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50410
1701850411
《申辩篇》是苏格拉底行为的最佳记录,它向我们展示了审判苏格拉底的情形。这是他为自己所作的辩护,或者确切地说,是柏拉图后来根据回忆记下的话,它不是一字不差的报道,而是苏格拉底有可能说的一些话。这种报道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就曾很直率地使用过这种方式。因此,《申辩篇》可算是一篇历史作品。
1701850412
1701850413
苏格拉底被指控为不信国教的异端,而且还以授课方式毒害青年。这完全是一个虚假的诬告。政府反对他是因为他和贵族派别的联系,他的绝大多数朋友和学生都属于这个派别。由于有大赦法,法院难以在这项指控上有所作为,所以就让民主派政客安尼托斯、悲剧诗人迈雷托斯和修辞学教师吕康充当正式起诉人。
1701850414
1701850415
诉讼一开始,苏格拉底就充分运用了他的反讽才能。他说指控他的人犯了强辩罪,所发表的言论华而不实。他自己已经年过七十,以前从未上过法庭,因此请求法官们容忍他不合法律程序的讲话。苏格拉底在这时还提到了一些更狡猾、更阴险的控告者,因为他们躲在幕后,更加难以捉摸。这些人一直到处宣称苏格拉底是“一位智者,通晓天文地理,能把坏的说成好的”。苏格拉底回答说,他不是科学家,不像诡辩家那样为了钱而讲课,也不知道诡辩家们到底懂得些什么。
1701850416
1701850417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称他为智者呢?因为德尔菲的神谕曾经说过,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他也曾设法证明神谕是错误的,于是他找到那些公认的聪明人,向他们提出问题。他问过政治家、诗人、手艺人,发现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清自己在做些什么,没有一个堪称聪明。在指出别人无知的同时,他也给自己大量树敌。终于,他明白了神谕的深意:只有神才是最智慧的,人的智慧是微不足道的。在人当中,像苏格拉底这样有智慧的人却看到了自己智慧的渺小。因此,他一生都在揭穿那些假装有智慧的人,尽管这样做使得他成了穷人,但他必须去执行神谕。
1701850418
1701850419
苏格拉底在质问原告迈雷托斯的时候,迫使他承认整个国家除了苏格拉底,所有的人都在使青年进步。但是和好人在一起应该比和坏人在一起更好,因此他不可能故意毒害雅典人,假如他无意中做了,迈雷托斯应该纠正他,而不是控告他。苏格拉底还被指控树立了自己的新神,但迈雷托斯同时又严厉地指责他不信神灵,这种说法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1701850420
1701850421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法庭,说他的使命就是执行神的旨意,研究自己和别人,即便是冒着与国家冲突的危险。苏格拉底的这种态度告诫我们,“对忠诚的分裂”正是希腊悲剧的主题之一。他说自己是一只令国家厌恶的牛虻,并且说有一个来自内心的声音始终在指引着他,它禁止,而从不命令他去做什么。正是这种声音阻止他参与政治,因为没有人能够在政治中保持长久的诚实。原告们没有提出让他的任何一位学生出庭作证,他也不会带着自己哭哭啼啼的孩子们来乞求怜悯,他应该说服法官,而不是乞求恩惠。
1701850422
1701850423
当法庭做出有罪判决时,苏格拉底发表了一番措辞尖刻的演说,提出愿意为此支付30米尼的罚金。这当然遭到了拒绝,死刑被再次确认。在最后陈词中,苏格拉底警告那些控告他的人,说他们将为自己的罪行遭受严重的惩罚。随后,他转向他的朋友们,告诉他们所发生的一切不是罪恶。不必害怕死亡,死亡就像无梦的睡眠,或者像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在那里,他可以不受干扰地同欧尔费、缪索斯、赫西俄德以及荷马交谈,而他们肯定不至于杀死一个提问者。
1701850424
1701850425
◎苏格拉底临终前还在和朋友及门徒们讨论永生的问题
1701850426
1701850427
1701850428
1701850429
1701850430
由于去德洛斯作年度宗教访问的船只因风暴而推迟返航,而在它返回之前是不宜处决死囚的,因此苏格拉底在喝下毒芹酒之前,在狱中被关了一个月,在这期间,他拒绝了越狱逃走,《斐多篇》中说,在临终前的最后几个小时,他还在和朋友及门徒们讨论永生的问题。
1701850431
1701850432
当你读完这本书后,将会发现没有哪位哲学家占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样大的篇幅,这是由于他们在哲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首先,他们是前苏格拉底各学派的继承者和系统的整理者,他们发展了那些思想,并且使许多未能被早期思想家充分揭示的问题变得明晰起来。另外,他们在各个时期都对人类的想像力产生巨大的影响。西方的思辨论证无论在哪方面发达起来,背后都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影子。最后,同他们之前或之后的任何思想家相比,也许他们对哲学做出了更多实质性的贡献。他们几乎在所有的哲学问题上都发表过一些有价值的言论。今天,任何试图在学术上有所独创而忽视雅典哲学的人,都要冒巨大的风险。
1701850433
1701850434
1701850435
1701850436
1701850437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701850438
1701850439
柏拉图的一生经历了雅典的衰落和马其顿的兴起。他生于公元前428年,也就是伯里克利去世的第二年,因而他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长大的。他活了八十多岁,死于公元前348年。他有着贵族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其父阿里斯顿的祖先可追溯到古代雅典的王室,他母亲伯里克蒂阿尼则来自长期活跃于政坛的家族。柏拉图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随即改嫁给他的叔叔毕利兰伯,毕利兰伯和伯里克利既是朋友又是同党,柏拉图的性格似乎就是在继父家中形成的。有了这种背景,就难怪他会对公民的政治责任抱有坚定的信念。他不仅在《理想国》一书中鲜明地表达了这些看法,而且还亲身实践。在他的早年,他似乎有可能做一个诗人,而且多少被认为应该从事政治活动。不过这种雄心在苏格拉底被处死之后突然消失了。这个恐怖的政治阴谋在这个年轻人心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没有人能在党派政治的圈子里保持长久的独立和正直。从此,柏拉图最终决定一生致力于哲学研究。
1701850440
1701850441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家族的老朋友,柏拉图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他了。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一些其他追随者逃到了梅加腊避难,一直住到舆论平息。这之后,柏拉图似乎外出旅行了多年,到过西西里、意大利南部,甚至还可能去过埃及,但我们对他这一时期的情况所知甚少。无论如何,我们发现他在公元前387年又在雅典出现了。这时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学校在雅典西北部离城很近的一个小树林里。这块土地与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有关,因此学校取名为“阿卡德米(学院)”。学校的组织结构仿效了意大利南部毕达哥拉斯学校的模式,柏拉图在旅行中曾与该学校有过往来。阿卡德米是中世纪以后出现的大学的前身。作为一所学校,它存在了900多年,比任何同类机构都要长久。到了公元529年,它才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因为这种古典传统的存在有违他的基督教原则。
1701850442
1701850443
阿卡德米的各种科目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科目大致相同。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声学、和声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也许是由于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密切联系,阿卡德米很重视数学。据说学院的入口处有一块铭文,提醒那些不喜欢这些学科的人不要入学。学生们接受这些学科的教育长达十年的时间。教育过程如此漫长,是为了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纷杂的经验世界引到世界背后永恒不变的架构上来,用柏拉图的话说,就是从形成转向存在。
1701850444
1701850445
1701850446
1701850447
1701850448
◎倚奇英雄阿卡得摩斯的不上树林:柏拉图的学校所在地,距雅典城一英里之遥。
1701850449
1701850450
不过这些学科并不是独立的,它们最终都要服从于辩证法原则,对这些原则的研究正是教育的真正特点。从现实的意义上看,即便到了今天,这仍然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学的作用不是把尽可能多的事实塞进学生的大脑,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养成批判和观察的习惯,以及理解与所有问题相关的原则和标准。
1701850451
1701850452
我们不可能了解到阿卡德米的组织细节,但是通过一些文字线索,我们可以推测它一定在很多方面都类似于近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学院配有科学仪器和一座图书馆,除了授课,他们还举办研讨会。
1701850453
1701850454
由于有了这样一所学校来提供教育,诡辩家们的生意很快就衰落了。当然,为了使学院维持下去,来这里学习的人必然得捐献点什么。但在那时候,钱并不是真正重要的问题。除了因为柏拉图十分富有,足以忽视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由于学院的办学目的是为了训练人们理性地进行独立思考。学生们不必将所学直接用于实践,这与诡辩家的目的完全相反,后者除了通晓世事外,再无其他要求。
1701850455
1701850456
亚里士多德属于阿卡德米的第一批学生,也是该学院最著名的学生。他少年时就前往雅典,到该学院求学,并在那里住了将近二十年,直到柏拉图去世。我们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得知,他的老师授课前从来不备课。我们还从其他的资料中了解到,在专题研讨会或小组讨论会上,老师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去解决。他们的对话记录就是书面的哲学论文,这些论文所针对的不是学生,而是更广泛的受过教育的公众。柏拉图从未写过一本教科书,也一直不肯将他的哲学思想整理成某种体系。他似乎觉得世界实在过于复杂,以至于无法将它压缩到一个预先设计好的书面模子里去。
1701850457
1701850458
在阿卡德米成立二十年的时候,柏拉图再次出国。公元前367年,锡腊库札的统治者狄奥尼修斯一世去世,他的儿子狄奥尼修斯二世继位。这位三十岁的年轻人似乎不够老练,没有足够的经验来掌握像锡腊库札这样重要国家的命运。实际掌权的是他的姐夫狄奥,狄奥是柏拉图热心的朋友和崇拜者。他邀请柏拉图去锡腊库札的目的,是想让他检验一下狄奥尼修斯的本事,并把他培养成一个见多识广的人。要使这样一个计划取得成功,可能性并不大。但柏拉图同意试一试,一方面当然是由于他和狄奥的交情,另一方面由于这是对阿卡德米声望的一种考验。同时这也确实给了柏拉图一个机会,看看他的教育理论对统治者是否有效。这种科学教育能否把一个政治家变成更聪明的思想家,确实值得怀疑,不过柏拉图显然认为这是可能的。如果西部的希腊人要想在日益强大的迦太基势力面前站稳脚跟,那么在西西里有一位有能力的统治者是十分重要的。假如一些数学训练能使狄奥尼修斯变成这样的强者,那么可算成就不小,而且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1701850459
[
上一页 ]
[ :1.701850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