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862434e+09
1701862434 一种可能性出现了,我们得以洞明作为语言之本质的道说(Sage)如何回转到切近之本质中。凭着从容的审慎,我们才可能洞识切近与道说作为语言的本质现身如何是同一者。于是,语言就决不单纯是人的一种能力。语言之本质属于那种使四个世界地带“相互面对”的开辟道路的运动的最本己的东西。
1701862435
1701862436 一种可能性出现了,我们得以在语言上取得一种经验,才进入那个冲翻我们的东西之中,也即进入那个改变我们与语言的关系的东西之中。何以如此呢?
1701862437
1701862438 作为世界四重整体之道说,语言不再仅仅是我们说话的人与之有某种关系的东西了——这种关系是在人与语言之间存在的联系意义上讲的。作为为世界开辟道路的道说,〔62〕语言乃是一切关系的关系。〔63〕语言表现、维护、端呈和充实世界诸地带的“相互面对”,保持和庇护世界诸地带,因为语言本身,即道说,是自行抑制的。
1701862439
1701862440 如此这般自行抑制之际,作为世界四重整体的道说,语言关涉我们;而我们作为终有一死者就是这个四重整体之一部分,我们之所以能说话,无非是因为我们应合语言。
1701862441
1701862442 终有一死者乃是那些能够经验死亡本身的人们。动物做不到这一点。而动物也不能说话。死亡与语言之间的本质关系闪现出来,但还是未经思索的。然而,它却能向我们暗示出,语言之本质如何去向自身而关涉我们,并且因此寓于自身而与我们发生关系,如果死亡与那个关涉我们的东西共属一体的话。假定那个把四个世界地带保持在它们的“相互面对”状态的统一切近中的开辟道路者植根于道说,那么,也只有道说才赋予我们用“存在”(ist)这个细微的词语所命名的东西以及如此这般跟随道说而说的东西。道说把“存在”发放到被澄明的自由之境以及它的可思性的庇护之所之中。
1701862443
1701862444 作为世界四重整体的开辟道路者,道说把一切聚集入相互面对之切近中,而且是无声无阒地,就像时间时间化、空间空间化那样寂静,就像时间—游戏—空间开展游戏那样寂静。
1701862445
1701862446
1701862447
1701862448 道说作为这种无声地召唤着的聚集而为世界关系开辟道路。这种无声地召唤着的聚集,我们把它命名为寂静之音它就是:本质的语言。
1701862449
1701862450 在与斯蒂芬·格奥尔格诗歌的近邻关系中,我们曾听到如下道说:
1701862451
1701862452 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
1701862453
1701862454 我们已经看到,这首诗作中留下某种值得思的东西,那就是:什么叫“一物存在”。同样值得我们思的是那种因为并不缺失而宣露出来的词语与“存在”(ist)的关系。
1701862455
1701862456 于是,在与诗意词语的近邻关系中有所运思之际,我们就可以猜度说:
1701862457
1701862458 词语崩解处,一个“存在”出现。〔64〕
1701862459
1701862460 在这里,“崩解”意味着:宣露出来的词语返回到无声之中,返回到它由之获得允诺的地方中去,也就是返回到寂静之音中去——作为道说,寂静之音为世界四重整体诸地带开辟道路,而让诸地带进入它们的切近之中。
1701862461
1701862462 这种词语之崩解乃是返回到思想之道路的真正步伐。
1701862463
1701862464 〔1〕不是反思。——作者边注
1701862465
1701862466 〔2〕“元语言”(Metasprache)和“元语言学”(Metalinguistik)中的“元”(meta-)本来就有“超语言”(Übersprache)中的“超”(über-)的意思。——译注
1701862467
1701862468 〔3〕“时间与存在”——这种行不通在1923-1926年间迫使作者进行对语言的沉思,而且——迫使作者未把筹划好的部分公诸于世。——作者边注
1701862469
1701862470 〔4〕原文为:Kein ding sei wo das wort gebricht。其中“可存在/可是”(sei)为系动词sein的虚拟式或命令式形式。汉语中没有类似的语法现象,故我们只能勉强地把这个sei译为“可存在”。——译注
1701862471
1701862472 〔5〕原文为:Kein Ding ist, wo das Wort gebricht。在这里,海德格尔用直陈式现在时的“存在/是”(ist)取代了原诗句中的虚拟式或命令式的“可存在/可是”(sei)。英译本将“ist”译为“is”,将“sei”译为“may be”(见英译本,第63页)。中译文姑且以“可存在—存在”来区分sei—ist。——译注
1701862473
1701862474 〔6〕原文为:Kein Ding ist, wo das Wort fehlt。海德格尔在此用直陈式现在时的“存在/是”(ist)代替了原诗的虚拟式或命令式的“可存在/可是”(sei),用“缺失”(fehlt)代替了原诗的“破碎”(gebricht)。——译注
1701862475
1701862476 〔7〕早在前期的《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就把他所思的世界与近代以来的哲学和科学所见的“世界”区分开来了。海德格尔所思的是存在性的世界,是可能世界;而传统哲学和科学所见的世界是知识性的、对象性的“世界”,它是无世界的,故以引号标示。在此语境中所谓的“世界”空间(“Welt”-Raum)即指后者。——译注
1701862477
1701862478 〔8〕集—置(die Ge-Stellnis)。——作者边注
1701862479
1701862480 〔9〕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一文(1946年)中提出的思想,参看海德格尔:《路标》,美茵法兰克福1996年,第313页以下。——译注
1701862481
1701862482 〔10〕此处“存在”(ist)是现在时直陈式,“可存在”(sei)是第一虚拟式。德语中直接引语一般用直陈式,而间接引语用虚拟式。——译注
1701862483
[ 上一页 ]  [ :1.7018624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