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63214
1701963215
近年摸索先秦思想中大小课题的过程中,令笔者诧异的发现之一是,两千年来竟无学人明白指出“道术”一词源于注重功利的墨子,而不加深究即以为源自《庄子·天下》。此中原因有二:(一)诚如闻一多先师所论,魏晋之间,《庄子》“竟是清谈家的灵感的泉源。从此以后,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他屡次荣膺帝王的尊封。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49]。(二)清末郭庆藩《庄子集释·后记》未署名的“整理者”对《庄子》版本传承与注释的重点说明,很有参考价值。“《庄子》一书,汉以前很少有人称引,也没有人作注释。魏晋之际,玄学盛行,才有晋人司马彪、崔譔、向秀、郭象诸家的《注》和李颐的《集解》。”隋、唐两代有关《庄子》的著述虽有二十多种,流传至今的仅有陆德明的《庄子音义》和成玄英的《庄子注疏》。成玄英的《庄子注疏》和宋、明注释《庄子》者类皆重哲学思想,且多以佛理释《庄》。迟至清代,《庄子》注释才注重校勘、训诂和考证[50]。
1701963216
1701963217
但长期受玄学影响之下,清代学人的训诂重点仍在音义,而不在《庄》文中关键词的探原工作。即以博洽深思的孙诒让为例,一生研撰之中,从未曾为“道术”一词的起源做过《墨》、《庄》的沟通工作。由于近、现代《老》、《庄》研究风靡海内外,“道术”一词的诠释几乎都是从玄学理论出发,完全忽视“道术”原始的性质与内涵。当代《庄》学名家陈鼓应即强调指出《天下》篇所谓的“道术”就是探讨宇宙、人生本原的最高学问[51]。按此说法,“道术”的重要是由于它的本体论或形上属性。
1701963218
1701963219
但是,本文第二节已考出方术一词,源于重实际、重功利的《墨子》全书最早篇章之一《尚贤上》;本文第三节剖析《天下》篇首章内涵时,指出古圣王整体性的道术主要内涵养民之道,虽与《墨子》所论文字表现方式不同,而内涵却大体相符。为充分证成鄙说,兹以五重意义相符、四重文本叠合的相关语句按时代先后征引如下,以备读者参考评正。
1701963220
1701963221
1.《论语·子路第十三》:
1701963222
1701963223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1701963224
1701963225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1701963226
1701963227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701963228
1701963229
2.《墨子·尚贤上》:
1701963230
1701963231
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1701963232
1701963233
〔欲达成此目的,必须重赏重用“道术”之士〕[52]
1701963234
1701963235
《墨子·节葬下》:
1701963236
1701963237
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
1701963238
1701963239
〔此之谓“三务”〕
1701963240
1701963241
《墨子·非乐上》:
1701963242
1701963243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1701963244
1701963245
〔解决“三患”的办法是执行“三务”;如此始能实践“道术”的主旨,达成全民的“富”、“众”、“治”〕
1701963246
1701963247
3.《庄子·天下》篇:
1701963248
1701963249
以事〔日用〕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1701963250
1701963251
〔意涵大体与《墨子》“三患”、“三务”相符〕
1701963252
1701963253
4.《鹖冠子·天则第四》:
1701963254
1701963255
寒者得衣,饥者得食,冤者得理,劳者得息,圣人之所期也。
1701963256
1701963257
5.《淮南子·兵略训》:
1701963258
1701963259
主之所求于民者二:求民为之劳也,欲民为之死也。民之所望于王者三:饥者能食之,劳者能息之,有功者能德之。[53]
1701963260
1701963261
先秦及汉初诸子文本流传至今者为数相当有限,而在有限的各家著述之中,有关道术一词渊源及其基本关怀的文本居然能有五种之多,实是意想不到的幸事。道术一词虽源于《墨子》,其中心关怀却可上溯到载于《论语》的孔子之言,下延至“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淮南子》[54]。道术的原义——解决基本民生、维持社会安定的一套方略——时空双向渗透哲学及政治思想之深而且广是不难想见的。更不容忽视的是综合先秦思想的荀子,把墨子论道术的词语反转扩大为人类的本能与普世的真理:“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55]荀子理论的扩展于人性与教育姑且不论。本节上引五重文本叠合的证据已足有力说明先秦思想中的基本关怀,绝不是对“宇宙人生本原”的形上探索,而是不出日用人伦范畴的最现实的“君人南面之术”。
1701963262
1701963263
(二)历史渊源:华夏人本主义文化
[
上一页 ]
[ :1.7019632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