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64373
如果以上的估算和推测不误,北魏洛城长度和面积问题应该认为是相当圆满的解决了。考古勘测肯定了古代文献数字的价值,文献数字,经过估算考订后,加强了我们对近年考古工作的信心。阎图南城垣推测的虚线应该是相当正确的。
1701964374
1701964375
本节结束以前,应该附带简单指出,最早绘供汉魏洛城地图的是加拿大联合教会驻河南区主教怀履光(Bishop William Charles White)。在他1934年出版的《洛阳古城古墓考》和1939年出版的《中国古墓甎图考》都有汉代洛阳城郊图,但都没有详细说明该图是否全部实测而成[16]。与文献数字及阎图比较,怀图除洛水以北的西城垣和北城垣的一部分以外,应该是假想的,而不是实测的[17]。
1701964376
1701964377
二、宫苑方位与面积的推测
1701964378
1701964379
现存文献对西晋和北魏洛城的宫苑方位,所言均不详明,对宫城尺度完全没有数字。《元河南志》云:
1701964380
1701964381
按魏略曰,董卓烧南北二宫,魏武帝更于厦门内立北宫。魏世宫殿名所见独少,疑承汉之旧故也。
1701964382
1701964383
至于元魏宫城,仅云:“按宫殿多仍魏晋名,或云依洛阳图修缮。”[18]因此北魏宫苑方位的初步推决,应以近年部分的不完全的考古勘查结果为主,再与文献资料互相铨证。
1701964384
1701964385
阎文儒图(见本文附图一)与郭宝钧图(本文未附)都确定了洛城西北角突出部分为金墉城的一部分,这与文献记载完全符合,毋庸再论。惟洛城北垣内宫苑遗址因民国间不断的盗掘,今日残阙已甚。阎、郭二氏初步勘查及诠释文献的工作似乎颇有商榷的余地。
1701964386
1701964387
阎、郭图皆以金墉城东南沿洛城北垣虚线内南北狭东西宽的整个长方形地带作为洛阳小城。他们的文献根据有二。《水经穀水注》:“穀水径洛阳小城北,因阿旧城,凭结金墉。永嘉之乱,结以为垒,号洛阳垒。”[19]再就是《洛阳伽蓝记》:“晋永康中,惠帝幽于金墉城,东有洛阳小城,永嘉中所筑。”[20]
1701964388
1701964389
事实上,阎、郭没有仔细续读《水经穀水注》,紧接上段征引之句,即说穀水“又东立大夏门下”。大夏门及汉之夏门,是洛水北垣西部之门,将金墉城和其更小的依附堡垒、洛阳小城或洛阳垒,与沿洛城北垣之主要宫院隔开。金墉城本身面积已经很小,一向是用来作幽禁魏晋被废帝后和战乱时集中坚守的,不是普通性的小宫城。自魏明帝(227—239)初筑至隋末李密击败王世充进据金墉,这座小城始终是为幽禁和防守用的。这在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里有详细的记载[21]。以金墉之小,而一向不被称为小城,为增强金墉防御而筑的洛阳小城一定是一个更小的城垒,筑于永嘉(307—312)战乱之中,绝不会是洛城北部宫苑的主要部分。此外,《洛阳伽蓝记·原序》明明解说:
1701964390
1701964391
自广莫门〔本文作者按:及洛城北垣东部之门,参看附图二〕以西,至于大夏门〔按:即北垣西部之门〕,宫墙相连,被诸城上也。[22]
1701964392
1701964393
这北垣两门之间较大的一片地方,内中有不少殿阁亭榭和园林蔬圃,就是汉代北宫和芳林园,自魏晋以降直到北魏末叶都叫作华林园[23]。北魏迁洛以后。已无正式北宫之名,可是华林园是宫苑,孝文、宣武等帝不时赐筵和偶尔狩猎的地方[24]。
1701964394
1701964395
所以洛阳小城是纯为永嘉战乱之中增强金墉城防御的一个小堡垒;阎、郭二氏途中认为是洛阳小城的长方地带,除毗连金墉的最西一小块地方以外,其余应系华林园。
1701964396
1701964397
华林园和金墉城方位既定,应估计洛城北部全部宫苑的面积。阎图中北城垣最东端向西712米处,有一阙口,宽19米,他确定作汉代穀门及魏晋以降广莫门的遗址,这是对的。由此阙口向西340米处,“以西夷为平地”[25]。这是由于历代盗掘,宫院北墙遗迹毁灭。根据《洛阳伽蓝记》和《元河南志》,我们应该认为这阙口西边向西,凡在我于阎图所称“洛阳小城”全区所加×××线之内的地区,全是北魏的宫苑。照阎图量估,如果将广莫门缺口以西略有弧形之处以直线计,平行量到金墉城西垣,长度是三厘米强,约合1500米强。这宫苑区的南北长度,据阎氏说明,为334米。再加金墉城向北突出部分的面积(南北404米,东西180米),共得约573,720平方米,或作0.574方公里,141.8英亩,1.74方清里。以上面积约数包括大夏门向南分隔华林园和金墉城的街道面积。但这条御道不妨当作北部宫院的一部分。北魏洛城北部宫苑面积看来好像很小,其实以清亩计,共占地939.6亩,内中大都皆系园林亭榭,已足供当年帝室游乐之用了。
1701964398
1701964399
北魏洛阳主要的宫城(以下称宫城)是在洛城的中央。从《洛阳伽蓝记》中所述由宫城各门放射而出的御道,再从阎氏等的局部勘查,宫城方位可以大体确定。宫城的北垣应该沿着阊阖门(洛城西垣自北第二门)平行向东的御道,宫城南垣应该是沿着西阳门(洛城西垣自北第三门)平行向东的御道。这两个城门就是阎图中阿斗坟以南的第二第三阙口,其间距离实测为814米。阎等虽于1954年曾在汉魏洛城中试掘“重点”,而且发现隆起的工程遗迹,可惜当时未曾大规模掘测,至今无法确定宫城东西的长度[26]。
1701964400
1701964401
想象中可能宫城东西会较南北稍长。姑以正方粗估,则面积为662,596平方米,或163.4英亩,约合二方清里。北魏宫城面积的确定,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勘测了。
1701964402
1701964403
1701964404
1701964405
1701964406
附图(二)
1701964407
1701964408
采自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1963。
1701964409
1701964410
周图详于地名,可供读者参考。惟并非根据比例而作,当作为示意图看。以下几点,似可商確:(1)城区过大,外郭太小;东郭七里桥、三门等处中洛阳东垣七、八魏里,应向东推展;西南两郭亦应向外推展。(2)洛阳北部宫苑方位形状应照附图(一)修正。(3)洛城北半之步广里、金市北魏时已不存在。(4)城内东部治栗里似应在东阳门之南。(5)据阎等考古实勘,南郭灵台遗址在洛城南垣中点稍西,故周图南部大部地名均应稍向西移动。
1701964411
1701964412
即以保守的粗估,北魏洛阳宫城和极北部的宫院约占全城面积的八分之一,虽远较唐代东西两京的宫城为小,但较之中古伦敦的全部城区已相差无几了。
1701964413
1701964414
三、城郭坊里总数的考订
1701964415
1701964416
《洛阳伽蓝记》全书最后,对北魏洛阳内城外郭的规划建置,有以下的综述:
1701964417
1701964418
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千余,庙社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二百二十里。[27]
1701964419
1701964420
但《魏书·广阳王嘉传》云:
1701964421
1701964422
嘉表请于京四面筑坊三百二十,各周一千二百步。乞发三正复丁,以充兹役,虽有暂劳,奸盗永止。诏从之。[28]
[
上一页 ]
[ :1.7019643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