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598875
1701598877
一 美感的心理因素
1701598878
1701598879
美感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受,是一系列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综合运动。它们包括知觉、表象、情感、想象、通感、理解等。研究美感的这些心理因素,已经成为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潮。我们在第四讲中谈到的距离说、移情说和格式塔同形同构说是研究美感中情感因素有影响的几种理论。下面我们谈美感的其他几种心理因素。
1701598880
1701598881
(一)知觉和表象
1701598882
1701598883
人生活在世界中,时时刻刻接触到周围的事物。人的感官对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例如,我们看到一朵红玫瑰,就会产生红的感觉。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但又不同于感觉,它是对外部事物各种属性综合的、完整的反映。例如,我们看到一朵红玫瑰,不仅看到它的颜色,而且看到它的形状、花瓣的排列等,从而形成对红玫瑰整体的印象,这就是知觉。知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心理基础,也是美感的心理基础。美的事物都具有形象可感性,如果没有对美的对象的知觉,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感受。在这种意义上,美感是通过知觉来实现的。
1701598884
1701598885
“表象”在实际语言的运用中,往往是“事物表面现象”的简称。我们在这里使用的“表象”,不是这种涵义,它是从外文翻译过来的心理学术语,指保存在记忆中的外在事物的形象。也就是说,我们曾经知觉过这个事物,现在它不在我们知觉的范围之内,然而它的形象仍然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没有知觉,就没有表象。有了表象和表象的运动,才有更加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象和知觉有相同点,也有相异点〔1〕。表象和知觉一样,都具有形象性。这一特点使表象根本有别于概念,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概括而抽象的反映,没有形象性。表象通过知觉产生,在反映外在事物的直接性和形象性上,它们是相同的,不过表象的形象性在稳定性和鲜明性上不如知觉,我们头脑中对黄山的记忆表象,当然不如我们直接知觉黄山时来得鲜明和稳定。但是,只有当外部事物在我们的感官所能触及的范围内,知觉才会产生。外部事物一旦超出这种范围,知觉就随之消失。而表象却可以长久地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中。知觉和表象的这种区别,使它们在美感中的作用很不一样。表象可以作为审美经验不断积累起来,而知觉只有当我们直接和外部事物接触时才可以发挥作用。
1701598886
1701598887
表象有概括性,知觉没有概括性。知觉按照外部事物的外貌来反映它,表象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它可以是对同类事物的反映,例如,关于“花”的表象,它就概括了许多花的普遍的形象特征。如果是“牡丹花”的表象,它就比“花”的表象更加具体些,不过仍然有概括性,它概括了牡丹花普遍的形象特征。至于某种独一无二的事物的表象,那么,与其他事物相比,它没有概括性;然而就它自身而言,也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性。例如,关于天安门的表象,与其他建筑物相比,这没有什么概括性。但是,沐浴着晨曦的天安门和华灯初上的天安门,春风轻拂中的天安门和皑皑雪景中的天安门,会给人们留下不同的印象。所以,我们对天安门的表象也就有了一定的概括性。表象的概括和概念的概括有根本区别,概念的概括是抽象的概括,而表象的概括是具象的概括,即伴有形象的概括。表象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的特点,使它在美感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我们就可以通过表象进行认知,从而充分发挥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艺术创作中的“画龙点睛”,就是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表象的具象概括使我们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去欣赏它。
1701598888
1701598889
知觉只产生于对外部事物的直接感受,而表象可以通过间接途径获得。例如,根据小说的描绘,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形成古今中外各种人物、事件和生活情景的表象。此外,表象还具有可塑性和变异性。记忆中的表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会变得模糊,甚至发生扭曲和变化。表象还可以经过不断的分解和综合,重新组成新的表象。这对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2〕
1701598890
1701598891
(二)想象和联想
1701598892
1701598893
想象是在原有的表象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表象的分化、重组和运动,创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文艺欣赏中有一种说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仅仅阅读剧本的话,那么,我们关于哈姆雷特的表象不是来自对他的直接知觉,而是根据莎士比亚的描绘,通过我们已有的表象的运动,创造出新的形象。莎士比亚为我们的想象提供的材料是一样的,然而由于我们每个人的想象不同,所以产生出众多的哈姆雷特形象。
1701598894
1701598895
杜甫诗云:“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诗人观看浮云,先想起白衣的形象,后想起苍狗的形象,这是联想。联想是由知觉的一种事物想起另一种事物,或者由想起的另一种事物再想起第三种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和联想有区别,也有联系。想象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联想则把知觉的对象或表象同另一种表象联结起来。朱光潜先生认为,联想是一种创造的想象。他在《谈美》中以唐朝诗人王昌龄的《长信怨》一首诗,说明联想在美感和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1701598896
1701598897
1701598898
1701598899
1701598900
班婕妤
1701598901
1701598902
奉帚平明金殿开,
1701598903
1701598904
暂将团扇共徘徊。
1701598905
1701598906
玉颜不及寒鸦色,
1701598907
1701598908
犹带昭阳日影来。
1701598909
1701598910
这首诗被有的人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它是拟托汉代班婕妤某一个秋天在长信宫中的事情而写的。班婕妤失宠于汉成帝以后,谪居长信官奉侍太后。天色方晓,长信宫门已开,她拿起扫帚,从事打扫。每天的生活刻板而单调,打扫之余,别无他事,惟有袖中团扇相伴,自己的命运与秋天被弃的扇子相似,孤寂中惟有与它徘徊与共。班婕妤在她作的乐府歌辞《怨歌行》中,就由自己的色衰失宠联想到秋天的弃扇:“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班婕妤以秋扇之见弃,比喻君恩之中断。王昌龄对班婕妤深表同情,写下了《长信怨》,由班婕妤联想到团扇。“玉颜”指班婕妤洁白如玉的容颜。玉颜现在已经成为滥调,然而第一次使用时却费了一番想象。“玉”和“颜”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由于它们在色泽肤理上相类似,就把它们联在一起。“寒鸦”指秋天的乌鸦,这里指班婕妤羡慕又妒忌的受恩承宠者,它也许隐喻赵飞燕。昭阳是汉殿,汉成帝宠爱的赵飞燕居住在那里。“日影”指君恩,因为古代以日喻帝王。班婕妤幽怨的是,自己如玉容颜,君王从不一顾,而丑陋的乌鸦还能从昭阳殿上飞过,身上带有昭阳日影。《长信怨》的主题是“怨”,“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诗中用具体的情境来表现。“君恩”也是一个空泛的抽象概念,诗中用“昭阳日影”这个具体的意象来替代它。这中间离不开想象和联想。美感和艺术的微妙往往在联想的微妙。
1701598911
1701598912
联想按照它所反映的事物间的关系不同,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接近联想,指两个事物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经验上相接近,由一个事物的知觉和回忆,会引起对另一个事物的联想,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宋朝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沈园》就是接近联想的例证。
1701598913
1701598914
城上斜阳画角哀,
1701598915
1701598916
沈园非复旧池台。
1701598917
1701598918
伤心桥下春波绿,
1701598919
1701598920
曾是惊鸿照影来。
1701598921
1701598922
陆游20岁时和唐琬结婚,婚后感情很好。可是陆母不喜欢儿媳,迫使两人在婚后3年离异。后来唐琬改嫁,陆游另娶。陆游31岁时与唐琬夫妇邂逅沈园。陆游哀伤地写下了著名的《钗头凤》一词。不久,唐琬抱恨而亡。陆游75岁重游沈园,写下了《沈园》一诗。斜阳惨淡,彩绘的管乐器(画角)高亢凄厉。由于年代久远,沈园已经面目全非,惟有桥下春波依旧。沈园是陆游与唐琬离异后惟一相见之处,也是诀别之所。他由桥下春波联想到唐琬,44年前唐琬如同翩若惊鸿的仙子,飘然降临于春波之上,凄楚欲绝。在日常生活中,睹物思人,爱屋及乌,憎恶和尚恨及袈裟,都是接近联想。在中国戏剧艺术中,演员手中的马鞭暗示马的存在,旦角上马简直在骑一只狗,演员一抬腿、一转身就是上马了,没有必要一定得高抬腿,跃起身上马。可是观众都能看懂,这是接近联想的作用。在京剧《三岔口》中,舞台上灯光耀眼,然而搏斗的双方只能感觉到自己的动作,不能感觉到对方的动作。他们表演暗中摸索,由于经验上的接近,给观众造成黑夜的感觉。观众不仅看清楚夜斗的双方在战斗过程中的一切表现,而且能清楚地看出演员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所传达出来的瞬间心理活动,从而取得非凡的艺术效果〔3〕。
1701598923
1701598924
类似联想是两种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类似,由一种事物的知觉和回忆而引起对另一种事物的联想。看到春光,想起青年;看到暴风雨,想起革命,这些都是类似联想。类似联想的“类似”,只是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和状貌上的近似,并非完全一致。“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钱钟书先生语)。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叫做“拟人”,《长信怨》的“寒鸦”就是拟人。人变成物叫做“托物”,班婕妤自比团扇就是托物。京剧《阳平关》中曹操站在山上观看曹将和黄忠、赵云在山下恶战,这山就是一张桌子。桌子和山有一点相似,它们都高出地面,于是用桌子代替山。《天河配》中织女驾云,观众通过演员细碎的台步、飘舞的水袖和腰身的摆动,联想到织女凌空蹈虚、冉冉而去〔4〕。
[
上一页 ]
[ :1.7015988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