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58442
1701958443
这就向他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必须从藩王中选。
1701958444
1701958445
杨廷和早就料到了这一天,他将面对一个极其复杂的局面。
1701958446
1701958447
站在杨廷和的立场上分析朝局不难发现,有四伙势力如同四朵阴云笼罩着紫禁城。第一,以江彬为首的边将集团;第二,朱厚照的生母张太后。这个女人不哼不哈,闷声不响地经营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将张氏族人安插于朝廷各处;第三,宦官集团;第四,文官集团。
1701958448
1701958449
文官当中山头林立自不待言,宦官基本上和太后穿一条裤子了。但这些都不重要,当务之急是除掉江彬。江彬手握兵权,弄不好就会天下大乱生灵涂炭。
1701958450
1701958451
朱厚照驾崩当天杨廷和就找到张太后,首先达成的共识是秘不发丧,商量好由谁继统先。
1701958452
1701958453
按照惯例,没有子嗣便兄终弟及。问题是明孝宗是单传,朱厚照没有亲兄弟,最妥善的方案是从孝宗的侄子亦即朱厚照的堂弟里面找一个即位。
1701958454
1701958455
但张太后不这么想。本来如果朱厚照争点气搞出个娃,人现在就不叫皇太后而叫太皇太后了。可要是从藩王里选个程咬金出来当皇帝,日后连皇太后的地位都将不保。
1701958456
1701958457
但很显然张太后还没有胆大到狸猫换太子的地步,不然她也不用派魏彬去试探杨廷和,直接单干得了。说到底,没有文官她还是玩不转。想绕开杨廷和?可惜她没有这个实力。因此,她必须让步。
1701958458
1701958459
于是,谈判的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继嗣和选谁。
1701958460
1701958461
符合条件的藩王有三个,杨廷和青睐的是兴献王世子朱厚熜,亦即后来的嘉靖帝。
1701958462
1701958463
表面上看是因为朱厚熜好读书、有贤名,实际原因是他在这三者中年纪最大,已经虚岁15,另外两个都是褦襶无知的小孩,容易被太后控制,导致垂帘听政,外戚专权。
1701958464
1701958465
深谋远虑的杨廷和最后开出的条件是:朱厚熜加继嗣。继嗣说白了就是喊张太后为妈,喊明孝宗朱祐樘为爸。这样一来,内廷干政的隐患消除了,张太后也不用担心被新皇帝一脚踢开,两全其美。
1701958466
1701958467
事实上,张太后并没有多少谈判的砝码,唯一吸引杨廷和的是她可以下懿旨召江彬入见。
1701958468
1701958469
众所周知,朱厚照常年的办公地点在豹房,而豹房在紫禁城外。因此,作为武宗宠臣的江彬很少到紫禁城里转悠。
1701958470
1701958471
但针对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军事统帅,抓捕地点你设在哪都不安全,只有将其孤身一人骗进午门,即使困兽犹斗终究插翅难逃。
1701958472
1701958473
恰逢坤宁宫落成,正拟安置屋上的兽吻,邀请江彬参加祭典是很合适的借口。就这样,江彬被骗了进来,皇城六门齐齐下钥,守城兵一拥而上。江彬被捕下狱,随即凌迟处死,余党一网打尽,张忠、许泰流放边疆。
1701958474
1701958475
1701958476
1701958477
1701958479
明朝一哥王阳明 借花献佛,张璁得志
1701958480
1701958481
兴献王朱祐杬是宪宗朱见深的第四个儿子,孝宗朱祐樘的亲弟弟,封地在湖北。杨廷和总摄朝纲,派阁臣梁储去湖北奉迎朱厚熜。
1701958482
1701958483
与此同时,杨廷和废除了武宗朝的种种弊政,罢免冗官。边兵归卫。限制土地兼并,减免百姓税负,一时中外咸倚为重。
1701958484
1701958485
但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杨廷和此举客观上利国利民,却也借机打压了政敌,将六部尚书都换成了自己人。王琼从此失势,阳明在高层失去了靠山。
1701958486
1701958487
饶是杨廷和算盘打得如此之精,他还是犯了一个错误—低估了朱厚熜。
1701958488
1701958489
朱厚熜一行顺利抵京,尽管事事低调,原则问题上却绝不让步。
1701958490
1701958491
比如礼部员外郎杨应魁按杨廷和的意思安排朱厚熜由东安门入城,朱厚熜当即拒绝,理由很简单:东安门是皇太子出入的门,我是即位的新君,当走正门。
[
上一页 ]
[ :1.7019584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