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75693
诗人格奥尔格却诗意地思了这种“相互归属”“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物之为物,是由于它聚集天、地、神、人“四方”于自身。物让“四重整体”的世界栖留在自身那里。这就是物之物化。由于物化,物才是物。而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物在词语中才成其为物。词语是物的“造化”(Bedingnis)。所以词语乃是把在场者带入其在场的“聚集”。于是,不可思议之处在于:物之物化是一种“聚集”,词语之运作也是一种“聚集”。物之物化就是词语之运作。
1701875694
1701875695
这里我们需得小心领会。物当然不是词语。词语也不是物。物是通过置回到隐而不显的大地之中才把世界聚集于自身,这就是作为“聚集”的物之物化。而词语如何“聚集”呢?海德格尔说,词语“崩解”处,一个“存在”出现。这也就是说,词语之聚集运作是返回到“寂静之音”中才让存在者存在。而此处所谓“寂静之音”,就是隐而不显的大地的“涌动”和“生长”,就是希腊的Physis意义上的存在本身。大地之中有无声之“大音”。因此,作为“聚集”方式的物之物化和词语之运作,乃是作为发生之源的大地的涌现,也即作为大地的无声之歌的“寂静之音”的“道说”。
1701875696
1701875697
需要指出的是,在“天、地、神、人”“四方”中的“大地”指的是“显”出的大地,而作为“显”的世界的立足之处的大地本身则是“隐”而不显的。这个“隐”的大地启示着希腊意义上的Physis,即存在本身。这一点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已多有讨论。在世界与大地的“显–隐”关系中,海德格尔无疑更强调“隐”的大地的源始性。
1701875698
1701875699
我们认为,海德格尔在“逻各斯”意义上对词与物的探讨,实际上着意于语言的“大地性”。长期以来,语言被看做人说话的活动,是语言器官(嘴、唇、舌等)的活动。人们进而把在发声过程中被说出的东西,即符号关系的系统,当作语言的本质要素来研究。生理学和物理学对发声现象作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但在海德格尔看来,在这种研究中,语言的“肉身因素”是否被揭示出来了,还是大可置疑的。因为语言的“肉身因素”根本上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所能触着的。
1701875700
1701875701
海德格尔为此举例说,就连“方言”这样简单的事情,几乎也没有被思考过。语言科学家对“方言”固然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都还不是对“方言”的本质的思考和揭示。海德格尔说:“方言的差异并不单单而且并不首先在于语言器官的运动方式的不同。在方言中各各不同地说话的是地方(Landschaft),也就是大地(Erde)。而口不光是在某个被表象为有机体的身体上的一个器官,倒是身体和口都归属于大地的涌动和生长——我们终有一死的人就成长于这大地的涌动和生长中,我们从大地那里获得我们的根基的稳靠性。”(52)显然,在海德格尔看来,“方言”这一现象是很能表明语言的“大地性”的。而这种语言与大地的源始关系,早已超出了“形而上学–技术的解释”的范围。
1701875702
1701875703
看来,还是诗人荷尔德林对这一源始的一度有所揭示和洞察。在《日耳曼人》一诗中,荷尔德林把语言说成“口之花朵”(die Blume des Mundes)。在《面包和美酒》中,荷尔德林又说:“词语,犹如花朵。”这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是对语言的“大地性”和源始意义上的语言(“寂静之音”)的暗示了。“如果把词语称为口之花朵或口之花,那么,我们就倾听到语言之音的大地一般的涌现。从何处涌现出来?从道说中,从那种在其中发生着让世界显现这样一回事情的道说中。音(das Lauten)从鸣响(das Läuten)中发出,从那种召唤着的聚集中发出,这种对敞开者(das Offene)敞开的聚集让世界在物那里显现出来。”(53)“口之花朵”来自何处?来自涌动着、生长着的“大地”,来自那有所敞开地聚集着的“寂静之音”。
1701875704
1701875705
在今天这个物湮灭、词语荒疏的科学时代里,人类已经被“连根拔起”了。被“连根拔起”的人类扩张着对物的掠夺和对语言的滥用,离弃了源始的“根基”,本真的“家”。而这个“根基”就是大地。这个“家”就是语言——大地的无声的无边无际的寂静之歌。
1701875706
1701875707
(1) 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德文版,弗林根,1978年,第213页。
1701875708
1701875709
(2) 参看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德文版,图宾根,1986年,第15页。
1701875710
1701875711
(3) 参看海德格尔:《物的追问:康德先验规律的学说》,德文版,图宾根,1962年。
1701875712
1701875713
(4) 海德格尔:《林中路》,德文版,美茵法兰克福,1980年,第15页。
1701875714
1701875715
(5) 海德格尔:“物”,载《演讲与论文集》,德文版,弗林根,1978年,第168页。
1701875716
1701875717
(6) 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德文版,弗林根,1978年,第161页。
1701875718
1701875719
(7) 在这里,海德格尔还是在做他拿手的“词语游戏”:“群山”(Berge)聚集而为“山脉”(Gebirge),同理,“馈赠”(schenken)出来的“赠品”(Geschenk)也是一种“聚集”。显然,海德格尔在此意在强调壶这个“物”的聚集作用。
1701875720
1701875721
(8) 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德文版,弗林根,1978年,第165页。
1701875722
1701875723
(9) 此处“四重整体”(Geviert)也可译为“四方体”,指天、地、神、人“四方”(Vier)的聚集。
1701875724
1701875725
(10) 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德文版,弗林根,1978年,第166页。
1701875726
1701875727
(11) 海德格尔:《传承之语言与技术之语言》,德文版,艾克,1989年,第7–8页。
1701875728
1701875729
(12) 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德文版,弗林根,1978年,第175页;参看魏尔纳·马克斯:《海德格尔与传统》,德文版,斯图加特,1961年,第201页。
1701875730
1701875731
(13) 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德文版,弗林根,1978年,第170页。
1701875732
1701875733
(14) 海德格尔这里的说法对其前期的“无”论仍有明显的继承,但前期关于此在凭借“畏”的情态而入于“无”的境界的看法,在此已经被转换了。
1701875734
1701875735
(15) 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德文版,弗林根,1978年,第172页。
1701875736
1701875737
(16) 伽达默尔:《全集》第二卷,德文版,图宾根,1986年,第362页。伽达默尔的回忆有所偏失,他所指讲座应为海德格尔1919年战时学期讲座《哲学观念与世界观问题》,现被收入《论哲学的规定》,《全集》第56/57卷,美茵法兰克福,1987年。该书第73页上有“es weltet”之说。
1701875738
1701875739
(17) 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德文版,弗林根,1978年,第171页。
1701875740
1701875741
(18) M. 默里:“美国现代艺术哲学的新潮流”,载《现代外国哲学》,第9辑,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6页。
1701875742
[
上一页 ]
[ :1.70187569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