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620014e+09
1701620014 爱、关心、热情和温暖都可以无条件地给予,越多的积极氛围,孩子就越有安全感,越有安全感,他就越敢去探索和掌控。但称赞是另外一回事,你要在孩子成功时称赞他,而不只是为了使他心情好一点;而且你的称赞程度也要与他的成就相匹配。你要等他终于把小木头人插进小汽车之后再给予奖励,而且不要把他的成就当成很了不起的事。你要把它留着去称赞真正的最高成就,例如他第一次接到球。
1701620015
1701620016 惩罚会妨碍积极情绪,因为它很痛苦而且会激发恐惧。它同时也会阻止孩子去掌控和驾驭,因为孩子被吓呆了。但是惩罚不会像无条件的积极评价那样引起大问题。斯金纳认为惩罚无效是完全错误的看法,它其实非常有效,甚至是行为塑造中最有效的方法,有几百个不同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但在执行惩罚上会出问题,很多孩子搞不清他为什么受到惩罚,而这个恐惧和痛苦会引伸到惩罚者和当时的情境上去。当这种情形发生时,孩子变得很恐惧、很畏缩,他不但会躲避被惩罚的行为,也会回避惩罚他的父母。
1701620017
1701620018 孩子为什么很难了解被惩罚的原因呢?下面这个老鼠“安全信号”的实验可以解答这个问题。在这个实验中,电击出现前会先有一声巨响,这个声音出现后紧接着就是电击,所以老鼠学会了这个声音是危险的。更重要的是,老鼠学会了只要声音不出现就是安全的,老鼠就可以放松地做自己要做的事。危险的信号很重要,因为它代表了有个安全信号的存在,只要危险信号不出现,老鼠就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没有可靠的危险信号,老鼠也就没有了安全信号,这只老鼠便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永远都不得安宁了。即使电击前的警告声音延长到一分钟也没有关系,老鼠只会在这一分钟中非常痛苦、紧张,但是一旦电击结束,它又恢复了平常的生活。
1701620019
1701620020 惩罚为什么没有用,是因为小孩分不清什么是安全信号。当你惩罚孩子时,你一定要非常明确地让他知道什么是危险的信号(也就是安全的信号)。你要确定让他知道哪个行为引起了现在的惩罚,而且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指责他的品德,你惩罚的是他的某一个行为而不是人格。
1701620021
1701620022 妮可两岁半时,故意对拉拉扔雪球,拉拉左躲右闪,这让妮可更来劲了。“不要对拉拉扔雪球,妮可。”曼蒂喊着,“你打疼她了。”但是另一个雪球马上又击中了拉拉。“如果你再扔一次,我就马上带你进屋。”曼蒂说,又一个雪球击中了拉拉,曼蒂立刻把妮可带回屋里,虽然她又踢又叫不肯进去。“我告诉过你,如果不停止扔雪球就要带你进来,你就是不肯停下来,所以现在必须进来。”曼蒂温和地解释。妮可大声地哭着说:“我不扔了,我不扔了。”
1701620023
1701620024 当然如果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我们应避免使用惩罚。当孩子不停地哭闹时,父母常会使用惩罚。但是如果孩子超过4岁了,那就可以用更好的方法来代替惩罚,我叫它“微笑的脸”。
1701620025
1701620026 达利刚满4岁时,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哭闹,因为他想再玩10分钟。有天早晨,曼蒂跟他说,“达利,”她同时在纸上画了一张没有嘴的面孔:“你最近晚上睡觉前,摆出来的是哭脸还是笑脸?”达利画了一张哭脸。
1701620027
1701620028 “你为什么上床睡觉时要摆哭脸?”
1701620029
1701620030 “因为我不想睡,我还想玩。”
1701620031
1701620032 “所以你就哭闹,对吗?”
1701620033
1701620034 “对!”
1701620035
1701620036 “哭闹达到你的目的了吗?当你哭闹时,妈妈让你多玩10分钟了吗?”
1701620037
1701620038 “没有。”
1701620039
1701620040 “你觉得什么样的面孔妈妈会让你多玩10分钟?”曼蒂又画了一个没有嘴的面孔。
1701620041
1701620042 “一个笑脸吗?”达利猜道,他画了一个笑脸。
1701620043
1701620044 “对了,试试看,通常会有效的。”后来达利上床就不哭闹了。
1701620045
1701620046 温暖欢快的气氛绝对是安全的信号,这些都会增加孩子的积极情绪及积极的人生观。
1701620047
1701620048 有选择的称赞与惩罚的坏处
1701620049
1701620050 主要坏处是不能满足父母希望孩子一直都很高兴的愿望。孩子有时会因为没有得到称赞或觉得称赞不够而失望,这是一个损失,但好处是你避免了他产生习得性无助(这是孩子被宠坏的最主要原因),而且使你的称赞在孩子心目中更有分量。有明确安全信号的惩罚的坏处也与有选择的称赞很相似,我们不喜欢让孩子难过,但是让孩子没有令人反感或危险行为的重要性远大于它的缺点。
1701620051
1701620052 5.兄弟姐妹间的嫉妒
1701620053
1701620054 很多人都相信,较大的孩子会很自然地感受到弟妹的威胁,因此不喜欢他们,这其实是滥用了这个现象的解释。尤其当兄弟姐妹间年龄差距超过8岁时,仍然这样解释就太离谱了。这正体现了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差异。传统心理学从消极的角度来看行为,认为所有不好的行为都具有普遍性,即使这是在战争、社会动乱、痛苦挣扎中所观察到的特例。事实上这些个体都是有问题的人,也就是说这类行为不是普遍的行为。传统心理学把兄弟姐妹间的竞争看成是非赢即输的。如果弟弟得到更多的爱,那么哥哥得到的就少了。当兄弟姐妹在竞争父母的爱、关心和注意力时,它所引发的自然就是消极情绪,其中包括恨、不合理的嫉妒、失去父母关爱的悲伤以及被抛弃的恐惧,难怪弗洛伊德及他的后人们那么欣赏兄弟姐妹间的竞争,因为由此产生的观点完全符合他的理论。
1701620055
1701620056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在一个充满爱和注意力的家庭里,兄弟姐妹间的竞争好像并不是个问题。很多大家庭好像并没有这种现象,有很多方式可以让较大的孩子获得受重视的感觉。
1701620057
1701620058 当曼蒂从医院抱回宝宝时,我充满担忧地观察她会如何向大孩子们介绍新宝宝。她先将两岁半的拉拉放在床中间,旁边塞满了枕头。
1701620059
1701620060 “伸出你的双手,拉拉!”她很有信心地把刚出生才36个小时的妮可放到了拉拉的膝上。当达利和卡莉出生时,曼蒂也是用同样的仪式让大孩子们正式认识他们的弟妹的。这一招很管用,大孩子充满骄傲地抱着新宝宝,完全没有发生我们担心的事情。
1701620061
1701620062 曼蒂进行这样的仪式,是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很重要,可以被信任,而且很特殊,没有人可以取代他。当这些需求受到威胁时,就会发生兄弟姐妹间的竞争。在妮可出生后不久,我们看到这颗种子在拉拉的心中发芽。
1701620063
[ 上一页 ]  [ :1.7016200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