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52183
1701852184
今天的英国,政党一成不变的结构和内阁所产生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的分工。权力划分(像洛克设想的那样)最明显的例子是美国的政体,它的总统和国会都独立发挥作用。至于大多数国家,自洛克时代以来,已经发展成国家权力以牺牲个人为代价的局面。
1701852185
1701852186
在所有的思想家中,洛克既不是最深刻的,也不是最具独创性的,但他的工作却逐渐在哲学和政治两个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在哲学领域,他站在了新经验主义的前列,这种思想首先是由贝克莱·休谟和后来的边沁、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发展起来的。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派运动,除了卢梭及其追随者,大部分都属于洛克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特色也是在洛克的影响下形成的。
1701852187
1701852188
在政治方面,洛克的理论是对英国实际应用的一套方法的总结,因此不可能导致什么大的动荡。而在美国和法国,情况则完全不同,洛克的自由主义导致了一种更为壮观的革命。自由主义在美国成了国家理想,并被写进了宪法。作为一种理想,它并没有始终得到忠实的遵守;但作为一项原则,早期的自由主义几乎原样不变地在美国继续发挥着作用。
1701852189
1701852190
奇怪的是,洛克的巨大成功是与牛顿理论彻底的成功分不开的。牛顿的物理学永远地颠覆了亚里士多德的权威;同样,洛克的政治理论尽管没有什么新鲜内容,却也否定了神授君权,并试图从经院哲学的自然法则出发,建立一套新的国家学说。这些尝试的科学性反映在它们对后来事件的影响上。《独立宣言》的措词正好就打上了它的烙印。富兰克林写下了“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他用“不言而喻”代替了杰斐逊的“神圣不可置疑的”,富兰克林在这里模仿了洛克的哲学语言。在法国,洛克的影响更为巨大。“旧秩序”的暴政已经过时,并与英国的自由主义原则形成了痛苦而鲜明的反差。另一方面,牛顿的见解在科学领域取代了比较陈旧的笛卡尔世界观。在经济方面,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在法国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尽管存在着部分的曲解。在整个18世纪,英国文化都得以在法国盛行,而这种状况首先是由于洛克的影响。
1701852191
1701852192
1701852193
1701852194
1701852195
◎富兰克林
1701852196
1701852197
正是由于洛克的哲学,近代欧洲哲学才出现了第一次分裂。总体上说,大陆哲学构建了大规模的体系,它的论证具有先验性,而且在论证范围之内常常忽视细节问题。而英国哲学却更为遵循科学的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它以零散的方式讨论了许多小问题,当它真的要提出普遍性原则时,就会把这些原则置于直接证据的验证之下。
1701852198
1701852199
上述差异必然会导致如下的结果:假如先验体系的基本原则被去除,那么它就会完全被推翻,即使它本身是前后一致的;而以观察事实为基础的经验主义哲学却不会崩溃,即使我们可以在某些地方对它吹毛求疵。两者的反差就像两座塔基与塔尖颠倒的金字塔一样。经验主义的金字塔建立在牢固的地基之上,即使从某个地方拿走一块石板,它也不会倒塌;而先验性的金字塔却是靠塔尖支撑的,似乎瞟它一眼,它都会摇摇欲坠。
1701852200
1701852201
这种方法的实际效果在伦理学中更为明显。善的理论被当做一个严格的体系提了出来,如果某个不宽容的暴君自以为注定要由他来贯彻这一理论,那么就会出现恐怖性的灾难。毫无疑问,有些人可能会鄙视功利主义伦理学,因为它源于追逐快乐的低级欲望。然而可以绝对肯定的是,和那些不顾一切追求理想目标的高尚改革家相比,这种理论的辩护者在改善同胞命运方面要做得更多。除了这些不同的伦理学观点,相应的,政治学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同态度。坚持洛克传统的自由主义者并不喜欢在抽象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彻底变革,每项争执都必须在自由讨论中按照自身的价值来进行讨论。正是英国政府和社会实践中的这种零散的、暂时的、不仅不成体系而且反体系的特征,才使得欧洲大陆怒火中烧。
1701852202
1701852203
洛克自由思想的功利主义继承人赞同一种开明的利己伦理学。虽然这一概念不可能在公众中唤起最高尚的情怀,但由于同样的原因,它实际上也避免了在崇高体系的幌子下犯下堂皇的暴行——这些体系展望了更崇高的目标,却忽略了人并不是抽象的这一事实。
1701852204
1701852205
1701852206
1701852207
1701852208
◎《独立宣言》中“不言而喻”的运用显示出洛克的影响。
1701852209
1701852210
洛克理论留下了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他对抽象理念的解释。当然,这种解释只是一种尝试,试图解决洛克认识论中余下的共相问题。其中的困难就在于,假如我们从具体实例中提炼抽象理念的话,最终将会一无所获。洛克拿三角形的抽象理念为例,它必定“既不是斜角的,又不是直角的;既不是等边等角的,又不是不等边的。这些特征既同时具有,又同时没有”。贝克莱哲学正是从对抽象理念论的批判出发的。
1701852211
1701852212
乔治·贝克莱(1685~1753)于1685年出生于爱尔兰,是盎格鲁-爱尔兰人的后裔。他15岁就进了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在那里,除了传统学科以外,牛顿的新学问和洛克的哲学正日益兴盛。1707年,贝克莱当选为三一学院研究员。在其后的六年里,他发表了一些著作,从而奠定了他的哲学家声誉。贝克莱不到30岁就已经出了名,从此以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别的事业中。从1713年到1721年,贝克莱一直在英国和大陆居住和旅行。回到三一学院后,他出任了高级研究员,并于1724年当上了德利教区的负责人。在此期间,他开始准备在百慕大创办一所教会学院,在政府做出提供支持的承诺后,贝克莱于1728年前往美洲寻求新英格兰人的资助。然而威斯敏斯特许诺的资助迟迟不能兑现,因此贝克莱不得不放弃了这个计划,于1732年回到了伦敦。两年后,他晋升为克罗因地区的主教,并终身担任这个职位。1752年,他访问了牛津,第二年初逝世于牛津。
1701852213
1701852214
1701852215
1701852216
1701852217
◎乔治·贝克莱
1701852218
1701852219
贝克莱哲学的基本观点是,被感知的东西等同于存在物。在他看来,这个命题是不言而喻的,以至于他从来没有对不大信服的同时代人解释他想做什么,因为从表面上看,这个命题与常识相去甚远。通常,没有人会认为(正如这种观点似乎要求的那样)自己感知的对象就在自己的心灵当中。然而它的意义却在于,贝克莱隐晦地提出了所指对象的理念存在着某些问题,他所根据的正是洛克曾经宣扬过、却又未能坚持到底的经验主义观点。因此,试图用约翰生博士那种方式来驳倒贝克莱的做法就完全偏离了目标。至于贝克莱自己的理论最终能否解决洛克的难题,则是另一回事了。同时,我们还应该记住,贝克莱并不打算用一些神秘的难题来使我们迷惑,而是试图修正洛克某些自相矛盾的地方。至少可以说他在这方面是十分成功的,如果根据洛克的认识论,那就无法合理地保持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反差。我们不可能在坚持洛克理念论的同时,又认同知识表现论。后来,康德在解释同一个问题时,也遇到了极为相似的困难。
1701852220
1701852221
贝克莱在他的第一部著作《视觉新论》中批判了抽象理念论,他一开始就讨论了当时盛行的关于感知的种种混淆观念,尤其是对以下表相难题做出了合理的解答,即我们看见的事物是正的,尽管其图像在眼睛视网膜上是倒立的。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难题,贝克莱证明了这完全是由于一种简单的谬误所致,关键在于我们是用眼睛看东西,而不是像看屏幕一样从眼睛后面看眼睛,因此,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就是我们无形中从几何光学掉进了视觉感知语言的陷阱。贝克莱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感知论,这一理论明确地区分了不同感官所针对的不同对象。
1701852222
1701852223
贝克莱认为,视觉感知并不是外部事物,而只是心中的理念。但他又认为触觉感知(虽然在心灵里属于感觉理念)的对象是有形物质,尽管在后来的著作中,他不再同意这种区别,并且认为一切感知都只在心灵中产生感觉理念。各种感官之所以会如此分离,其原因就是所有的感觉都是独特的。这也就解释了贝克莱为什么要否定他所谓的“唯物主义”。因为物质完全是各类属性的形而上学载体,而只有属性才能产生经验,也就是思想内容。单纯物质是不可能被经验的,因此也是多余的、无用的抽象。这样的见解也适用于洛克的抽象理念。例如,假如你把一个三角形所具有的所有特性都去掉,那么严格地说,最终将什么也留不下来,而子虚乌有的东西是无法经验的。
1701852224
1701852225
1710年,也就是《视觉新论》发表的第二年,贝克莱又出版了《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他在书中毫不保留和妥协地陈述了自己的命题:存在即被感知。严格地说,这是洛克经验主义的最终结果。那么,当我们事实上确实有经验时,我们惟一能说的就是自己具有了某些感觉或反思的经验。因此,我们不仅被限定在这种存储于心灵中的经验范围内,而且不得不只能在自己有这些经验时,才承认它们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很自然的:在你有经验的时候,而不是在别的时候,你就只有经验。只有在经验中,或者通过经验来提及物的存在,这才有意义,因此,存在就等于被感知。根据这种观点,如果去谈论某个未曾经验过的经验,或某个未曾感知过的理念,就是毫无意义的。那些持有现象主义认识论的现代哲学家们继续坚持着这一立场,按照这样的理论,未经感知的感官数据是不存在的。至于抽象理念,如果有可能的话,它们必然代表着某些无法体验的实在,这一点是与洛克的经验主义相矛盾的。因为在经验主义者看来,实在性与能够被经验的东西同样广阔和久远。那么又怎样来解决共相问题呢?贝克莱指出,洛克所想像的抽象理念纯粹是普遍性的名称,它们并不是指任何单个的事物,而是指一组事物中的任何一个。因此,“三角形”一词就是指任何三角形,而不是指一个抽象的三角形。实际上,抽象理念论面临的困难和我们谈到苏格拉底形式论时所面临的困难是有关系的,那些形式指的也是完全非特定的东西,它们独立存在于另一个世界里,但有可能被认知。
1701852226
1701852227
贝克莱不仅抛弃了抽象理念,而且完全抛弃了洛克所作的对象与理念的区分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表现论。因为,对一个前后一致的经验主义者来说,我们怎么能够一面坚持“所有经验都针对感觉理念与反思理念”,而同时又断言“理念与那些本身不可知或不能被人所知的对象相一致”呢?康德后来对事物的本体和现象作了区分,但是洛克的理论中早就有了这种迹象。贝克莱没有采纳洛克的这些观点,并且非常正确地抵制了它们,因为它们与洛克的经验主义不相容。贝克莱唯心主义的意义正在于此。我们能够认知和提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心灵(思想)的内容。在提出知识表现论的同时,洛克还认为语词是理念的符号,每一个词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理念,反之亦然。正是这种错误观点导致了抽象理念论的出现,因此,洛克必定会认为,在言谈中说出一个词,就会唤起一个理念,信息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从一个人传给了另一个人。
1701852228
1701852229
贝克莱很轻易地证明了对语言的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在聆听时所理解的是对方说话的大意,而不是一系列彼此分离,然后又像珠子一样串起来的单词的含义。人们也许还会说,知识表现论的难题肯定会反复出现,如何来确定理念的名称呢?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以非言辞的方式,把出现在心灵中的某个明确理念传出来,然后再给它安一个名称。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述出其中的对应性。因为用理论术语来说,理念本身是非言辞的。因此,洛克对语言的解释存在着严重缺陷。
1701852230
1701852231
我们已经看出,人们可以对贝克莱的唯心主义进行一番阐释,使其不像看上去那么吓人。唯心主义使贝克莱作了一些推论,不过这些推论并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如果进行了感知活动,那么就一定会牵涉到心灵或精神,这一点看来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一个包含了理念的心灵并不是它自身的经验对象,所以它的存在并不体现于被感知,而是体现于去感知。但是这种心灵观与贝克莱自己的立场并不一致,因为我们通过考察可以发现,用这种方式感悟到的心灵恰恰就是贝克莱批判过的洛克的抽象理念。心灵是一种去感知的东西,而不是别的东西,但它又是抽象的。至于心灵不活动时会遇到什么,就需要有一个特别的答案了。显然,如果“存在”要么意味着去感知,要么意味着被感知,那么心灵在不活动时就一定是上帝心中的某种理念,因为只有上帝的心灵才是永远活跃的。引用这个哲学中的上帝,正是为了应付理论上的某个难题,他的作用就是确保心灵能够连续地存在,顺便也保证了所谓物质对象的继续存在。这种比较自由的方式使整个解释回到了一种接近常识的层面上去。贝克莱的这部分观点是最没有价值的,也是最缺乏哲学趣味的。
1701852232
[
上一页 ]
[ :1.7018521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