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852035e+09
1701852035 ◎斯宾诺莎认为心灵与物质是一个物体的两个方面。
1701852036
1701852037 《伦理学》的最后两个部分才真正讲到了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一个人只要受到了外部影响和原因的制约,那么他就处于某种奴隶状态。的确,对一切有限的事物来说,也同样如此。但只要能与上帝保持一致,我们就不再受这些影响的制约,因为宇宙作为整体是不受制约的。所以,人们可以通过越来越协调于整体宇宙,来获得相应程度的自由。由于自由意味着独立自主,而只有上帝才享有完全的自由。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能够摆脱恐惧。像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斯宾诺莎也认为无知是万恶之源,而知识则有助于人们采取明智、恰当的行动。
1701852038
1701852039 和苏格拉底不同的是,斯宾诺莎并不考虑死亡问题。“一个自由的人从不考虑死亡问题,他的智慧是对生命,而不是对死亡的思考”。既然罪恶是否定的,那么上帝或自然作为一个包罗一切的总体,就不可能是罪恶的。在这个惟一可能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追求极至。在实际事务中,为了获得与宇宙的最大程度的沟通,人就应该按照自我保存的方式来行动。
1701852040
1701852041 以上就是斯宾诺莎体系的一个大致轮廓,它对于17世纪科学运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它采用同一标准的决定论解释了宇宙万物。事实上,这一体系也是日后用来详尽阐述一元化科学大全的纲要。如果不是从严格意义上看,这种尝试现在就不能被认为是合理的尝试。同样,在伦理上,我们也不能承认邪恶纯粹是消极的东西,比如,任何无法无天的残酷行为都是整体世界的一个积极而永恒的缺点,基督教在原罪论中所暗示的可能就是这一点。斯宾诺莎的答案必将是:在永恒的方式下,没有永远无法无天的残酷。但是这种观点不大容易确立起来。不管怎么说,斯宾诺莎体系仍然是西方哲学的一座丰碑,尽管它的严肃风格有点《旧约》的色彩,但它仍然是一种伟大的尝试,因为它以古希腊人的宏伟气魄向我们指出,世界是一个可理喻的整体。
1701852042
1701852043 前面说过,实体问题的确能推导出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法。假如说斯宾诺莎坚持的是极端一元论,那么莱布尼茨的答案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假设实体的数量无穷多。从某种角度看,这两种理论之间的关系就像巴门尼德学说与原子论的关系一样,尽管这种类比不是完全贴切。归根到底,莱布尼茨的理论是以如下反思为基础的:单个实体不可能具有广延性,因为这将导致多样化,而且只能描绘出某一组实体的特征。于是他推断说,实体是无穷多的,每个实体都是非广延的,因此也是非物质的。他称这些实体为“单子”,从这个词的普遍含义来看,“单子”具有灵魂的基本特征。
1701852044
1701852045 莱布尼茨(1646~1716)生于莱比锡,其父是大学教授。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活跃的批判性才华。他15岁进入大学学习哲学,两年后毕业,又到耶拿攻读法律。20岁时,他申请了莱比锡大学的法律博士学位,由于年龄太小而遭到了拒绝。阿尔杜夫大学则比较宽容,不仅授予他学位,而且还给了他教授的职位。不过另有打算的莱布尼茨并没有接受这一职位。1667年,他在美因兹大主教手下从事外交工作,后者不仅是选帝侯之一,而且是一位活跃的政治家,他决心在“三十年战争”的大破坏中重振破碎的帝国,而第一步就是必须阻止法国路易十四的入侵。
1701852046
1701852047
1701852048
1701852049
1701852050 ◎莱布尼茨
1701852051
1701852052 1672年,莱布尼茨带着这一目的来到了巴黎,并在那里呆了将近四年。他的计划是去劝说太阳王出兵镇压异教徒并入侵埃及。尽管未能完成任务,但在此期间,莱布尼茨遇到了许多那个时代重要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马勒伯勒士当时正是巴黎的活跃人物,还有一些人,如巴斯加之后的冉森主义主要代表人物阿尔诺,当时也誉满巴黎。同时,莱布尼茨还结识了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1673年,他去了伦敦,遇到了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尔登伯格(新创立的皇家学会的秘书,莱布尼茨后来也加入了该学会)。在这一年里,他的雇主美因兹大主教去世了,布伦斯威克公爵正好在汉诺威需要一位图书馆管理员,提表示让莱布尼茨负责这一工作。莱布尼茨并没有立即接受,而是依旧呆在国外。1675年,他开始在巴黎研究微积分,这项工作牛顿虽然做得稍早一些,但莱布尼茨是独立发现这一方法的。1684年,莱布尼茨在《学问记述》上发表了他的观点,该观点比牛顿的流数理论更接近现代形式,而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三年之后才问世。紧随其后的是一场长期的无聊争论,人们没有正视其中的科学问题,而是根据国家立场来决定支持谁。结果,英国在数学方面落后了一个世纪,因为法国人所采用的莱布尼茨数学标记法是一种更加灵活的分析手段。1676年,莱布尼茨在海牙拜访了斯宾诺莎,然后到汉诺威负责图书馆工作,直到去世。他用了大量的时间来编辑布伦斯威克的历史,其余的时间则用来进行科学及哲学研究。此外,他还进一步设计了欧洲政局的改革方案。他曾试图弥合巨大的宗教分歧,但没有人注意他的方案。1714年,汉诺威的乔治当上英格兰国王时,没有邀请莱布尼茨随皇室前往伦敦,这无疑是他的微积分争论所造成的不幸后果。他心情沮丧地留在了汉诺威,并遭到了人们的冷落,两年后就去世了。
1701852053
1701852054
1701852055
1701852056
1701852057 ◎莱布尼茨在汉诺威的寓所。
1701852058
1701852059 要讨论莱布尼茨的哲学不大容易。首先,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不完整的片断,经常忘了及时修改那些导致轻微矛盾的地方。这主要归咎于莱布尼茨的生活环境,因为他的哲学写作很少能在悠闲的时间里完成,因而很容易被延迟和中断。而另一个有趣的原因使得莱布尼茨的作品有时令人费解,这就是其哲学的两重性。一方面,他根据单子论提出了实体的形而上学观;而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一种逻辑理论,这一理论在很多方面与他的形而上学思辨很相似。对我们来说,他的逻辑观点也许比形而上学更重要,但莱布尼茨本人却显然对这两个方面都同样重视。的确,对他来说,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并不难。现在,多数英国哲学家都开始怀疑这一观点;尽管“语言与逻辑总能自给”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有缺陷的形而上学观。我们必须注意到以下这一点,那就是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吸纳了当时科学发展的一些主导特征。他的形而上学著作在生前就出版了,其中就有单子论,这一理论为他赢得了大约两个世纪之久的哲学声誉。而他的逻辑著作直到20世纪初才得以出版,并获得恰当的评价。前面说过,莱布尼茨在形而上学理论中,通过“单子”论对实体问题做出了回答。和斯宾诺莎一样,他也坚持实体不能相互影响的观点。这就立即导出了一个结论,即任何两个单子之间都不能够产生因果关系。的确,单子之间不可能有任何形式的真实联系。打个比方说,就是所有的单子都没有窗户。那么这又怎样与公认的事实——宇宙的任何部分都有因果关系相符合呢?现成的答案就是格令克斯的“两个时钟”理论。我们只要把单子(实体)扩展到无穷多,就可以符合既定的和谐理论,因为上帝规定了所有的事务,所有单子都处在一个设计精巧而庞大的平行轨道系统中,并在自己的轨道上独立运行。那么从这个意义说,每个单子都能反映整个宇宙。
1701852060
1701852061 每个单子都是一个实体,单子之间不仅具有质的区别,而且代表了不同的主张。从严格意义上,我们不能说它们有各自不同的位置,因为它们不是时空的实体。空间和时间都是不真实的感觉现象。在时空背后,单子的排列组合才是真实的,每个单子都代表着一个不同的主张,并且以略为不同的方式反映宇宙。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单子,否则,所有的单子实际上就是同一个单子。这就是莱布尼茨“非辨别物的同一性”原理的意义所在。因此宽泛地说,两个单子可能只是在位置上有所区别的说法是没有意义的。
1701852062
1701852063 既然所有的单子都不相同,那么我们就能够根据它们反映世界的清晰度,将它们排列成序。每个物体都由一群单子构成,人体也是如此,但其中必须有一个主导单子,它因自身的清晰度而与众不同。更具体地说,这个特殊单子就是人的灵魂,尽管从广义上看,所有的单子都是灵魂,而且都是非物质的、不可摧毁的,因而也是不朽的。主导单子或灵魂之所以突出,不仅因为它的领悟清晰度更高,而且也因为它具有让其“部属”按各自既定的和谐方式运行的种种目的。宇宙万物的产生都有其充分的理由,但自由意志却被允许例外,人的行动理由不受逻辑必然性的严格约束。上帝也享有这种自由,尽管他不能随意违背逻辑规则。在斯宾诺莎可能引起敌视的地方,莱布尼茨的这种自由意志论却为人们所接受;对于采用单子进行的系统解释来说,这一理论似乎真的永远行得通,但事实却有差异,这一点将在后面谈到。
1701852064
1701852065 对于“上帝存在”的问题,莱布尼茨完整地展示了我们已经遇到过的各种主要的形而上学论证。在四项论证中,首先是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其次是源于亚里士多德某种形式的第一推动力论证;第三项是源于必然性真理的论证,不知为什么,它竟然需要神的心灵存在;第四项源于既定的和谐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从设计出发的论证。这些论证我们都在别处探讨过,并且揭示了它们的缺点。康德迅速而全面地否定了这些形而上学证明的可能性。至于神学,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形而上学的上帝是对万物本性理论所作的最后润色,它并不能激发感情,和《圣经》里的上帝也毫无关系。除了新托马斯主义者,从总体上看,神学家们已经不再依赖传统哲学的神性实体了。
1701852066
1701852067 借助于显微镜得出的新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当时,列文虎克(1632~1723)已经发现了精子,也有人证明了一滴水里充满了微小的生命体。这的确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只不过比我们的日常世界规模小些罢了。正是由于这一类思考,莱布尼茨提出了单子概念,并把它作为终极的、非广延的形而上学“灵魂点”。微积分似乎也是在同一方向上发展起来的。在这里,莱布尼茨觉得重要的是这些终极成分的有机性质,他在这方面摆脱了伽利略和笛卡尔所发展的机械论观点。尽管这样做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但却使莱布尼茨发现了一种早期形式的能量守恒定律以及最小作用原理。从总体上说,物理学的发展所遵循的还是伽利略和笛卡尔的原则。
1701852068
1701852069 不管莱布尼茨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前者提供了大量的暗示,至少使得后者更容易理解。我们先看一看莱布尼茨是如何接受亚里士多德的主谓逻辑的。有两条一般逻辑原理被吸纳为基本公理,第一条是矛盾原理,即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中必有一个是真,一个是假;第二条是前面提到过的充分理由原理,即一种给定的事态在成立之前要有充分的先决理由。我们从莱布尼茨的角度,用这两条原理来分析命题,如“所有的金属硬币都是金属的”,那么我们就能够从矛盾原理中看出,所有这类命题都是真的,而充分理由原理则导出了这样的观点:一切有充分依据的真命题都是分析命题,尽管只有上帝才能这样理解它们。对人的心灵来说,这类真理全都是偶然的。正如在斯宾诺莎那里所看到的一样,我们在这里也看到了在理想科学方案上的某种努力。由于科学家们为了建立理论,就要去把握住偶然的事物,再把它作为其他事物的后果呈现出来,从而使这种偶然具有必然的意义。只有上帝才掌握着完美的科学,因而他能根据必然性洞悉一切。
1701852070
1701852071 实体互不作用是以下事实的一个结果:每一个逻辑主语的生命史都已经包含在它自己的概念之中。这也源于另一个事实,即它的生命史既符合自身,也符合所有真命题的分析性。因此,我们必须承认预定的和谐。但这种解释本身如同斯宾诺莎的理论一样,是严格的决定论,前文所阐释的自由意志在其中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至于上帝及其创世,斯宾诺莎认为上帝出于仁慈而创造了尽可能好的世界。但是他关于这一主题的另一个理论却丝毫没有提及上帝与创世。这种观点似乎是受了亚里士多德“圆极论”或“尽力将潜在性变为现实性”理论的启发。那个在任何时刻都呈现出最大现实性的世界最终是存在的,但必须记住,并非所有的潜在性都能够同时变成现实。
1701852072
1701852073 如果不是因为严格坚持主谓逻辑,也许莱布尼茨已经发表了数理逻辑的一些尝试性见解,从而使这一研究主题得以提前一个世纪出现。他还觉得应该有可能发明一种完美的、能以计算代替思考的通用符号语言。虽然有了计算机,但这种想法还是有点性急。不过他预见了逻辑领域越来越常见的东西。而完美的语言只不过是另一种表述方式而已,亦即希望人们能够逐渐掌握关于上帝的完美科学。
1701852074
1701852075 对明晰理念的执著以及对完美通用语言的探索,都是笛卡尔传统哲学的主要理性主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和前文所提到的科学目标相一致。同时,我们在这里找到了一条可以走下去的道路。当莱布尼茨暗示只有上帝才掌握着完美的科学时,他至少已经隐约了解到了这一点。
1701852076
1701852077 伟大的意大利哲学家扬巴蒂斯塔·维科(1668~1744)在其作品中更激烈地批判了理性主义思维方式。莱布尼茨的观点被包括维科在内的每一个敬畏上帝的基督徒所接受,并使这位意大利哲学家建立了一种新的认识论原理。上帝之所以掌握了关于世界的完善知识,是因为他创造了世界,而作为被创造的人则不能完善地认识世界。对于维科来说,认识某一事物的前提条件就是创造了该事物。该原理的基本表述就是,我们只能认识自己能够创造的东西。如果按照“事实”一词的原义来理解,那么我们也可以说真理就是事实。
1701852078
1701852079
1701852080
1701852081
1701852082 ◎扬巴蒂斯塔·维科
1701852083
1701852084 事实上,维科在生前和身后的五十年里并不出名。他出生在那不勒斯,是一位小书商的儿子。他31岁时当上了那不勒斯大学的修辞学教授,并始终担任这个不怎么显要的职务,直到1741年退休。维科一生清贫,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去做家庭教师和为贵族干些临时性的文字工作,以贴补微薄薪水的不足。他之所以不为同时代人所知晓,也从未交上好运,遇到或以书信方式结识到一位和自己分量相当的思想家,其中部分原因就是他的文风晦涩难懂。
[ 上一页 ]  [ :1.7018520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