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640966
1701640967
第五类孩子最堪怜。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其实更是教育背后凸现的人口众多、就业危机问题。无论家长还是学校,有义务经常开导他们,使他们能够相信——我们的国家还在发展着。这发展过程中,国家捕捉到的一切机遇,其实都在有益的方面决定着他们将来的人生保障……
1701640968
1701640969
我们为数不少的孩子,确乎过早地“成熟”了。
1701640970
1701640971
本来,就中小学生而言,他们与学校亦即教育事业的关系,应该相对单纯一些才好。“识字,成为有文化的人。”——就是单纯。在这样一种儿童和少年与教育事业的相对单纯的关系中,教育体现着事业的诗性,孩子体验着求知的诗性,学校成为有诗性的地方。学校和教室的简陋不能彻底抵消诗性。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之学业要求,也不至于彻底抵消诗性。
1701640972
1701640973
但是,倘学校对于孩子成了这样的地方——当他们才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就双方面联合起来使他们接受如此意识:如果你不名列前茅,那么你肯定考不上一所好中学,自然也考不上一所好高中,更考不上名牌大学,于是毕业后绝无择业的资本,于是平庸的人生在等着你;而你若连大学都考不上,那么你几乎完蛋了。等着瞧吧,你连甘愿过普通人生的前提都谈不上了。街头那个摆摊的人或扛着四十斤的桶上数层楼给邻家送纯净水的人,就是以后的你……
1701640974
1701640975
这差不多是符合逻辑的,差不多是现实,同时,也差不多是某些敏感的孩子的悲哀。
1701640976
1701640977
这一点比他们的书包更沉。
1701640978
1701640979
这一点,一旦被他们过早地承认了,“减负”不能减去他们心中的阴霾。
1701640980
1701640981
于是教育事业对于孩子们所具有的诗性,便几乎荡然无存了。
1701640982
1701640983
最后我想说——如果某一天,教师和家长都可以这样对中小学生讲——你们中谁考不上大学也没什么。瞧瞧你们周围,没考上大学的人不少啊!没考上大学就过普通的人生吧,普通的人生也是不错的人生啊!
1701640984
1701640985
倘这也差不多是一种逻辑、一种现实,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根本不谈什么“减负”不“减负”的话题了。中小学教育的诗性,就会自然而然地复归于学校了。当然,这样一天的到来,是比“减负”难上百倍的事。我却极愿为我们中国的中小学生祈祷这样一天的尽早到来!
1701640986
1701640987
1701640988
1701640989
1701640991
中国生存启示录 人文教育:良知社会的起搏器
1701640992
1701640993
(一)
1701640994
1701640995
在国人看来,技术人才似乎可以离“人文”远一些,甚至无须人文主义熏陶。而中国的事实,也大致如此。但是,若从另一种更高的要求来说,即使爱因斯坦,在“二战”期间也要明确自己的人文立场。“二战”时候站在纳粹文化一边的科学家,在战争结束后是必须要给全世界一个说法的。因此,技术人才同样要对社会时事恪守最基本的人文判断和态度。所谓“人文理念”,其实说到底,是与动物界之弱肉强食法则相对立的一种理念。在动物界,大蛇吞小蛇,强壮的狼吃掉病老的狼,是根本没有不忍一说的。而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乃因人性中会生出种种不忍来。这无论如何不应被视为人比动物还低级的方面。将弱肉强食的自然界生存法则移用到人类的社会中来,叫“泛达尔文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有神似之处。
1701640996
1701640997
“人文”其实就是以更文明的文化来“化人”——化成一个有社会良知的人,科技人才自然不能排除在外。如果允许成批的科技人才可以不恪守符合社会良知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人就会沦为一批“科技动物”。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做得很不够。
1701640998
1701640999
技术人才可以放弃文化要求吗?西方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千万不能忽视技术人才的人文教育。美国的医学院、法学院都是修完通识的本科之后,才允许申请就读。他们的本科中,特别重要的内容是人文教育。而我们的高中生可以直接学习医学、法学,绕开了必要的人文教育。实际上,医生和律师是最富人文色彩的职业,在课堂上,学生们往往不只是在讨论技术问题。举个例子说,一个病人送来了,可他的家属不在旁边,无法签字,而医生冒险抢救的成功几率也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选择救还是不救?如果抢救失败,病人的家属来后,会引起很麻烦的医患纠纷。抢救或不抢救,考验并证明一个国家“人文”社会水平的高下。我们当然不应该要求每一位中国医护从业者都真的接近是天使,估计别国的医护从业者也做不到人人都接近是天使。区别也许仅仅在于:
1701641000
1701641001
第一,既有院方的明文规定,见死不救亦心安理得,并习惯成自然。
1701641002
1701641003
第二,见死不救是绝难心安理得的事,于是共同商讨实施抢救的两全之策。而有时两难之事,正是由于人性由于良知的不麻木和能动性,得以化解,呈现了两全的希望。所谓“人文”,无非如此“化”人而已。在人文主义文化厚实的国度,以上希望就多。反之,则少。甚而几近于无。在我们中国,唯上级指示和所谓“规定”为大的现象比比皆是。
1701641004
1701641005
往往,其大大于人命。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1701641006
1701641007
第一,我是中学生的年代,哈尔滨市出现过一位为抢救国家财产而大面积烧伤的英雄人物,但是他在医院走廊躺了一个多星期得不到治疗,因为他是农民,生产队替他交不起押金。后来引起了省委领导的重视,下达了抢救的指示,但为时已晚。当年我们全班还集体朗诵了一首哈尔滨诗人满锐的诗来歌颂他,开头几句我至今仍记得:
1701641008
1701641009
少年朋友们,请看——
1701641010
1701641011
高高的山上有青松,
1701641012
1701641013
青松的枝头有雄鹰,
1701641014
1701641015
雄鹰展翅高飞腾,
[
上一页 ]
[ :1.7016409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