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60465
1701860466
村庄里,阴暗的钟声久久地鸣响,
1701860467
1701860468
护卫着村庄的平和。
1701860469
1701860470
在死者的白色眼睑上,桃金娘花静静地开放。
1701860471
1701860472
渐渐西沉的太阳下,水声潺潺,
1701860473
1701860474
岸边绿茵的荒野变得更阴暗,
1701860475
1701860476
玫瑰般的风是多么欢乐;
1701860477
1701860478
傍晚的山丘旁,传来兄弟温柔的歌唱。
1701860479
1701860480
1701860481
〔1〕海德格尔在此强调了动词“探讨”与名词“位置”(Ort)之间的字面及意义联系。——译注
1701860482
1701860483
〔2〕用(Brauch)。——作者边注
1701860484
1701860485
〔3〕页码据奥托—米勒出版社(萨尔茨堡)出版的特拉克尔著作第一卷《诗歌》。这里用的是1948年第6版。由其友人卡尔·娄克编辑的诗全集首版于1917年,在库特—沃尔夫出版社(莱比锡)出版。新版(附生平和回忆材料)由K. 奥维茨编辑,1946年在埃黑出版社(苏黎士)出版。——原注
1701860486
1701860487
〔4〕此处“山脉”原文为das Ge-birge。海德格尔在此似要强调它与下文的“庇藏、庇护”(bergen)的字面和意义联系。——译注
1701860488
1701860489
〔5〕参看本书第一篇文章对特拉克尔《冬夜》一诗的探讨。——译注
1701860490
1701860491
1701860492
〔6〕动词的不定式。——译注
1701860493
1701860494
〔7〕雅桑特(Hyazinthe):希腊神话中阿波罗神的爱人。——译注
1701860495
1701860496
1701860497
〔8〕此处“经验”被书作意在强调与句中“行驶”(Fahrt)的联系。——译注
1701860498
1701860499
〔9〕德语中的Schlag既有“打击”之意,又有“类型”之意。大概依海德格尔之见,诗人特拉克尔一方面揭示了“腐朽的种类”,另一方面又期待着“真正的类型”。——译注
1701860500
1701860501
〔10〕此处“孤寂者”被写作der Ab-geschiedene,按字面直译就是“离去者”,故可承接上文的解说。——译注
1701860502
1701860503
〔11〕此处“曾在者”(das Gewesene)是发生性的,与“本质现身”(wesen)、“本质现身者”(das Wesende)相关,而“过去之物”(das Vergangene)则是流俗时间观所见的流逝之物。——译注
1701860504
1701860505
〔12〕这里出现的“geistlich”和“geistig”两词,都是从名词“精神”(Geist)衍生出来的形容词,在日常德语中难以把这两个词区分开来。根据海德格尔这里的解说,geistlich是与非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精神”(如特拉克尔所思的“精神”)相合的,我们译为“精灵的”;而geistig则仍译为“精神的”,与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精神”(与“物质”对立的“精神”)相合。——译注
1701860506
1701860507
〔13〕“神圣者”(das Heilige)一词在海德格尔那里有独特的意义,它高于一般意义上的“神性”(Gottlichkeit)和“神”(Gott)。海德格尔尤其对荷尔德林的“神圣者”作过深入的思索,思之为“存在本身”或“大道”本身。可参看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全集》第四卷,美茵法兰克福1996年。——译注
1701860508
1701860509
1701860510
〔14〕此处海德格尔把“作诗”(Dichten)规定为“跟随着道说”(nach-sagen),强调“作诗”与“思想”一样皆为对“存在—大道”的“应合”(Entsprechen)、“倾听”或者说是从“存在—大道”而来的“道说”(Sagen)。——译注
1701860511
1701860512
〔15〕此处“孤寂”(Abgeschiedenheit)、“分离”(Scheiden)和“告别”(Abschied)等词语之间的意义关系,我们难以在中译文中很好地传达出来。——译注
1701860513
1701860514
〔16〕此处“写诗的人”(der Dichtende)也可译为“作诗者”,显然比“诗人”(Dichter)更广义。——译注
[
上一页 ]
[ :1.7018604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