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62998
1701962999
[48]驳斥孔子适周最切实的讨论是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香港大学出版社增订版,1956)卷一,页4—8,《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老子辨》。
1701963000
1701963001
[49]《礼记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台北影印),页1492。关于东周王室礼乐传统远不及鲁国完备,可参阅杨朝明,《鲁国礼乐传统研究》,《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
1701963002
1701963003
[50]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三册,页1161—1167。
1701963004
1701963005
[51]与本文相关的另一长期迷惑亦须在此注中试求解答。按:哲学思想方面,《老》《庄》为魏晋玄学之所本,无待多言。宗教方面,老子自始即被东汉后期所建立的道教奉为至上之神,《道德经》即被奉为最主要经典。政治方面,老子不但被北魏君主所尊崇,更为李唐皇室奉为远祖,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北宋真宗、徽宗等帝对老子的尊崇不亚李唐。老子既在思想、宗教、政治等方面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何以自司马迁以后从未有任何官方文献及私人著述言及老子后裔?事实上,《史记·老子列传》:“〔李〕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已含有解答。老子李耳八世孙李解将全家既已迁至胶西,公元前154年春吴楚七国叛乱尚未敉平之际,景帝已制诏将军对胶西王卬三百石以上的臣属“深入多杀为功”,太傅李解及其家属焉能幸免?!以上史实的结合不啻明示后世:老子之泽,九世而斩!所以从任何维度去评估,青年司马谈亲获于齐都的老子后裔世谱的史料价值都是可以得到肯定的。
1701963006
1701963007
1701963008
1701963009
1701963011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 第十章 从《庄子·天下》篇首解析先秦思想中的基本关怀
1701963012
1701963013
一、序言及《天下》篇首段原文
1701963014
1701963015
探索先秦思想的基本关怀的最佳史料之一是《庄子·天下》篇。讲述《庄子·天下》篇性质和内容最简明扼要的是已故久主东南哲坛的冯契:
1701963016
1701963017
《天下》可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哲学史论文。它提出了一种哲学史观,认为诸子百家的形成是“道术将为天下裂”的过程。它阐述了先秦各学派的中心思想及其活动情况,并列举了重要代表人物。它认为诸子百家只察见一个片面便自以为是。同时,它又肯定“百家众技”犹如人身的五官,“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它对诸子百家的宽容态度是可取的。这篇是研究先秦思想的重要史料。[1]
1701963018
1701963019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百家争鸣以前,也就是道术尚未为天下裂的时期,思想重心之所在。这就需要先征引《天下》篇第一大段的原文,必须集中考释原文中几个关键词——特别是“道术”——在先秦语境内的意义,才能避免自魏晋玄学之兴迄当代多家诠释忽略和错误之所在,才能探索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最基本的关怀是什么。
1701963020
1701963021
《天下》篇首段的原文:
1701963022
1701963023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1701963024
1701963025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大小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导志,《书》以导事,《礼》以导行,《乐》以导和,《易》以导阴阳,《春秋》以导名分〕。[2]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与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以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1701963026
1701963027
二、关键词考释
1701963028
1701963029
(一)“方术”
1701963030
1701963031
古今诸家解释不一。李零《中国方术考》分全书为“数术”与“方技”上下篇,资料及考释俱见功力,但对“方术”一词并未下总的定义[3]。《汉书·艺文志》[4]“数术”列有天文、历谱、五行、耆龟、杂占、形法(相人)等等一百九十家,共二千五百二十八卷;“方技”列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等三十六家,共八百六十八卷。《庄子·天下》篇所指方术是否涵盖与班固所列举之庞杂甚难详考。但就该篇开首“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语气推测,略有讽意,似即指下文“百家众技,一曲之士”之术,暗示“方术”虽各有其专长,但智慧水平要低于“道术”。唐·成玄英《庄子疏》谓“方,道也”[5],其意方术即是道术,恐有失当;方术不能等同“至高”的道术。
1701963032
1701963033
(二)“道术”
1701963034
1701963035
自西晋·郭象(卒于公元312年)初注《庄子》迄今一千七百年间,所有历代《庄子·天下》篇的注释者皆认为道术必是源自《老》、《庄》的最高学问或治术。当代阐发此义最力的是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对《天下》篇所作的序论:
1701963036
1701963037
本篇(《天下》篇)一开头就标示了最高的学问乃是探讨宇宙、人生本原的学问(“道术”)。“内圣外王”为理想的人格形态。所谓“道术”,就是对于宇宙、人生作全面性、整体性的把握的学问。[6]
1701963038
1701963039
据笔者考证,道术一词不起源于《老》、《庄》道家,而最早出现于《墨子·尚贤上第八》[7]。此篇开头即提出墨子学派最高的三项愿望:“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墨子·节葬下第二十五》也提出“仁者为天下度也,……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于是“富”、“众”、“治”正是最高统治者为国家和人民所力求成功实现的“三务”。只有达成这三项任务,才能解决《墨子·非乐上第三十三》篇中所提出的“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非命下第三十七》稍有补充,指出即使“……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其目标也不外“……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论述从四个不同篇章循环呼应,简明有力。
1701963040
1701963041
但是,墨子了解为解除人民的“三患”,国家如何才能完成“三务”是很不简单的。所以他在《尚贤上》开门见山就承认列国一般情况是“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此中根本原因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成功之道在于最高统治者能用种种积极手段去发现、征用德才卓越之士:
1701963042
1701963043
譬若欲众其国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1701963044
1701963045
按照墨子的意见,王公大人只有厚赏重用“道术之士”才能解决“贫”、“寡”、“乱”这“三患”,实现“富”、“众”、“治”这“三务”。至于“道术”一词本身,很明显是为求解决基本人民生计和维持国家和社会安定的一套方略,也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论道家时所指出的“君人南面之术”。其性质完全是世俗的、功利或实用主义的。道术绝不是“对于宇宙人生作全面性、整体性的把握的学问”。事实上,《墨子》所言的道术就是《庄子·天下》篇里的道术(将于下文第四节中详证),都是丝毫没有玄虚缥缈的形上意味。
1701963046
1701963047
(三)“神明”与“内圣外王”
[
上一页 ]
[ :1.7019629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