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74054
“探源”探出了存在之思的路向。我们看到,此后的海德格尔的运思努力,基本上就是在Aletheia和Logos这两个课题下展开的——在前一个课题中,海德格尔主要思真理、艺术、诗和技术等;在后一课题中,海德格尔主要思世界、物和词语(语言)等。而不待说,这两个题目是一体两面的。
1701874055
1701874056
(1) 此处资料据海德格尔全集编委会印制的目录说明。
1701874057
1701874058
(2)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德文版,图宾根,1987年,第15页。
1701874059
1701874060
(3) 这是海德格尔的解释性翻译,一般把此箴言译作“因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后期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对巴门尼德这个箴言作了另一种翻译和解释(参见本章第三节中的讨论),也可见前后之差别了。
1701874061
1701874062
(4)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德文版,图宾根,1986年,第220页。
1701874063
1701874064
(5)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弗林根,1986年,第134–135页。
1701874065
1701874066
(6) 后期海德格尔一直在寻求用“非形而上学的”词语来表达他所思的“存在本身”。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德格尔才在他公开出版的著作中使用了Ereignis一词。我们在此把Ereignis中译为“大道”。详见本书第五章的讨论。
1701874067
1701874068
(7) 阿勒尔斯:“海德格尔的意义”,载《哲学译丛》,1964年第2期,第60页。
1701874069
1701874070
(8)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德文版,图宾根,1987年,第30页。
1701874071
1701874072
(9) 海德格尔;《从思的经验而来》,《全集》第13卷,德文版,美茵法兰克福,1983年,第19页。
1701874073
1701874074
(10) 海德格尔:“什么叫思想?”,载《演讲与论文集》,德文版,弗林根,1978年,第129页。
1701874075
1701874076
(11)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德文版,图宾根,1987年,第146页。
1701874077
1701874078
(12) 海德格尔:《什么是哲学?》,德–英对照本,纽黑汶,1958年,第52页。
1701874079
1701874080
(13)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历史”上有两个“转向”,即从早期希腊思想(所谓“第一开端”)到希腊哲学(形而上学)的“转向”和现代的“另一个开端”上的“转向”(哲学的终结和思想的兴起)。我们当在“存在历史”的意义上来理解海德格尔本人的思想道路的“转向”。就此而言,我们在第一章第六节中所做的关于“转向”的讨论根本上还是浅薄的。
1701874081
1701874082
(14) 海德格尔:《什么是哲学?》,德–英对照本,纽黑汶,1958年,第48页。
1701874083
1701874084
(15)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德文版,图宾根,1987年,第137页。
1701874085
1701874086
(16)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德文版,图宾根,1987年,第144页。
1701874087
1701874088
(17) 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载《演讲与论文集》,德文版,弗林根,1978年,第79页。
1701874089
1701874090
(18) 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0页。
1701874091
1701874092
(19) 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和思想的任务”,载《面向思的事情》,德文版,图宾根,1976年,第63页。
1701874093
1701874094
(20) 海德格尔:《路标》,德文版,美茵法兰克福,1978年,第336页。在海德格尔所谓“存在历史”的意义上重新恢复和摆正马克思在西方思想史中的位置,应该成为当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如若没有海德格尔在此启示出来的高度,则人们对于马克思哲学的观解恐怕终难免粗俗甚或冷漠。
1701874095
1701874096
(21) 尼采:《权力意志》,第437条。
1701874097
1701874098
(22) 尼采:《悲剧的诞生》,第17节;尼采:《著作全集》(KSA),柏林/纽约,1988年,第1卷,第111页。
1701874099
1701874100
(23) 尼采:《权力意志》,第427条。
1701874101
1701874102
(24) 尼采:《权力意志》,第586条;尼采:《著作全集》(KSA),柏林/纽约,1988年,第13卷,14[168]。尼采所谓“上帝死了”实际上就是这“另一个世界”、“真实的世界”崩溃了,柏拉图的“理念王国”倒塌了。只有一个世界,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活生生的充满意志的世界,这个不断生成变化的现实世界。所谓“真实的世界”是对生命的败坏。“世界分为‘真实的世界’和‘虚假的世界’,不论是按基督教的方式,还是按康德的方式(毕竟是一个狡猾的基督徒的方式),都只是颓废的苗头,——是衰败生命的征兆……”。尼采:《偶像的黄昏》,“哲学中的理性”第6节。
1701874103
[
上一页 ]
[ :1.7018740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