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62944
1701962945
[21]《周易辞典》,页452,“田何”条。
1701962946
1701962947
[22]《史记·儒林列传》,页3121。
1701962948
1701962949
[23]《周易辞典》,页454,“杨何”条。
1701962950
1701962951
[24]王国维校,《水经注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页785。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页29—30,高苑的地位是审慎的;惜山东部分图小,距离的估计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集》,页37—38的山东地图的。
1701962952
1701962953
[25]《史记·吴王濞列传》,页3833—3834。
1701962954
1701962955
[26]《史记·儒林列传》,页3128;《平津侯列传》,页2961—2962;《酷吏列传》全传。
1701962956
1701962957
[27]主要综结《汉书·武帝纪》及《史记·平准书》,页1430—1435。
1701962958
1701962959
[28]《史记·太史公自序》,页3296,注一与四。
1701962960
1701962961
[29]据郑鹤声《司马迁年谱》(商务印书馆,1956重版),序文及书末附文,王氏长文本为专刊,名为《太史公系年考略》,刊于《广仓学窟丛书》,1921年改名收入《观堂集林》第十一卷。本文所据是《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书店,1983影印本),第三册。卷、页数与原版《集林》同。袁传璋,“从书体演变角度论《索隐》、《正义》的十年之差——兼论司马迁生于武帝建元六年说补证”,《大陆杂志》第九十卷,第四期(1995年4月15日),对版本及书体演变研究功力深至。页7结语:“张守节《正义》唐写本原来当作:‘案迁年卅二岁’。宋人据唐写本汇刻《史记》三家注时,将‘卅’(三十)误认作‘世’字。然而‘迁年世二岁’又于义不通,遂猜度‘世’字成为读音相近的‘四’字之讹,于是径将《正义》誊改为‘案迁年四二岁’,进而按宋时书写程式分解作‘案迁年四十二岁’。这样一来,就铸成了今本《史记》的《正义》案语与《索隐》所引《博物志》之间‘十年之差’的大错。”
1701962962
1701962963
[30]《汉书·司马迁传》,页2733。早在1950年代中,郭沫若已根据“早失二亲”,撰有短文《“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历史研究》,1955年第6期。
1701962964
1701962965
[31]《孔子世家谱》(台北:“中央”图书馆影制)卷3,页8上。
1701962966
1701962967
[32]阎若璩原文征引于卢南桥,《论司马迁及其历史编纂学》,《文史哲》(1955年第11期),页2047,长注3。
1701962968
1701962969
[33]《孔子世家谱》卷3,页7下。
1701962970
1701962971
[34]按《史记·孔子世家》,孔安国卒于临淮太守任上。武帝期间,儒臣出任太守,如内调,照例可位列九卿。孔安国的“早卒”当然令人惋惜。
1701962972
1701962973
[35]《孔子世家谱》卷3,页8上。
1701962974
1701962975
[36]《汉书·董仲舒传》,页2523。
1701962976
1701962977
[37]《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文最后一句“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称董为“上大夫”,或因曾两度为国相,秩高,可泛称为“上大夫”。
1701962978
1701962979
[38]请参考阮芝生,《论史记中的孔子与春秋》,《台大历史学报》,总第23期,1999年6月号。阮文功力深至,资料分析极为详尽。
1701962980
1701962981
[39]《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四章,“说史料”,页59—60。
1701962982
1701962983
[40]《观堂集林》卷十一,全卷皆《太史公行年考》。由于非把司马迁《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上移十年,移到元朔三年(前126),所以此后十五年间(前126—111)完全列不出司马迁逐年的具体事件和活动。内中有十年连年份都不列,完全是空白;有三年讨论的对象不是司马迁各该年份的具体活动,而是司马迁一生足迹所至诸地和朝廷筹备封禅前夕仪节的讨论。
1701962984
1701962985
[41]笔者对司马迁“随军史家”身份的揣想,不是全无根据的。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页159—160特别提出《史记·西南夷列传》能“对于极复杂之西南民族,……以极简洁之笔法,将其脉络提清,表示其位置所在,与夫社会组织之大别,及其形势之强弱”,认为这是“记述之最好模范”。
1701962986
1701962987
[42]《汉书·儒林传》,页3594—3596。
1701962988
1701962989
[43]《观堂集林》卷十一,页6上,元封元年条:“适史公使反,遂遇父于河洛之间也。史公见父后,复从封泰山,故《封禅书》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此中错误最足以反映王氏全文考证之失误。试想:此年春,司马迁从西南夷地区赶回河洛,父亲病愤而死,料理丧事,交代公事还来不及,如何可能“复封泰山”?再则是年夏四月武帝已经封禅泰山,正值司马迁料理父丧,更何况司马迁当时只是郎中,要三年后(前108)才被任命为太史令,一个普通郎中怎能有参加封禅的权利和机会?《封禅书》卷末的“太史公曰:‘余从……而封禅焉’”是综述他一生曾经参加过封禅大典,绝不是指公元前110年首次的封禅。司马迁首度参加的是元封五年(前107)春及夏初的泰山封禅。王静安先生一生学术大醇之中,《太史公行年考》一文是唯一“大疵”,本世纪内积累的负面影响深远。举世中国学界应该对此文作一严肃的再思考。
1701962990
1701962991
[44]引在《古史辨》,第六册,罗根泽《自序》,页6。
1701962992
1701962993
[45]《史记·秦本纪》,页201:“献公……四年正月庚寅孝公生。十一年,周太史儋见献公曰……”。案:古代简牍无标点,记事文事项未完不另起行。史迁匆匆翻检时,本注所引原文,如不标点,很容易误看为孝公十一年,周太史儋访秦。孝公十一年系公元前351年,上距孔子之卒正129年。但《周本纪》、《秦本纪》正文所记与《封禅书》积年所得,都证明周太史儋访秦是在公元前374年。页159、201、1364—1365。
[
上一页 ]
[ :1.7019629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