自然风光获得游人们的高度评价,“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就在黄山附近。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它们被誉为“黄山四绝”。黄山有座炼玉亭,它的命名根据李白的诗句“仙人炼玉处”而来。关于黄山的这些知识,无疑有助于我们对黄山的审美欣赏。没有这些知识,我们的审美欣赏可能会有很大的缺漏。
1701598293
1701598294 不过,对黄山的审美欣赏要远远超出这些知识的范围。同一个人多次登临黄山,每次都会获得不同的情趣。对黄山具有类似知识背景的人,从黄山那里获得的情趣也不可能相同。这种不同是由每个人审美过程中的创造性想象造成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发现、照亮、彰显了自然美。在这种意义上,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每次创造都会有新鲜的体验。所以,同一片风景能够常看常新。我们在第五讲中将专门讲到想象问题,这里仅仅简单提及。黄山有鸣弦泉,清洌的泉从山上流淌下来,潺潺有声。欣赏鸣弦泉,你或许会想起“清溪清我心”的诗句,整个身心仿佛受到音乐的陶冶;你也或许会想起我国古代音乐家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这时候你就是鸣弦泉的知音。这些都是审美欣赏中的创造性想象。对自然形象的审美观照也必须是敏感的,否则,你就不会注意到黄山的云海或者汹涌如惊涛,或者弥山皆缤纷;也不会注意到黄山的奇松或者崖落翠涛,或者松石不辨。
[ 上一页 ]  [ :1.7015982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