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53078
1701853079
1701853080
1701853081
◎马丁·海德格尔
1701853082
1701853083
1701853084
1701853085
1701853086
◎让·保罗·萨特
1701853087
1701853088
人类自由的存在主义观点被萨特推向了极端。人类不断地抉择自己的命运,这些抉择与传统或个人生活中的先例并无联系,每一个新的决定似乎都需要完全的投入。那些害怕这一真相的人,试图从世界的合理化思考中寻求保障。在这方面,科学工作者与宗教信徒的表现是一致的,都企图逃避现实。但萨特认为他们都错了,世界并不像从科学角度所看到的那样,至于上帝,则似乎从尼采时代起就已经死了。决心面对世界本来面目的人,确实容易联想到尼采的英雄,萨特的无神论正是从这一源泉中派生出来的。
1701853089
1701853090
萨特反对的实际上是理性主义的必然性概念。这一概念见于莱布尼茨和斯宾诺莎的著作,并为唯心主义哲学家们所继承。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在这些思想家看来,任何存在物原则上都是可以被视为必然的,如果我们采取某种足够宽容的看法的话。这样,自由学说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斯宾诺莎或黑格尔的形式,自由存在于和必然性运作相协调的存在之中,这种自由观一旦遭到抛弃(如萨特那样),其他观点似乎就会自动出现。前面说过,理性主义的必然性观点支配着理论科学,因此,一旦我们采纳了存在主义的自由学说,那么就必须抛弃这种必须性观点。同样,还必须抛弃理性主义神学,尽管萨特走得太远了,企图把它和无神论联系起来。如果我们有萨特所设想的那种自由,那么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选择。如前所述,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不同的存在主义思想家已经作了不同的选择。
1701853091
1701853092
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必然性观点时,存在主义特别关注一个重要的论点。但是,它的哲学批判并不比基于心理学基础的情感断言更有说服力。正是从一种压抑的情绪中,存在主义发起了对理性主义的反叛。这种反叛导致了一种奇怪的个人世界观,即现实世界是自由的一个障碍。理性主义者在探讨关于自然运行的知识时看到了自己的自由;而存在主义者则在自己的情感放纵中看到了自由。支撑这一切的基本逻辑观点,可以追溯到谢林对黑格尔的批判。从普遍逻辑原理中是不可能推导出存在的,任何正统的经验主义者都乐于赞同这样的批判。不过,由于前面已经对这个问题谈了很多,因此就不必再作补充了。
1701853093
1701853094
的确,假如在这一批判的基础上演绎出了某种存在主义心理学,似乎就推翻了这个值得称道的批判。这也正是萨特理论想要实现的目标。在对各种心理状态的描述中,含有许多有趣、有价值的意见,但人们如果根据这种方式来行动和感知,则不是“存在并非逻辑上必然的”这一事实的逻辑结论,否则就会在同时既肯定又否定谢林的观点。所以,虽然人们完全可以认为心理观察是精确的,但要想把这种观察结果转化为本体论,则是行不通的,而这正是萨特的著作《存在与虚无》的目的所在。该书具有朦胧的诗意和奔放的语言,可算德国传统的上乘之作。该书试图把个别的人生观转化为本体论,对于传统哲学家(不管是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古怪的想法,就像有人要把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说变成哲学课本一样。
1701853095
1701853096
需要注意的是,存在主义者可能会反驳说,我们的批判并不中肯,因为我们用的正是理性主义标准,我们不是在讨论存在主义问题,而是在理性主义逻辑的范围内活动。也许的确如此,不过,这样的异议也可以反过来驳斥自己。这纯粹是另一种说法,即任何标准都只能在理性领域内起作用,语言也是如此,所以,利用语言来宣扬存在主义学说是危险的。或者,也可以满足于某种诗性的抒发,这样,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
1701853097
1701853098
1701853099
1701853100
1701853101
◎加布里尔·马塞尔
1701853102
1701853103
加布里尔·马塞尔和萨特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存在主义哲学具有宗教倾向。在这方面,它有些类似于雅斯贝尔斯的学说。像所有的存在主义思想家一样,马塞尔也特别关注个人及其对人类独特处境的具体经验。至于一般的哲学,马塞尔认为有必要超越分解、分析式的通常反思。为了看清整体意义上的实在,我们必须把被理性主义分解的各个片断重新组合在一起。这种综合性操作是通过马塞尔的“第二力量反思”来实现的,其意义在于表达更为强烈的概念和更高形式的反思。“第一力量反思”是外向的,而更高的“第二力量反思”则是内向的自我审视。
1701853104
1701853105
肉体与心灵关系是马塞尔考虑的问题之一,它源于马塞尔对人类困境的关注(如个人在某个特定的现实背景中被打倒),他对笛卡尔二元论的批判,使人想起贝克莱,后者批驳了那些把视觉混同于几何光学的人。说心灵有别于肉体,等于是设置了一个暗喻:不知为什么心灵游离于肉体之外,而且心灵与肉体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大体上说,这似乎就是马塞尔十分合理的观点。但他把问题的解决和综合反思联系到了一起,而我们却觉得,在此稍作语言分析就可以揭示出谬误所在。
1701853106
1701853107
产生于世纪之交的实证主义,其代表人物之一是马赫,我们在前文已经谈到过他的力学著作。在随后的二十年里,他逐渐对符号逻辑产生了更大的兴趣。这两种趋向的结合,形成了以施里克为中心的新运动。施里克和马赫一样,也是维也纳大学的教授,以他为首的团体被称为维也纳学派,他的哲学后来作为逻辑实证主义而广为人知。
1701853108
1701853109
逻辑实证主义正如其名称所示,它首先是实证主义的。该学说坚持认为,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来自科学;严格地说,旧的形而上学全是空话。除了经验,我们不可能认知任何别的东西。假如抛开“本体”不论,那么这一观点就类似于康德的思想。他们不仅坚持经验性的考察,而且提出了一种内涵标准,后者与实验室科学家的传统实用主义有些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可验证性原则,根据该原则,一个命题的内涵就是其验证方法。它派生于马赫,马赫在定义力学术语时就使用了这种方法。
1701853110
1701853111
虽然逻辑实证主义运动发源于维也纳,但却并没有在维也纳维持下来。1936年,施里克被他的一名学生杀害了。由于纳粹政权的禁锢即将到来,学会其他成员认为有必要搬到别的地方去定居,结果,他们都去了美国或英国,卡尔纳普去了芝加哥,韦斯曼去了牛津。与科学语言的统一化趋势相一致的是,该运动在战争爆发前夕出版了《统一化科学的国际百科全书》的首批专著。这套书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奥·纽拉特于1945年在英国去世。因而逻辑实证主义就从其故土移植到了英语国家,并再次与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古老传统发生了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它是这一传统的受惠者。在英国,逻辑实证主义学说通过A.J.艾耶尔的《语言、真理与逻辑》(1936)一书首次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1701853112
1701853113
1701853114
1701853115
1701853116
◎奥·纽拉特利
1701853117
1701853118
1701853119
1701853120
1701853121
◎对于时间里的一切,我们都可以问在它之前发生过什么。
1701853122
1701853123
实证主义运动的内部盛行着某种共同的立场,即轻视形而上学,重视科学。但别的领域却在逻辑、科学方法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尤其是“可验证性原则”遭到了各式各样的解释。事实上,实证主义运动的历史就是围绕如下探讨来发展的:可验证性原则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和意义?
1701853124
1701853125
和真理的实用主义理论一样,内涵的可验证性理论也面临着难以自圆其说的困境。因为,如果我们已经找到了某种验证命题的方法,并对这种方法进行一番描述性的解释,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问:这种解释的内涵是什么?这就立即导致了内涵需要验证的无限循环,除非我们在某个阶段认为命题的内涵就在眼前,不必验证。但这样一来,最初的原则就被打破了,而且我们还可以说:内涵能够被立即直接辨识出来。
1701853126
1701853127
实证主义者进一步的困难,就是要把一切哲学思辨当做毫无意义的东西予以抛弃,因为,可验证性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理论。为了尽可能避开这一难题,施里克论证说:可验证性原则实际上深藏在我们的行为之中,之所以要费这么多笔墨来陈述它,只是为了提醒我们事实上自己是如何去做的。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一原则就最终是正确的,从而表达了某个哲学立场,因为,大家都承认它并不是经验科学的一个陈述。
[
上一页 ]
[ :1.7018530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