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25290
1701825291
1748年夏,战争的威胁逐渐减弱,民团也就解散了。富兰克林并没有打算利用他所获取的新权力和声望谋利。但他却从中吸取了教训,至死不忘。富兰克林认识到殖民地的人民们可能要自己保护自己,而不是指望那些英国总督。那些权贵们没什么区别,而由工人和商人所组成的“中产阶级”将是这片新大陆上骄傲的“中坚力量”。富兰克林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核心理念:当民众或北美各殖民地联合起来形成联盟而不是各自为阵的时候,他们能取得的成就将比独自奋斗要大得多。
1701825292
1701825293
财务自由: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领域
1701825294
1701825295
经过多年的努力,富兰克林的小印刷店成功地发展成为一个业务涵盖多重领域的媒体“集团”。他旗下包括印刷店、出版社、报纸、历书系列,甚至还控制了费城的邮政系统。他所出版的畅销书包括《圣经》、圣诗集以及塞缪尔·理查德森所著的小说《帕梅拉》。《帕梅拉》是一个生动活泼又极富道德内涵的故事,富兰克林对此很有兴趣(富兰克林1744年的重印使得本书成为第一部在北美殖民地出版的小说)。富兰克林还建立了一个遍布北美殖民地且获利颇丰的合作经营和特许经营网络,从新港到纽约,再到查尔斯顿和安提瓜,到处都有他的生意。于是,财富通过各种明智的途径(大部分都是富兰克林自己创造的)滚滚而来。富兰克林后来回忆道:“我通过观察发现,当你赚到第一个100英镑的时候,后面就容易多了。”
1701825296
1701825297
然而对富兰克林来说,赚钱并不是目标。尽管《穷理查历书》中有许多教人如何致富的道理,他后来也赢得了节俭的名声,但富兰克林骨子里并不是一个贪婪的资本家。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宁愿别人说他活着的时候很快乐,也不愿意说他死的时候很富有。”
1701825298
1701825299
于是,在42岁的时候(也正是他人生中的中点,富兰克林活了84岁),富兰克林激流勇退,把印刷店的生意交给自己的工头戴维·霍尔打理。富兰克林与霍尔签下的协定带来的收益对大多数人来说十分丰厚:在未来18年中,富兰克林将获得一半盈利作为分红,大概是每年650英镑。当时一个普通职员的年收入是25英镑。这足以让他衣食无忧了。富兰克林觉得没有理由再让自己每天操心生意,赚更多钱了。在写给科尔登的信中,富兰克林写道,我终于可以享受“读书、做实验以及与那些聪明、富有并珍惜我们之间友谊的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的乐趣了”。
1701825300
1701825301
直到那时,富兰克林仍骄傲地称自己是个手艺人和普通的商人,全无甚至厌恶那些贵族的虚伪。这也是当他在18世纪60年代后期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厌恶与日俱增时(当时他希望成为邮政总长的愿望也破灭了)对自己的定义;还是1771年富兰克林开始写自己自传时,在自传中对自己的定义;同时也是富兰克林后来成为革命的爱国者、带着皮帽子的外交官,坚决反对那些世袭封号和特权的原因所在。
1701825302
1701825303
然而,就退休这件事而言,以及未来10年的时间里,富兰克林也时不时地设想一下自己是一名高雅的绅士。戈登·伍德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著作《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中将富兰克林称为“美国国父中最有贵族气质的几位”。这一论断或许有些笼统,甚至将贵族气质定义得过于宽泛。因为在富兰克林刚退休之后的那些年里,他对很多做官的机会敬谢不敏,在参与地方政治的过程中也保持了平民本色。但从商业中抽身的确使富兰克林的人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而正如伍德所言,富兰克林那时的愿望即使不是“成为贵族的一份子”,至少也是成为一个披着“开明外衣的”,“具有绅士风度的科学家和公共官员”。
1701825304
1701825305
富兰克林这种对于社会地位自相矛盾的想法,在一张油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张画的作者是罗伯特·费克,一个颇受欢迎的自学成才的画家。是年,费克刚从波士顿来到费城,就画下了这幅现存最早的富兰克林画像(现存于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画中的富兰克林身穿天鹅绒的外套和褶皱印花的衬衫。带着假发,看上去就像一个绅士。与费克同年的其他画作相比,富兰克林的穿着打扮仍相对简单,没有那种对自己社会地位的夸耀。“他展现出几乎令人痛苦的朴实,毫不招摇。”艺术史学家韦恩·克雷文评论道,他是研究殖民地时期绘画的专家。“富兰克林的朴实不是偶然的,画家和富兰克林本人都认为这是展示殖民地那些虽然成功,但并非富有的商人形象的最佳方式。”
1701825306
1701825307
退休之后的富兰克林并不打算仅成为一个自得其乐的绅士。他之所以从自己的生意中抽身是因为想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雄心犹存的那些领域:首先是科学,其次是政治,最后是外交和治国理政。正如穷理查在当年的历书中所言:“一寸光阴一寸金。”
1701825308
1701825309
[1]1磅≈0.45千克。——编者注
1701825310
1701825311
1701825312
1701825313
1701825315
1701825316
富兰克林传
1701825317
1701825318
1701825319
1701825320
1701825321
富兰克林传 对知识的探索:火炉、风暴和导尿管
1701825322
1701825323
早在年轻时,自身对知识的好奇以及启蒙运动时期特有的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就使富兰克林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乘船从英国返回北美殖民地的途中,富兰克林研究了海豚的习性,并通过对月相的分析确定自己的位置,那时他才刚满20岁。而在费城,他利用自己的报纸、历书、共读社和北美殖民地哲学会等一切机会来讨论自然科学问题。他一生都对科学怀有浓厚兴趣,在湾流、气象学、地球磁场和制冷等方面都有涉猎。
1701825324
1701825325
18世纪40年代是他对科学研究最为投入的时期,并在1748年从自己的生意退休之后达到了顶峰。富兰克林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术教育,也缺乏数学基础,这就限制了他成为一名伟大理论家。而他对所谓“科学乐趣”的追寻又决定了他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工匠。富兰克林生前一直被视为当时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而近代的学术研究也恢复了他在科学先贤祠中的地位。正如哈佛大学教授达德利·赫施巴赫所言:“富兰克林对电的研究,为他在科学史上奠定了地位,使他足以与牛顿及当代的沃森和克里克相比肩。”
1701825326
1701825327
富兰克林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最初只是单纯出于好奇和探明究竟时的快感。实际上,他那些古怪的好奇心很多都是为了取乐,无论是用电烤火鸡,还是担任议会秘书时百无聊赖地编幻方(每行、每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均相等)打发时间,皆是如此。
1701825328
1701825329
与自己很多其他方面的追求不同,富兰克林对科学的渴望并没有掺杂任何金钱的因素。他从未为自己那些著名发明申请过专利,也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而他也并非仅仅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富兰克林承认幻方“没有任何实际应用的意义”,他最初对电感兴趣与其说是因为实用,更不如说是为了好玩。
1701825330
1701825331
然而,在富兰克林的脑海中一直紧绷着一根弦,就是推动科学成果向实用性转化,就像穷理查的妻子确信自己丈夫必须拿那些奇怪的“咔咔作响的玩意儿”赚点儿钱一样。总体而言,他对科学研究的最初目的的确是出于知识探索的好奇,然后寻求实际应用。
1701825332
1701825333
富兰克林对深色布料比浅色布料更容易吸热的研究就是这一目标的最好例证。这些实验以艾萨克·牛顿和罗伯特·波义耳的理论为基础,在18世纪30年代,与共读社社友约瑟夫·布瑞特诺尔共同完成的。他们把不同颜色的布片放在雪上,根据其所覆盖的雪的融化程度来确定哪个颜色的布吸热更多。随后,在对这一实验的描述中,富兰克林又赋予它实际意义,具体包括“在炎热、阳光充足的天气里,不适合穿深色衣服”、“果实储藏室的外墙必须涂成黑色”。在总结这些结论的时候,富兰克林提炼了一句名言:“如果不能致用,科学还有什么意义?”
1701825334
1701825335
富兰克林将科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另一个更为有名的例子就是他在18世纪40年代初期发明的火炉。火炉以木材为原料,安装在壁炉里,在最大限度提升效能的同时减少了烟雾和气流的排放。富兰克林正是充分运用了对流和热量转换的相关知识,才发明了这个精巧(也许过于复杂)的装置。
1701825336
1701825337
火炉的设计构想是这样的:火焰通过释放的热量和烟雾将其顶部的铁盘加热,然后通过空气对流将烟雾引入边墙的通道,最后再通过烟囱排放出去。在此过程中,火焰加热火炉内部的小铁房,小铁房则通过通道从地下室抽取干净的冷空气进行加热,然后通过天窗将加热后的空气排放到屋子里面。
1701825338
1701825339
1744年,富兰克林请共读社中的一个铁匠社友帮助生产了这种铁炉,还让他的两个哥哥和其他一些朋友在北美殖民地西北部进行销售。富兰克林亲自撰写了宣传册,其中既包含科学原理,又不乏商业推销。富兰克林在册子中详细解释了为什么热空气比冷空气所占的空间大、比重轻,以及为什么加热会产生热量而烟雾却很少。随后,他总结性地推荐了自己的新发明,声称它效能高、烟雾小,降低了发烧或咳嗽的几率。他还宣称,这个炉子很节省燃料。
[
上一页 ]
[ :1.701825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