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61864e+09
1701961864 (1)公元前530—529年冬春,楚灵王因“不能自克”,兵败自缢,孔子征引古志“克己复礼,为仁”,不但完全赞成尽可能恢复西周广义的旧礼制,并且对此主张加以道德化[21]。
1701961865
1701961866 (2)公元前517年记事,数年后继子产为郑国执政的子大叔与晋国重要领袖赵鞅(简子)论礼。子大叔征引“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经过较详的讨论后,赵简子以现实政治家的身份感叹地说:“甚哉,礼之大也!……鞅也,请终身守此言也。”《左传·昭25》
1701961867
1701961868 (3)公元前516年,齐景公自知无德又将不久于人世,与贤臣晏婴谈及齐国大夫陈氏累世“积德”深得民心,迟早必将篡位。晏婴提出唯有恢复全部旧礼制才能防止大夫僭越。景公叹大势已去,但晏婴仍大加引伸:“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儿媳)听,礼也。……”“公曰:‘善哉,寡人今而后闻此礼之上也。’”《左传·昭26》
1701961869
1701961870 这种对礼的最大功能的共识,一方面反映西周所立封建宗法社会如不尽力设法挽救,迟早势必崩溃;另一方面却又反映在晋楚均势末期“尊王攘夷”口号尚未完全丧失现实意义,广泛的“复礼”运动可能还有挽救或延长“旧制度”生命的希望。孔子不但是春秋中晚期的产物,而且由于强烈的使命感,把“礼”之史的发展提升到第三层面——理论化、意识形态化。自孔子至荀子礼之理论化的完成是中国思想史界多年研究主题之一,本文不再加以讨论。
1701961871
1701961872 中国礼字的原始意义是祭仪,人类学家证明所有原始祭仪,尤其是祖先崇拜,都是严格遵守传统、具有顽强的保守性。换言之,祖先崇拜一定是“崇古取向”的。我国至晚在商代已经产生人类史上最高度发展的祖先崇拜。西周除了产生灿烂的典章文物之外,更产生了人类史上最高度发展的宗法亲属制度[22]。史实说明宗法氏族是灌输传统思想、实践保守意识最自然、最有效的有机体。这两种基本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出人类史上最持久的“崇古取向”的文明。
1701961873
1701961874 1992年2月9日
1701961875
1701961876 [1]请参照拙著英文的《东方的摇篮:史前及有史初期中国技术及理念土生起源的探讨》(香港中文大学及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5),页230。
1701961877
1701961878 [2]自新石器龙山文化早期起,陶且(祖)已在黄河中下游若干史前文化遗址中出现,其中偶尔是石制的男性生殖器(石且)。当1970年初读完《摇篮》全部文稿后,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社会科学学院院长Robert M. Adams(现为美国国家博物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院长)对我说,陶且在近东史前文化遗址和近代较原始部族居地经常发现,并不一定即证明祖先崇拜的存在。我告诉他至晚在殷商卜辞中祖宗的祖字,就是且这个男性生殖器象形字,并且卜辞呈现出一个异常高度发展的祖先祭祀制度。他马上就另下结论,认为中国史前的陶且确可视为祖先崇拜业已出现的物证。
1701961879
1701961880 [3]B. Malinowski, Sex, Culture and Myth(New York: Harcourt, 1962),全书,特别是pp.289-316。
1701961881
1701961882 [4]刘雨,《西周金文中的祭祖礼》,《考古学报》(1989年第4期)。
1701961883
1701961884 [5]此文收入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店影印本)卷10,页451—480。
1701961885
1701961886 [6]李则鸣,《古代宗法制度探源——兼评〈殷周制度论〉》,《中国古代史论丛》,第九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1701961887
1701961888 [7]已故陈梦家教授,于讨论成康之际献簋时,指出铭文之中“‘王’与‘天子’前后互举,则天子之称起于成王之时”。(《西周铜器断代(二)》,《考古学报》,1955年第4期,页106。)陈更指出成王期间铜器铭文中也开始有“天君”(王后)之称。见同期页117—118。我曾将陈氏长文与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所选西周前半铜器中“王”与“天子”前后互称诸例比较,虽然二人断代有时不同,但“天子”一词之出现不能早过成王之说,可以成为定论。其实研究“天子”词源最好最详的资料是《尚书》周初诸诰,尤其是《召诰》、《洛诰》、《立政》、《顾命》。
1701961889
1701961890 [8]《洛诰》。
1701961891
1701961892 [9]有暇将较详讨论“天子”与“天下”等词的起源。应顺便一提的是“中国”这一名词的初现在武王克商之后。详见于省吾,《释中国》,《中华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页1—10。
1701961893
1701961894 [10]《观堂集林》卷1,《洛诰解》,页33。
1701961895
1701961896 [11]《尚书·立政》,全篇开始第一句。
1701961897
1701961898 [12]《观堂集林》卷10,《殷周制度》,页474—475。
1701961899
1701961900 [13]Seven Broman, “Studies on the Chou Li”,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No. 33(1961).
1701961901
1701961902 [14]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册2,页633。
1701961903
1701961904 [15]李裕民,《殷周金文中的“孝”和孔丘“孝道”的反动本质》,《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页20。
1701961905
1701961906 [16]《左传》桓公二年(前710)。
1701961907
1701961908 [17]史家对有些历史现象和制度的意义,往往经过比较研究之后,才能加深了解。笔者1948年5月3日博士主修辅修科目口试时,某教授问法国国王Francis I于1525年入侵意大利,为神圣罗马皇帝Charles V军队所擒,何以数年之后又能对后者作战,当时法军人数几何。此类较狭而专门问题一般欧史书中皆不谈及。幸而我有准备,回答当时法军不过25,000人,虽1525年损失惨重,因全军规模有限,短期内不难重整。案当时法国为欧陆一等强国。纪元前11世纪末西周王室直辖军队竟有35,000人之多,至少部分地反映当时的政治、军事、组织、给养等方面的能力水平。
1701961909
1701961910 [18]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页42及54。
1701961911
1701961912 [19]《尚书·酒诰》。
1701961913
[ 上一页 ]  [ :1.7019618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