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64073
1701964074
[2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页949。
1701964075
1701964076
[21]《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台北:文化图书公司,1970),页1168。
1701964077
1701964078
[22]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页149。
1701964079
1701964080
[23]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开明书店,1947),页149。
1701964081
1701964082
[24]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卷十四《孝行览·首时》,页16下。
1701964083
1701964084
[25]同上,卷十六《先识览·去宥》,页25上、下。
1701964085
1701964086
[26]同上,卷十三《有始览·去尤》,页13上。
1701964087
1701964088
[27]同上,卷十八《审应览·应言》,页25上、下。
1701964089
1701964090
[28]孙诒让,《墨子间诂》,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页720。
1701964091
1701964092
[29]《史记·六国年表》,页714、719;《魏世家》,页1844。
1701964093
1701964094
[30]孙诒让,《墨子间诂》,页586。手边无苏时学书,承北京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先生代校,发现孙引苏文,遗漏“男子”二字,特此申谢。
1701964095
1701964096
[31]同上书,页577—578。
1701964097
1701964098
[32]《史记·秦本纪》,页201。
1701964099
1701964100
[33]如同刘昭瑞,《墨者行为与道教法术》,刊在《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页125—132。
1701964101
1701964102
[34]《墨子间诂》,页573—575。
1701964103
1701964104
[35]参看何炳棣,《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著述:〈孙子兵法〉》,初刊于《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页77—78;重刊于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第17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页40—42;收入《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演讲集(2),2002,页45—47。
1701964105
1701964106
[36]汪荣宝,《法言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页317。
1701964107
1701964108
[37]饶宗颐,《秦简中的五行说和纳音说》,饶宗颐、曾宪通,《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3),页459。
1701964109
1701964110
[38]刘增贵,《秦简〈日书〉中的出行礼俗与信仰》,《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1年第3分,页503—541;及《睡虎地秦简〈日书·土忌〉篇数术考释》,《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7年第4分,页671—704。
1701964111
1701964112
[39]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号令》,页103,分段较其他《墨子》注疏合理。
1701964113
1701964114
[40]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 5, Part 6,叶山专著,页317,底注g。
1701964115
1701964116
[41]《备城门》首段,根据吴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页759。
1701964117
1701964118
[42]张觉,《韩非子译注》(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1996),页560、577。
1701964119
1701964120
[43]《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页2166“〔魏〕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是正确的叙事。但下文有误:“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河西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案:吴起为西河守应始自魏攻占秦全部河西地之年(前408),《水经注》“昔魏文侯与吴起浮河西下,美河山之固”纪事正确。《史记·魏世家》,页1842,记魏武侯九年(前389)“使吴起伐齐”,吴起不久因避谗改仕楚悼王,公元前381年悼王卒,吴起为楚贵戚乱箭射死,则吴起仕楚变法最多不过七八年。吴起之死引起墨者首任巨子孟胜率弟子集体死楚阳城君难,遂激发秦献公征募墨者增强城防的决心。
1701964121
1701964122
[44]摘自《旗帜》《号令》篇。
[
上一页 ]
[ :1.7019640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