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3641e+09
1701936410 光武帝刘秀在获得天下不久,就受到了一位郎中的嘲弄,这次嘲弄是东汉时期学术争论的缩影。
1701936411
1701936412 公元26年(建武二年),光武帝刘秀任命了一位儒生为郎中,这位儒生叫尹敏。这次任命反映了光武帝的政治抱负。他深知马上打天下、书本治天下的道理,在开国后,迅速向儒术治国转变。他首先从西汉王朝在长安的秘府中寻找到了大量的图书,装载起来竟然有两千多辆马车,由于他把首都设在了洛阳,这些图书都被装上车从长安送到洛阳,成了皇家馆藏。
1701936413
1701936414 在东汉历代皇帝的经营下,皇家馆藏又扩大了三倍。但是,光武帝也许永远想不到这些图书最终的命运。到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时,由于士兵们不知道图书的价值,将竹简木简劈了当柴烧,布帛的图册则被用来制作帘子和伞盖,几乎所有的图书都失散了。当董卓舍弃洛阳,迁往长安时,司徒王允搜集了一下图书,只找到了原藏书的百分之一,装了七十多车,在路上又损失了一半。王允和吕布联合杀死董卓后,董卓的部将郭汜和李傕进攻长安,将关中地区变成了荒地,最后的图书也在此次事件中失散。东汉末年的图书之灾并不亚于秦朝的焚书坑儒。[1]汉代之后,历史不断地重复这一幕,大量的古代典籍被藏于秘府,无法被民间利用,却被付之一炬。
1701936415
1701936416 光武帝除了搜集图书外,更想像当年汉武帝一样,将帝国的整个学术界掌握在手中。随着王莽的灭亡,大量的读书人都逃进了山中,光武帝将他们延揽到首都洛阳,授予一定的职位。一位叫尹敏的儒生也是这个时候投靠了光武帝。
1701936417
1701936418 尹敏最初学习的是今文经中的《欧阳尚书》,后来又学习了几部古文经,包括《毛诗》《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是一位兼修今古文经学的大家。他来投靠光武帝,是希望发挥自己的特长,谁知,光武帝授予他职位后,却派给他一个荒诞的工作:整理谶纬书籍。
1701936419
1701936420 在当时,不管是王莽还是光武帝都深信所谓的谶纬、祥瑞和灾异。王莽将原来的谶纬图书攒入了许多有利于自己的内容,于是,对纬书的考据学正式成了一门学问。光武帝希望将王莽添加的内容去掉,恢复谶纬书籍的本来面貌。尹敏的工作就是校订这些书籍,去掉王莽的痕迹。
1701936421
1701936422 尹敏对于谶纬书籍毫不在意,他上奏说:谶纬书籍本来就不是圣人的作品,而是后人杜撰的,就算恢复了王莽之前的模样,它照样是伪书,整理这样的书籍会误人子弟的。
1701936423
1701936424 光武帝并不这么看,他相信谶纬书籍与经书一样,同样是圣人留下的教导。尹敏闷闷不乐地开始了他的工作。
1701936425
1701936426 有一天,光武帝找来一本尹敏校订过的纬书翻阅,突然发现其中有一句:君无口,为汉辅。
1701936427
1701936428 所谓君无口,恰好是一个“尹”字,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就意味着应该请尹敏入阁辅政。光武帝连忙将尹敏叫来询问这是怎么回事。尹敏不慌不忙回答:我见前人伪造图书,也不自量力,伪造一把,万一成了呢?[2]
1701936429
1701936430 光武帝知道尹敏这是在讽刺自己过于相信谶纬,不再重用他,但也没有惩罚他。
1701936431
1701936432 尹敏的命大在于他碰到了性格宽厚的光武帝,如果碰到汉武帝,他肯定会因为欺君之罪而掉脑袋。不过,光武帝之所以宽厚,也反映了另一个现实:东汉时期的学术界已经不再像西汉时那样铁板一块。西汉时,皇帝的权力更加集中,学者的官运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没有人敢于反抗,也没有人敢在皇帝面前卖弄学问。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深深地根植在每一个人的脑子里,而各个博士点的家法传承又养成了不容怀疑的精神。西汉的学者大都只从师傅手中接受知识,不准许灵活变通,也不准许融入其他家的说法。
1701936433
1701936434 但到了东汉,随着中央集权程度的减弱以及学问的庸俗化,学者为了获得真知灼见,势必要打破家法的束缚,抛弃掉那些成见,开始自我探索。另外,在东汉时期,古文、今文、谶纬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即便皇帝也很难摆平各派的偏见。
1701936435
1701936436 以光武帝时期为例,由于王莽大量使用古文经人才,光武帝召回的学者中既有古文经人才,也有今文经人才。光武帝最初的意图是调和今古文经学之争,但由于今文经学者的态度更加强硬,偏见更深,在他们的逼迫下,光武帝不得不取消了古文经学官,只保留了今文经学官,又开始了另一个今文经为主的时期。由于古文经受到排斥,在民间反而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学术群体,结果,皇帝已经不能独占知识的阐释权了。
1701936437
1701936438 除了今古文经学之外,谶纬也始终如影随形,成了皇家信仰的一部分。谶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就在皇帝的面前斗来斗去,让皇帝无所适从。
1701936439
1701936440 东汉皇帝的式微导致学术界进入了一个失控的时期。学者们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皇帝试图在其中寻找平衡,采取了和稀泥的态度。但最终,学者的争斗还是超出了政权的容忍程度,发展出了影响政局的大变动。
1701936441
1701936442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1701934663]
1701936443 光武帝时期大辩论
1701936444
1701936445 公元28年(光武帝建武四年),尚书令韩歆的一份奏章引起了轩然大波,并掀起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最激烈的争斗。[3]
1701936446
1701936447 这场争斗可以追溯到两年前光武帝对儒家学者的大征召。这场征召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尹敏之外,还有几个大学问家,他们是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等人。在这七位中,有三位是今文经学家,另外四位是古文经学家。[4]
1701936448
1701936449 在光武帝的政治图谱中,最初,他希望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谶纬。西汉时期设立了五经博士点的都是今文经学家,将古文经学家排除在外。光武帝想对这种局面做出平衡,在征召了诸位大家之后,接下来,就是重新设立五经博士的问题。
1701936450
1701936451 这时,尚书令韩歆领会了皇帝的意图,乘机上奏,请求皇帝设立五经博士的同时,注意在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间平衡,为属于古文经学的《费氏易》和《左氏春秋》设立博士点。
1701936452
1701936453 在东汉初期,今文经学继续分裂,较为主流的已经有了十四个分支,分别是:《易》四家,施、孟、梁丘、京氏;《尚书》三家,欧阳、大小夏侯;《诗》三家,齐、鲁、韩;《礼》二家,大小戴;《春秋》二家,严、颜。
1701936454
1701936455 在十四家今文经学之外,再设立《费氏易》和《左氏春秋》两家古文经学,既符合皇帝的和平意图,也是在政治上做出一定的平衡,避免今文经学一家坐大,也防止古文经学由于没有正规途径进入官场而变得极端。
1701936456
1701936457 韩歆的提议让光武帝大喜,但为了向臣下表明他的慎重态度,他下诏请群臣到云台议事,讨论一下可行性。在很多事情上,所谓讨论只不过是橡皮图章,但光武帝没有想到,由于设立新博士点动到了某些人的奶酪,这次议事变成了一次大规模的争吵。而争吵的主角们,就是当初他请过来的诸位大学问家。
1701936458
1701936459 由于王莽时期刘歆强行推广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家们结下了梁子,今文经学家们拿出了视死如归的气魄,坚决抵制古文经学。
[ 上一页 ]  [ :1.701936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