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63048
1701963049
清代大富贵亦寿考的朴学大师阮元(1764—1849)在方法论上有句名言:“圣贤之言,不但深远者非训诂不明;即浅近者,亦非训诂不明也。”[8]20世纪在我同辈而略早的史家中,笔者迟迟才发现训诂根基最坚实的莫过于家学渊源的已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舜徽(1911—1992)。本小节中特别借重他的诠释:
1701963050
1701963051
《天下》篇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此问答之辞也。问者以神明分设,答辞中以圣王并举,然则圣王之与神明同义而殊称耳圣与神双声,王与明叠韵。古声韵本同,故通用无嫌。董生有言:“人主法天之行,内深藏所以为神,外博观所以为明。”(《春秋繁露·离合根第十八》)可知神明者,固君人南面之术也。
1701963052
1701963053
盖圣者,通也,道也。王者,大也,明也。君人者,掩其聪明,深藏而不可测,此之谓“内圣”。《管子》曰:“藏于胸中,谓之圣人。”(《内业》篇)《淮南》亦曰:“圣人内藏,不为物先倡。”(《铨言》篇)皆是意耳。显其度数,尊高而不可谕,此之谓“外王”。《吕览》曰:“王也者,势也;王也者,势无敌也;势有敌,则王者废矣。”(《慎势》篇)又曰:“强大未必王也,而王必强大。”(《壹行》篇)皆是意耳。善夫韩非之言曰:“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韩非子·难三》)古者君道之经,不越于斯数语矣。若就其本体言,则曰法曰术;就其布施言,曰显曰藏(《易》曰:“显诸仁,藏诸用。”)或曰神,曰明;就其德象言,曰圣,曰王;就其运用之妙言,则曰危,曰微。实一物而殊名,因所施而立号耳。[9]
1701963054
1701963055
可见“神明”与“内圣外王”同是专指上古三代集智慧、德行、威权于一身的圣王。这种内圣外王之间的不可分性,当《天下》篇写撰前后的两、三百年间起了变化,二者变成截然分立的了。因为孔子被若干世代儒家造成“素王”地位之后,这“至圣”的素王的理想和教导就必须通过凡人或凡人以上品质的皇帝才有实现的希望。南宋朱熹等理学家了解内圣和外王不但是不同的政治个体(entity),而且深深感到二者之间的“紧张”。对南宋权力结构最精辟的观察出自朱熹:
1701963056
1701963057
天下事,须是人主晓得通透了,自要去做,乃得。如一事八分是人主要做,只有一、二分是为宰相了做,亦做不得。
1701963058
1701963059
可见两汉以降,内圣外王的意蕴与《天下》篇原载有天壤之别;可见不从事严肃的训诂,不易正确了解先秦的思想与制度[10]。
1701963060
1701963061
(四)“道德”
1701963062
1701963063
“道”与“德”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伦理思想中一对重要的概念。这两字起源甚古,在古代汉语中本是长期分开使用的。本节的任务在追溯道与德两字逐步用于联句,并成“道德”连词的过程及其在先秦语境内的义涵。
1701963064
1701963065
商代卜辞中还没有道字,仅有途字,是道路之义。周代金文中道字写法尚不一致,但皆“从行”、“从首”、“从止”——这三个偏旁都与人所走的道路有关。自《易经》、《诗经》到《左传》、《国语》,道字的涵意已从原始道里之义逐渐进为方法、言说、规律、原则。《左传》和《国语》中“天道”和“人道”等概念已经孔子以前的名卿哲人屡度阐发[11]。
1701963066
1701963067
德字在《尚书·商书·盘庚》上、中、下三篇已出现十次。内中有物资赐与及德惠之义,与“得”的意义已很接近,似也已有品德的初义[12]。《尚书》周诰不伪诸篇阐发天命之所以自商纣转移至周时,一再涉及周人最高统治者“明德”、“敬德”的优点。德的观念已具有明显的道德属性。《诗经·大雅》对德有更多类似的发挥。《左传》和《国语》里,“德”与“刑”对比的联词已屡度出现。
1701963068
1701963069
道与德应用于联句以及道、德两字并成“道德”专词的例证必须在先秦诸子文本中去寻索。道与德形成联句自孔子始。据已故杨伯峻教授的《论语译注》[13],道字凡六十见,或指道德,或指学术,或指方法,有时用为动词,具有治理和导引的意思。如《学而第一》:“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其中道字便是治理的意思。本乎此,《为政第二》联句的意义就明显易解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701963070
1701963071
《墨子》仅晚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著述《孙子兵法》[14]和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辑的《论语》。《墨子》全书中“仁义”凡数十见,独独尚未见“道德”连词。
1701963072
1701963073
把道的理论提升到中国哲学最高范畴之一的自然是《老子》。据笔者近年的考证,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都是晚于《孙子兵法》、《论语》和三分之二以上的《墨子》[15]。反复诵析郭店楚简《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和通行的今本《老子》之后,笔者深信“道”与“德”合并成为“道德”连词是源自战国中、晚期不同派系的《老子》诠释者,而不是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所说源自《荀子·劝学篇第一》[16]。
1701963074
1701963075
道德连词的起源必须先从现有的最早的楚简《老子》论“道”的篇章入手。最有裨于这种入手工作的是贵州尹振环先生以二十多年功力完成的三部力作,尤其是他的《楚简老子辨析》[17]。兹先引此书中老子首度论“道”的文字:
1701963076
1701963077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夺穆、独立、不垓,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安,王居其一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8]
1701963078
1701963079
尹振环在其《楚简老子辨析》中指出上引楚简《老子》原文确是一个典型的宇宙本体论,但是:
1701963080
1701963081
老子笔锋突然一转,将其转到政治上,把一个虚无缥缈的宇宙问题拉到人间的治道上。即将“王”抬举到与“道”、“天”、“地”相提并论的惊人高度。……单单尊王是绝对不够的,还必须在“尊王”的同时加上尊道、尊天、尊地、法自然。表面上是在抬举王,骨子里却是在限制王,老子想用这种限制来达到国家安宁、人民安生的目的。[19]
1701963082
1701963083
他更进一步用了一整章分析楚简《老子》道论的主题,得到一个与当代大多数专研《老子》的学人相反的结论:《老子》全书的重心不是宇宙本体论,而是“政治道德,政治哲学,南面术”。这个结论大有裨于了解何以本节行将列举的先秦诸家“道德”连词的真义,都是指向班固论道家时所提出的“君人南面之术”。
1701963084
1701963085
据笔者个人的推测,战国中、晚期“道德”连词的出现是由于有必要诠释帛书《老子》对楚简《老子》两点重要的增益。首先是帛本加强“道”是宇宙万物总根源的意义:
1701963086
1701963087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20]
1701963088
1701963089
再就是明白说出“道”与“德”的不可分性:
1701963090
1701963091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21]
1701963092
1701963093
因此,“道”与“德”的相对位次及其不可分性的诠释最早出现于崇奉黄帝为始祖的田齐和黄老说最流行的稷下学术中心。试看《管子·心术上第三十六》的解说[22]:
1701963094
1701963095
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
1701963096
1701963097
冯友兰先师对“德者道之舍”的解释:“舍当是舍寓之意,言德乃道之寓于物者。换言之,德即物之所得于道,而以成物者。此解说道与德之关系,其言甚精。”[23]此后诵修崇奉《老子》者无不明了“道中有德,德中有道”和“道德连体,不可偏举”的道理[24]。
[
上一页 ]
[ :1.70196304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