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50462
1701850463
1701850464
1701850465
◎柏拉图
1701850466
1701850467
柏拉图于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后,继续在阿卡德米授课和写作,作为一位勤勉的作家度过了他的一生。在所有的古代哲学家中,柏拉图是惟一把自己的作品近乎完整地传给我们的人,前面所说的对话录并没有被他当成哲学的正式论文和技术性论文。柏拉图清楚地看到,如果像过去许多哲学家所做的那样,追求建立一套体系来取代所有其他体系,这种尝试必然会面临重重困难。另外,在所有哲学家中,他的独一无二还在于,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柏拉图的作品说明他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遗憾的是,这种独特性至今在哲学界仍然十分少见。有很多哲学著作冗长浮华、枯燥乏味或哗众取宠。在一些地方几乎形成了这样一种传统,那就是哲学作品一定不肯流畅、明快地表述,而要在文体上搞得晦涩难懂才算高深。这的确令人遗憾,因为它吓跑了那些喜欢哲学的外行。当然,我们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柏拉图时代受过教育的雅典人就一定能读懂他的对话录,并且马上就能理解其哲学的重要性。这就像不能期望一个不懂数学的人打开一本微分几何书,就能够比以前懂得更多。但不管怎样,柏拉图你是能够读懂的,而大多数其他哲学家就不好说了。
1701850468
1701850469
除了对话录,柏拉图的一些书信也留存了下来,这些书信主要是写给锡腊库札的朋友们的。作为历史文献,这些书信也很有价值,不过缺少了他特有的哲学趣味。
1701850470
1701850471
我们必须讲讲苏格拉底在对话录中所充当的角色。苏格拉底自己从未写过任何东西,因此,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通过柏拉图留传的。同时,柏拉图在后期的著作中又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楚对话录中,哪些是柏拉图的观点,哪些是苏格拉底的观点。这项工作虽然有些棘手,但并非不可能。比如,在我们通过独立证据判断出的后期对话录里,柏拉图批判了苏格拉底的某些早期观点。过去常常有人认为对话录里的苏格拉底只不过是柏拉图的代言人,柏拉图通过这种文学手法,把当时碰巧符合他思想的种种观点提了出来。但这种说法是不尊重事实的,而且已经不再盛行了。
1701850472
1701850473
柏拉图在哲学方面的影响可能比任何其他人都大,作为苏格拉底和前苏格拉底各学派的继承者,作为阿卡德米的创办者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处于哲学思想的核心地位。无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法国逻辑学家E.戈博才会这样写下这样的评语:“柏拉图的哲学不是某种形而上学,而是惟一的形而上学。”如果我们搞清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区别,就可以更确切地说,正是柏拉图式的苏格拉底学说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柏拉图哲学凭其自身的魅力再次复兴是前不久的事。在科学领域,这种复兴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期,而在哲学领域,则就在我们这个时代。
1701850474
1701850475
要研究柏拉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牢记数学所起的中心作用。这是柏拉图区别于苏格拉底的特征之一,苏格拉底早就对科学和数学失去了兴趣。在以后的时代里,由于人们不能很敏锐地掌握柏拉图的理论,就把他严肃的哲学研究当成了神秘的数字贩卖。遗憾的是,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少见。当然,对逻辑学家来说,数学仍然是他们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领域。我们现在必须要考察一下对话录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要说出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这毕竟不是我们主要关心的问题。不过即便是翻译,我们还是保留了必要的文采,以此表明哲学不必非搞得不可卒读才有价值。
1701850476
1701850477
说到柏拉图,人们马上就会想到理念论。苏格拉底在几篇对话录中提出了这个理论。但到底是苏格拉底提出的,还是柏拉图提出的,则是一个长期有争议的话题。《巴门尼德篇》虽然是一篇晚期的对话录,但它却记载了苏格拉底年轻时的一件事,而那时候柏拉图还没有出世。我们从中发现苏格拉底试图坚持理念论,以反对芝诺和巴门尼德。我们还在另一些地方发现苏格拉底与一些显然熟悉其理论的人交谈(理念论发端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我们来看看《理想国》对它的解释。
1701850478
1701850479
1701850480
1701850481
1701850482
◎苏格拉底银币
1701850483
1701850484
我们先从这个问题开始:什么是哲学家?从字面上看,哲学家就是爱好智慧的人。但并非每个有求知欲的人都算哲学家,因此这个定义的范围必须缩小为:哲学家就是爱好真理本身的人。艺术品收藏家爱种种美的事物,但他并不因此就成为哲学家。哲学家爱的是美本身。如果说爱美的事物的人是在梦想,那么爱美本身的人就是清醒的。爱艺术的人只有意见,而爱美本身的人却有知识。正如巴门尼德所说,知识必须有一个对象,而对象必须是某种存在的事物,否则就不会有知识。知识是固定、明确的,它是摆脱了谬误的真理;而意见则可能是错误的。但由于意见既不是存在的知识,也不是子虚乌有,所以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它一定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
1701850485
1701850486
苏格拉底由此认为,我们通过感知所了解的一切个体事物,都具有相反的特性。一尊单独的美丽雕像也包含着某些丑的方面。从某种角度看,个体事物是大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小的。这一切都是意见的对象。而我们并不能通过感知把握这样的美和这样的大,它们作为知识的对象,是永恒不变的。苏格拉底结合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提出了他的理念论或形式论,这一新的理论是两位早期思想家都没有的。在希腊语中,“理念”就是“图画”或“样式”的意思。
1701850487
1701850488
理念论既有逻辑学的一面,又有形而上学的一面。在逻辑学方面,我们可以将某一类个体对象和这一类的共同名称区分开来。因此,“马”作为共同名称,指的就不是这匹马或那匹马,而是任何一匹马。它的含义与作为个体的马以及发生在这些马身上的各种情况都没有关系。它不存在于空间,也不存在于时间,而是永恒的。在形而上学方面,理念论意味着某个地方存在着一匹“理想的”马,这匹马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共同名称“马”的含义。个体的马之所以是马,是由于它们归属于或部分归属于“理想的”马。理念是真实和完全的,而个体则是一种表象,是有缺陷的。
1701850489
1701850490
为了便于我们理解理念论,苏格拉底概括性地提出了著名的洞穴比喻:没有哲学思想的人就像洞穴里的囚徒,他们戴着镣铐,不能转身。在他们的后面有一堆火,前面有一堵白墙,隔断了空空的洞穴。墙就像幕布一样,他们从上面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以及他们与火之间的物体的影子。但由于无法看到别的东西,他们就以为影子是真实的。最后,有个人挣脱了枷锁,摸索着爬到洞口。他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阳光,阳光正普照着真实世界的蓬勃事物。然后他又回到洞穴里,把他的发现告诉同伴们,并试图证明他们在洞里见到的东西只不过是现实的模糊影子。但是,由于见到了灿烂的阳光,他有些头昏眼花,发现自己此时更难辨别影子了。他试图指引同伴们走向光明,可是在同伴们看来,他似乎比以前更加愚蠢了,因此要说服他们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我们在哲学上是门外汉,那么我们就像这些囚徒一样,只能看到影子或事物的外表。但是,当我们懂得了哲学的时候,我们就能在理性与真理的阳光下看清周围的事物,这就是实在。这样的阳光赋予我们真理和求知的力量,代表着善的理念。
1701850491
1701850492
如前面所说,这里的理论主要是受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启发。不管怎样,它也不能算柏拉图成熟期的观点,以下的事实似乎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在他后期的对话录中,理念论先是被推翻,后来则完全消失了。《巴门尼德篇》的核心主题之一就是批判这个理论。巴门尼德与芝诺见过苏格拉底的说法并非完全没有依据,不妨把它看做历史事件,尽管他们当时的谈话内容不大可能由对话录来记载。另外,他们的谈话是符合各自的性格的,他们所表达的观点也与我们从其他独立资料所了解到的相一致。我们还记得,巴门尼德年轻时曾受过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后来又彻底摆脱了该派的说教。因此理念论对他来说并不是新观点,要想批驳年轻的苏格拉底对这一理论的阐释,他是可以找到现成论据的。
1701850493
1701850494
首先,巴门尼德指出,苏格拉底可以把“形式”(即形式论)用于数学对象和善、美之类的概念,却不肯把它用于元素和一些微小事物,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这将导致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苏格拉底形式论的主要难点就是怎样才能把形式与个体事物联系起来,毕竟形式只有一个,而个体事物却很多。为了解释这种联系,苏格拉底使用了参与的概念,但令人费解的是,个体事物是如何参与到形式中去的。显然,整体形式是无法出现在每一个个体事物里的,因为那样的话它就不可能成为一种形式。或者说,每个个体事物都含有形式的一部分,但这样一来,形式也就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了。
1701850495
1701850496
1701850497
1701850498
1701850499
◎形口(E)无法与个别事物(A)相联系;每次尝试都将产生两个别的缺口。
1701850500
1701850501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为了解释形式与所属个体事物之间的联系,苏格拉底被迫提出了参与概念,而这个被许多事例证明了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形式。但我们肯定会马上提问,这个形式(参与概念)是怎样在与原来形式相联系的同时,又和个体事物相联系的?这样一来,我们需要的似乎就不止这两种形式了,于是我们就陷入了恶性的无限回归。即每当我们提出一个形式,试图弥补缺口时,就会出现两个新的缺口。因此弥补缺口就像服海格立斯式的劳役一样,始终没有海格立斯逃脱的机会。这就是著名的第三者论证,它是由于在一个特殊的事例中,所讨论的形式是人的形式而得名。苏格拉底试图回避难题,于是又说形式就是样式,而个体事物与之相类似。但这还是解释不了第三者论证。因此,苏格拉底始终无法解释各种形式是怎样与它们的个体事物相联系的。实际上,这一点是可以直接证明的,因为我们已经假设形式是不可感知的,而是可以理喻的。在它们的领域里,联系只能在它们彼此间发生,个体事物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形式似乎是不可知的。如果形式的确不可知,那么它们自然就是多余的,也不可能再解释任何事物。由此,我们也许可以换一种说法提出这个问题:如果形式只是其本身,而与我们的世界无关,那么它们就是空洞、没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假如它们与我们的世界有关,那它们就不属于它们自己的世界。因此,形而上学的形式论是不能成立的。
1701850502
1701850503
在后面,我们将看到柏拉图本人是怎样解决共相问题的。在这里我们只需注意苏格拉底的学说经不起严密的验证。在《巴门尼德篇》中,这个问题没有继续被追究下去。巴门尼德转到了另一个问题上,他指出,即使在苏格拉底的形式领域之内,也不是所有的解释都令人满意。芝诺对此作了详细的辩证批判,证明了苏格拉底关于各种形式彼此分离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也为柏拉图找到解决办法打下了基础。
1701850504
1701850505
但是,还有一个困难,这个困难将使我们回到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最初的理念论。我们知道,理念论的另一面来自数学中关于论证对象的解释。当数学家提出某个三角形定理时,显然不是在考虑任何能够被画在纸上的实在图形,因为任何这样的图形都有缺陷,不属于数学研究的范畴。无论人们如何尝试画出一条精确的直线,它也永远不会完全精确。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完美的直线属于另一个世界,于是我们就有了以下观点,即形式属于与感知对象不同的存在层次。
1701850506
1701850507
看上去,这个观点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比如,认为两个感知对象近乎相同,但又不完全相同;也许它们趋向于相同,却又永远达不到相同,这种观点似乎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不管怎样,要想断定它们完全相同,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极为困难的。另一方面,我们以两个不同的事物为例。这时候我们总是一眼就能看出它们的不同。因此似乎是不相同的形式才在感知世界里十分明了地展示了自己。如果不用形式论术语来系统地阐述这一点,而是采用通常的方式,那我们就会很自然地说,两个事物几乎相同,但又不完全相同。不过这种说法没有什么意义。因此,这种批判很直接地推翻了形式论。
1701850508
1701850509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理念论已经被爱利亚学派破坏性地批判过了,为什么苏格拉底还要继续坚持呢?他一定非常了解这种批判的威力。不过,也许我们把这个问题倒过来看要更加中肯一些。正因为苏格拉底在智慧方面遇到了诸多难题,他才会退避到伦理学和美学问题中去。不管怎样,人的善是不能用我们感知头发颜色的方式来发现的。但即便在这一领域,苏格拉底也逐渐对参与理论有些不满起来,尽管他从未提出过其他新理论。但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暗示,那就是答案绝不能从事物里找到,而要在对事物的论证中获得。柏拉图正是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对共相问题做出努力的。
1701850510
1701850511
苏格拉底在《斐多篇》中曾经顺便提到过这个问题,尽管他没有把问题的这一方面继续展开。而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和《诡辩家篇》中也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
[
上一页 ]
[ :1.7018504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