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62123e+09
1701962123 四、“黄帝”、“四帝”
1701962124
1701962125
1701962126
1701962127 《孙子·行军篇》有“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一语。黄帝和四帝两个专词曾是当代学人用以鉴定《孙子》成书时代的论据之一。古史辨派对黄帝极端的质疑可以不论。郭沫若虽对黄帝未曾作过专考,但指出黄帝一名在两周金文中出现之晚却对疑古学人不无影响。黄帝之名初见于“陈侯因敦”。陈即田齐,齐侯因即位于公元前356年,称王则始于公元前334年,谥曰威。此器铸于公元前356年至前334年之间,已迟到战国中期之末了。
1701962128
1701962129 中西相关诸学科方法严谨、观点平衡的当代学人似已有一共识:传说虽不能等同历史,传说中对远祖英雄式人物世系的叙述虽有时不免混乱,但传说记载每每含有史实的内核。试读《左传》昭公十七年(前525)所记:
1701962130
1701962131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鲁大夫叔孙婼)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官学在四夷。’犹信。”
1701962132
1701962133 郯子所详举的、以各种不同之鸟为各种职官之名,本文无一一列举的必要。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像郯子这类讲出部族祖先大小图腾的传说记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鸟或凤鸟是大图腾,标志各种职官个别的鸟都是小图腾。著名的《西安半坡》的作者石兴邦教授曾将郯子所述的种种鸟官之名列表显示这古老东夷鸟图腾社会的部落、胞族、氏族三层组织,并遍查了延续数千年的山东史前文物中最突出的鸟形器和鸟纹雕饰。他认为“如果说郯子传说是史影,史前山东文化以鸟为主题的丰富文物就是传说中的历史‘实体’”[15]。
1701962134
1701962135 郯子还提到“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按:众所周知,“云从龙”。在另一篇宏观史前文化论里,石兴邦阐发华夏族群是以龙为标志或图腾的。龙的考古物证是以距今六千多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用蚌壳摆组而成的龙形图像为最早。稍后的湖北焦墩遗址也发现了以卵石组成的、张口作飞跃状的巨龙图像[16]。这类重要的考古发现,对研究远古传说记载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1701962136
1701962137 西周文献残阙。《左传》、《国语》所载有关黄帝最早之记载甚有意义。《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前635)记有晋文公重耳回国即位后一年,出师勤王前夕卜得“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这是文献中第一次言及炎、黄二帝的战争。《国语·晋语四》记有重耳返晋前一年自楚流亡到秦,秦穆公以女怀嬴妻之,而重耳“欲辞”。原因是怀嬴本已嫁给为质于秦的晋惠公(重耳异母弟夷吾)之子圉;圉已逃归晋即位为怀公。为了说服重耳此项婚姻并不违犯礼俗,秦国的司空季子不惜指出“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并详列“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其论同姓同德、异姓异德等等意涵复杂牵强,姑可不论,但司空季子首次言及炎黄二帝血缘关系对此后华夏史原论影响深远:
1701962138
1701962139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通“挤”,攻战之意)也,异德之故也。
1701962140
1701962141 二帝“相挤”,当然指阪泉之战。
1701962142
1701962143 《国语·鲁语上》,鲁僖公三十一年(前629),展禽(即柳下惠)为了评讥鲁执政臧文仲令国人祭祀栖集于鲁东门外已经三日的一群海鸟,阐发祭祀之历史庄严性,主张只有对社稷人民确有巨大功绩的古圣王贤人才应列入祀典,并在长篇议论之中提出以下的“谱系”:
1701962144
1701962145 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1701962146
1701962147 《礼记·祭法》中的谱系与《国语》所列完全一致。按理,以黄帝为始祖的传说与谱系最晚完成于春秋最初百年的列国菁英之间这一史实,应该是无可争论的了;疑古派所谓黄帝是战国时人所伪造之说,应该是不能成立了。可是,疑古派仍可辩论:《左传》、《国语》编纂于战国时代,《礼记》编纂之完成可能还要晚些,三书中的史实与文字焉知未曾按照编纂者的时代、知识、信念、特征而偶或窜改?
1701962148
1701962149 西方甄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史料方法最谨严的是以研究古代中国音韵及《左传真伪考》驰名的已故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他把汉代以前的神话及传说资料分成两类:未经和已经儒家编纂过的。据他的评价,前者的叙述一般皆较简单零散,较多地保留下资料的原始状态,所以比较可信;而后者经过儒家大大系统化以后,照例呈现出一个以黄帝为始祖的“全神庙”,所以价值不如前者高。以上三种古籍都属于后一类,但高本汉的考证证明《左传》的真实性极高,确是我国古代史料的宝库。《国语》是《左传》的姐妹作,所载史实大都与《左传》符合,但因重“言”,书中明主、贤卿、哲人、史祝长篇论述是否全系实录,尚有待引用时严加考订。
1701962150
1701962151 几年前,笔者《天与天命探原:古代史料甄别运用方法示例》文中辟有专节沟通未经儒家系统化的、零散的、原始性高的史料,所得到的商人及周人的祖先谱系与本文上引《国语》和《礼记》的谱系——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完全相符[17]。如果这种有关商周始祖不同类型史料互核的结果仍不能冰释疑古派对远古黄帝的存疑,《史记·周本纪》却保留下无懈可击的史实:
1701962152
1701962153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1701962154
1701962155 奉祀黄帝的祝(铸)国,在今山东肥城县南大汶河北岸,当春秋中晚期尚与鲁卿室通婚,有“铸公簠”传世[18]。武王所封的这些小国,都是为保证古先圣王永不绝祀、永享血食的措施,都是“兴灭国”的实例,也就是“继绝世”观念的制度体现。传种接代是人类的基本关怀,“兴灭”、“继绝”是生命延续的愿望从“我”到“彼”的延伸,最足以反映华夏人本主义文化一系列奠基人的宽宏气度和高尚情操。
1701962156
1701962157 《史记·五帝本纪》言及“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史记·夏本纪》更言及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皋陶是东夷之人,可见立嗣封典自始即是超种族的。由于炎黄集团从很早就能将生命延续的愿望自“我”延伸到“他”族,“华夏”这个种族文化圈子就越来越大,自远古至商周就容纳进越来越多本来“非我族类”的人群与文化。这正足说明何以《孟子·离娄下》中所明言本来是“东夷”的舜和本来是“西夷”的周文王,后来都成为对华夏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圣王了。在这不断扩大的华夏文化圈子里,由于客观政治及文化的需要,更由于诸部族自愿归属为传说中大英雄人物的后裔,一个以黄帝为共同始祖的全神庙便逐步出现了。尽管这种自动归属性的谱系与实际生物性传承之间的差距必不可免,但古文献谱系背后的史实内核是不容否认的。这个以黄帝为金字塔顶尖的谱系,并不是如疑古派所说迟迟完成于战国时代,而是完成于春秋最初的百年之内。
1701962158
1701962159 除了《孙子·行军篇》提到“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以外,银雀山发现的兵家古简之中有《孙子》十三篇以外另一篇《黄帝伐赤帝》。此篇古简虽已残阙,经当代诸家考订校补之后,主要内容已可完全知晓:黄帝“南伐赤帝”,“东伐青帝”,“西伐白帝”,“北伐黑帝”,取得全胜。简文考订者之一认为《黄帝伐赤帝》篇之作成应晚至汉高祖二年(前205)以后[19]。他所根据的是《史记·封禅书》:
1701962160
1701962161 (高祖)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1701962162
1701962163 笔者按:古代华夏文化圈内,各区域风俗祀典不能尽同。秦嬴姓,原属鸟图腾少皞集团,殷商时代西迁至黄土高原,后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秦襄公始列于诸侯(前770)。就政治、宗教、文化而言,终春秋之世,秦与中原诸邦仍处于半隔离状态。即使在秦国内部,公室与民间宗教信仰亦颇有异[20]。《史记·秦本纪》和《封禅书》对诸帝立畤年代记载最详,正是从这两卷详确的记载里最能看出秦国作畤祀帝制度的断续、零散和随意性。迟至始皇已灭六国,秦已采取水德说,色尚黑,秦廷仍不设专畤以祀黑帝。事实上,中原及沿海地区“四帝”之说早已存在。
1701962164
1701962165 《墨子·贵义》:
1701962166
1701962167 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
1701962168
1701962169 当代学人大多同意墨子出生稍后于孔子之殁(前479),而孙武与孔子恰恰为同一时代之人物。《墨子·贵义》篇首段记墨子见楚惠王事,据孙诒让考订,其年当为周考王二年(前439),上距孔子之殁仅四十年[21]。墨子不仅言及四龙,并道出四龙的各别颜色、方位、五行属性,代表各该属性的天干,以及各组天干中的阴干与阳干。可见当时五行说的基本要素和符号早已齐备,无殊于近千年来盛行于士庶间的子平基本语汇了。墨子之“龙”显然就是“帝”。所以《孙子·行军篇》和兵家残简中的黄帝与四帝等词的春秋属性应是不争之论了。
1701962170
1701962171 关于四龙或四帝还有版本文句问题需要深究。墨子言及四龙的最后一句是“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而独未言及戊己中央之龙。因此,传统的《墨子》版本和近代治墨子的学人中颇不乏主张增补“以戊己杀黄龙于中央”一句者。孙诒让集注中采取原文本无此句之说,理由有二。钞本《太平御览》及洪迈《容斋续笔》所引皆无此句。再则“古人谓东西南北为四方者,以其在四旁也。若中央,为四方之中,则不得言中方”[22]。笔者按:孙说甚是,但原文无此句更重要的理由可能是中央是黄色,其龙色黄,其帝为黄帝。传说中的黄帝不但是“生而知之”,发明主要事物的圣王,而且一贯又是战无不胜、以战止暴,建立人群政治社会秩序的人中之神或神中之人[23]!《墨子·贵义》篇中之“帝”应系处于中央戊己的黄帝,他只能“伐”、“胜”、“杀”其他的龙或帝,他怎能是被戊己杀于中央的黄龙呢!?
1701962172
[ 上一页 ]  [ :1.7019621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