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619964e+09
1701619964 在孩子一岁时,我都跟他们玩同步游戏(synchrony games),现在我的长女阿曼达和长子大卫已经32岁和27岁了。这个游戏来源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30年前在我研究习得性无助时,我发现受到无法逃避的电击的动物会感到绝望,认为不论他们怎么做都没用,所以他们会变得被动和抑郁,甚至早夭。相反,受到同样强度电击的动物或人,只要自己可以关掉电源,他们就会表现得主动、斗志高昂,身体也很健康。关键在于你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有效的,相反,如果行为与结果之间没有联系,那么人就会变得消极被动,健康状况也不会好。
1701619965
1701619966 同步游戏很简单,你会有很多机会可以跟宝宝一起玩。我们通常在吃饭时或汽车上玩。在卡莉吃完午饭后,我们等着她敲桌子(婴儿在饭后常会拿汤匙敲桌子或盘子),当她敲时我们也敲,她会抬头看我们。她敲三次我们也敲三次,她笑了起来,再用两只手敲,我们也用两只手敲,她笑得更开心了。短短一分钟内,大家都开怀大笑了。最重要的是,卡莉学习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她爱的人的行为,她是举足轻重的。
1701619967
1701619968 玩具
1701619969
1701619970 我们买玩具的原则是根据同步游戏原则而定,当然还要看宝宝喜不喜欢。我们选择宝宝可以做动作的玩具,如拨浪鼓,它不仅能发出声音,更重要的是宝宝自己可以使它出声,现在已有很多这种互动型的玩具,宝宝可以从压、拉、戳或对它叫的过程中得到回应。
1701619971
1701619972 当宝宝的能力与玩具的挑战匹配时,这个玩具便会给他带来自我满足。下面有好几种很便宜的玩具,它们都可以提供同步游戏的快乐。
1701619973
1701619974 ● 积木:你把它堆起来,让宝宝把它推倒,让他看到自己行为带来的结果。等再长大一点后,宝宝便可以自己堆了。
1701619975
1701619976 ● 书和杂志:我以前认为撕书是大逆不道的行为,现在我每天都会收到一大堆印刷精美的广告,不知该如何处理,后来就拿去给卡莉撕,这样她也可以马上看到自己行为的结果。
1701619977
1701619978 ● 纸箱子:不要丢弃装电脑或洗碗机的大纸箱,在纸箱上剪出窗扇和门,这就成了小宝宝绝佳的玩具了。
1701619979
1701619980 游戏就是带给你满足的行为,几乎所有的游戏都包括掌控感和忘我的愉悦,本书不会有一章专门来讲休闲和游戏,因为这是任何专家都使不上力的领域。当你的孩子慢慢长大时,不要催促他。如果他要跟你聊天,让他说,不要打断他,直到他说出自己想说的。无论什么年纪的孩子,当他们全神贯注地游戏时,不要闯进去说:“时间到了,停止。”如果时间有限,请提前10分钟跟孩子说:“还有10分钟就得停止了。”
1701619981
1701619982 同步游戏的坏处
1701619983
1701619984 你可能认为太早教宝宝太多同步动作会宠坏他,请看一下我在1996年写的反对拙劣的自信运动的文字。
1701619985
1701619986 孩子需要失败,他们需要感到悲伤、焦虑和愤怒。当我们冲动地保护孩子免于失败时,实际上我们剥夺了他学习的机会。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如果我们替他打气,弱化打击,增加他的自信,用热情的赞美使他分心,而不去正视问题,我们只会使他更难达到掌控。如果我们剥夺他获得掌控的机会,反而会使他失去自信,这个效果跟我们蔑视他、侮辱他、嘲笑他和体罚他的结果是一样的。
1701619987
1701619988 所以我认为这种自信运动反而是造成目前大量年轻人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因为我们在孩子摔跤处先铺上垫子,在他难过时先替他找好借口,使他感受不到克服困难的喜悦。为了不让孩子感受失败,我们先剥夺了他自我超越的喜悦。我们一味地防止孩子悲伤和焦虑,反而使他们变成抑郁的高危群体。如果成功来得太容易,那么将来失败的代价就会更大。
1701619989
1701619990 真实世界不可能事事如你宝宝的意,当他从童年的保护罩走出来时,会为他自己所拥有的控制权如此稀少而感到震惊和难过。我们若能及早教他什么是失败及如何面对失败不是更好吗?即使你跟孩子玩了很多的同步游戏,但在他受保护的小小世界中仍会有很多挫折存在:电话响了,妈妈去接电话时,他尿湿了裤子;妈妈上街买菜,他肚子痛了却没人理……这些都是孩子无能为力的事情。同步游戏是个基础,在选择增加孩子的无助或增加他的同步性时,我选择宁可让他有更多的掌控和积极情绪。
1701619991
1701619992 我想不出同步游戏有什么其他的缺点,这个游戏随时随地都可以玩,它大大增加了孩子的积极情绪。
1701619993
1701619994 3.“是”和“不”
1701619995
1701619996 卡莉第一个会说的词是“aaabooo”(意思是喂我),继“妈妈”和“爸爸”后,第四个会说的词是“好”。现在她已经12个月大了,还不会说“不”这个词。这让我们很惊讶,因为通常否定词,如“不”、“坏坏”、“难吃”都比肯定词“是”、“好”、“好吃”先会说。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否定词在孩子的生活中很重要,因为它表示限制与危险。但是我认为“不”这个词也许被滥用了,大人用这个词来轻视小孩。大人常常将父母的不便与对孩子有危险混为一谈。例如在没有养孩子经验时,拉拉伸手去拿我的冰红茶,我会大叫“不行”,这只是对我不方便(怕她打翻),但并不会对她有危险,我只需要把冰红茶移到她够不到的地方就好了。所以现在我会提醒自己去找替代的言词和方案。当卡莉要拔我的胸毛或去戳小乌龟时,我会说“轻点”或是“只能拍一拍”,而不再说“不行”。
1701619997
1701619998 为什么不能用“不行”?戴维斯(Robertson Davies)在加拿大一所女子学校的毕业典礼上致词道:当你上台领毕业证书时,心中出现的字是“是”还是“否”?我过去20年的工作可以用这个问题来总结。我认为你心中有个字,这并不是多愁善感的虚构,我并不知道这个字从何而来,但我猜想它来自父母对我们说的话的点滴累积。如果你的孩子听到的都是愤怒的“不要、不行”,那么在进入一个新情境时,他会认为依然将听到“不”字。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听到的都是很多的“是”,就如同下面这首歌所唱的:
1701619999
1701620000 “是”是一个世界,在这个“是”的世界中,整个世界都在里面。
1701620001
1701620002 少用“不”的坏处
1701620003
1701620004 父母不用“不”最显著的坏处就是孩子会显得没有家教,他们行为没有规距,不知道什么叫危险。我们用“不”来代表危险,以及不准碰的东西或不准做的事情。然而,当行为对父母只是造成中等程度的不便时,我们可以选用积极的替代字。
1701620005
1701620006 在大卖场里,小孩子常会吵着“我要、我要”,这是一个关于设定界限而不用连声说“不行、不可以”的很好的例子。当我们去玩具商场买一瓶吹泡泡的肥皂水时,孩子们看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开始吵“我要、我要”了。我们说:“达利,你的生日还有两个月就要到了,等我们回家后,我会把电动玩具加入你的礼物清单。”这个方法很管用,它将冲动的要求转化成对未来的期望,这个优势我将在本章的下半部分谈到。
1701620007
1701620008 4.称赞与惩罚
1701620009
1701620010 我们会有选择地称赞,我只同意“无条件的积极评价”的一半,那就是“积极的评价”。无条件的积极评价表示不论这个行为是好还是不好,都应给予关爱和注意。积极评价会使孩子有积极的情绪,让他敢去探索和掌控,这都是好的;但是无条件的积极评价却是不管孩子做什么都给予赞美。本来掌控是有条件的,是行为的结果,这点是不容忽视的。习得性无助不只在人们无法控制坏事情的发生时形成,当人们无法控制好事情的发生时,也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1701620011
1701620012 当孩子不论做什么都能得到奖励时,会造成两个危险:第一,他会变得被动,因为他了解到自己不论做什么都会得到称赞;第二,他可能无法享受真正的成功和你真心的赞美所带来的喜悦。如果一直给他无条件的积极评价,他以后可能无法从自己的失败和成功中学习。
1701620013
[ 上一页 ]  [ :1.7016199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