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62894
1701962895
(一)卒于公元前110年的司马谈大约生于公元前180年左右;留学齐都不外青年时期(前165—155)中的三、四年。
1701962896
1701962897
(二)老子李耳八世孙李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前165—154)。
1701962898
1701962899
(三)人事因缘的地理定位:菑川、胶西。
1701962900
1701962901
(四)周太史儋见秦献公(前374)。
1701962902
1701962903
以上四个独立的拋锚点中,只有司马谈的生年是根据祖谱估计的,但也是暗中参照了他确知的卒年和他充任太史令三十年(前140—110)这项重要事实,所以错估的可能幅度不会很大。他的青年时期即使上下伸缩几年,也不致影响到他与李解结识的机缘。其余三个拋锚点都丝毫不用另估,全是“绝对”的。希望从四个拋锚点聚合而得出的结论,能有助于消融我国哲学、思想、学术史上迄今仍是最大的疑惑[51]。
1701962904
1701962905
[1]《古史辨》,第六册(台北影印本)。引文在《自序》,页10;二十九家意见,在页24—26。
1701962906
1701962907
[2]《老子通》,上部:《老子校诂》,下部:《老子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老子通论》所涉极广,材料异常丰富,对不少个别性的理论、训诂、校雠、考证都表现深湛的功力,不能因作者先入为主的成见——老子早于孔子——而失去其参考价值。正式警告研究《老子》年代的学人们不可再根据“思想线索”、“文字文体”、“时代术语”等片面思维“增加许多无谓的纠纷”的是应罗根泽邀请而撰专序的张西堂先生。张序撰于1937年夏。
1701962908
1701962909
[3]《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卷四十七,页1905。
1701962910
1701962911
[4]同上,卷八,页341。
1701962912
1701962913
[5]同上,卷五十六,页2051—2062。陈平投汉后,屡为高帝出奇计。吕太后力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陈平与太尉周勃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皆出陈平之谋。周勃与陈平为左、右丞相。文帝首问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继问陈平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平又谢曰不知,但答决狱钱谷皆有专司,而“宰相者,上左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高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乡大夫各得其职焉”。这是陈平论帝国行政原则的传世名言。
1701962914
1701962915
[6]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页1709。
1701962916
1701962917
[7]《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陈杞世家》,页1583。
1701962918
1701962919
[8]班固,《汉书·地理志下》(中华书局标点本),页1636;所以所有地名都相符合。
1701962920
1701962921
[9]《史记·封禅书》,页1365,注三,以张守节《正义》论释最为近是。
1701962922
1701962923
[10]《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从重建秦墨史实入手》,北京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黄长风纪念讲座第一讲,见本书第十一章。
1701962924
1701962925
[11]吕绍纲主编,《周易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页455,估计司马谈约生于公元前190年。
1701962926
1701962927
[12]铁在我国文献上第一次出现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前513),晋国以铁铸刑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2),页60:“列国的变法多在春秋末叶到战国早、中期。……而铁农具的普遍使用则在列国变法以后。”战国晚期战争规模日大与铁的生产激增是互为因果的。
1701962928
1701962929
[13]《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大事纪》栏,高祖六年,页1120。
1701962930
1701962931
[14]《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页736。
1701962932
1701962933
[15]李少雍,《司马迁传记文学论稿》(重庆出版社,1987),页220;朴宰雨,《〈史记〉〈汉书〉比较研究》(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页30。
1701962934
1701962935
[16]《汉书》,页740。
1701962936
1701962937
[17]《史记·秦本纪》,页212—214。
1701962938
1701962939
[18]《史记·平准书》,页1423—1424。
1701962940
1701962941
[19]《史记·秦本纪》,页207。
1701962942
1701962943
[20]《史记·太史公自序》,页3286。
[
上一页 ]
[ :1.7019628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