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63298e+09
1701963298
1701963299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
1701963300
1701963301 这个历史透视既说明本文根据五种重叠文本的分析与论断之未失鹄的,又将大有裨于笔者先秦两汉政治思想及制度中孙、商轴心之建立一文的写撰。
1701963302
1701963303 (本文于二〇〇六年四月二十日通过刊登)
1701963304
1701963305 附录
1701963306
1701963307 近代中、日、西方学人从种种不同观点研究老子其人其书的著述已达数百万言之多。即使避免专攻先秦思想四十余年之久的本文作者,在他近年《中国思想史上一项基本性的翻案:〈老子〉辩证思维源于〈孙子兵法〉的论证》里,也曾提出从事于文字、专词、词源、语义、称谓、制度、思想内涵以及命题与反命题先后之序等多维考证的必要。当时未能料到的是,对《庄子·天下》篇首段和全篇屡度反思之后,竟发现老聃必晚于孔子和墨子的新视角。所以特辟此附录以供思想史界学人参考。
1701963308
1701963309 案:《天下》篇婉转提出一个学派是否应负导致道术分裂的责任,主要是看它对传统思想、文化、制度和治术所持的态度与立场。例如墨子不仅是道术一词的铸造者,而且他道术中的基本关怀又与历代圣王生民之理大都吻合。但是,由于他对传统文化及制度做了一些具体的批评与抗议,于是他在《天下》篇中被认为是首位导致道术分裂者。列于儒、墨之后的百家全是在“道术将为下天裂”的过程中先后形成的。各家在篇中出现的次序部分地是按照时代的先后,部分地是以学说相近而类聚。各家学说各有所长,但无例外都或多或少地与累世理想化过的圣王权位智慧浑然一体的最高统治术有异。根据《天下》篇是否分裂的标准,自宋钘、尹文以至关尹、老聃无一不是孔、墨以后的道致道术分裂者,尤以老聃的学说对传统的智慧与价值具有高度的“反命题”精神。限于篇幅,只举一、两例。如《天下》篇引老聃:“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等句,见于今本《老子》第二十八章;西汉《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注释最为精当:“雄以喻尊,雌以喻卑。……去〔雄〕之强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之流入深溪也。”[73]这分明是一反传统观念以柔胜刚的“君人南面之术”。再如近年虽有学人认为郭店楚简《老子》对儒家态度与今本有很大的不同,但事实上二者之间的不同不过是语气缓激程度上的差别而已。今本《老子》第十八章有最激烈的非儒语句:
1701963310
1701963311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01963312
1701963313 马王堆汉初帛书《老子》与迄今最早的郭店楚简《老子》,语气虽与今本不同,但反儒、反正统、反权威的精神仍极明显:
1701963314
1701963315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合,安有孝慈;国家昏乱,安有正贞、忠臣。[74]
1701963316
1701963317 诚然,老子其人其书的解答有赖尽量多维的考证,此附录所提出的不过是一个新的视角。但是这个新的视角是出自道家庄派哲学史纲中最基本的内在分类逻辑,不是任何当代崇老学人所能轻易驳斥的[75]。
1701963318
1701963319 引用书目
1701963320
1701963321 一、传统文献
1701963322
1701963323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
1701963324
1701963325 《孟子》,据清内府藏宋刊本影印,收入《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经部。
1701963326
1701963327 《国语》,据清嘉庆五年(1800)读未见书斋重雕北宋明道二年(1033)本影印(台北:世界书局,1962)。
1701963328
1701963329 《管子》,据常熟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影印,收入《四部丛刊·初编》,子部。
1701963330
1701963331 《韩非子集释》,陈奇猷校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701963332
1701963333 《鹖冠子》,据江阴缪氏艺风堂藏明翻宋本影印,收入《四部丛刊·初编》,子部。
1701963334
1701963335 王叔岷,《庄子校诠》(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8)。
1701963336
1701963337 司马迁,《史记》,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
1701963338
1701963339 屈万里,《尚书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
1701963340
1701963341 孙武撰,《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收入《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99)。
1701963342
1701963343 孙诒让,《墨子间诂》,孙启治点校,收入《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2001)。
1701963344
1701963345 班固,《汉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
1701963346
1701963347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收入《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96)。
[ 上一页 ]  [ :1.7019632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