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68460
1701968461
成玄英说:“小道而有所成得者,谓之小成也。”
1701968462
1701968463
林云铭说:“小成,谓安于一察以自好。”
1701968464
1701968465
劳思光说:“一切理论之建立,皆必受一定之限制。无论思考中之解析,或知觉中之综合,皆为永不完成者。故任何一项知识,皆可为补充者,可修正者,亦即无绝对性者。故每一理论皆表一有限之知识,亦为一未完成之知识。依此,每一理论既有所肯定,有所否定,而本身又为未完成者,则此种肯定及否定亦依此有限而未完成之知识而安立。此种知识既无绝对性,则依之而立之肯定与否定自亦无绝对性。故任何一理论成立时,所显示之‘是非’(肯定与否定)皆不能与‘最后之真’相符。理论建立是一‘小成’,而如此之‘小成’,正足使心灵局限于此,而不能观最后之真或全体之真。此即所谓‘道隐于小成’。盖有一理论固是一‘成’,但由此生一局限;此局限即使‘道’蔽隐不显矣。”
1701968466
1701968467
⑫ 言隐于荣华:言论被浮华之词所蔽。
1701968468
1701968469
劳思光说:“所谓‘言隐于荣华’,意谓虚矫之言,因求粉饰而起;此点在理论上,似与‘道隐于小成’并非同一层次之事。因‘道隐于小成’可看作知识之不可免之问题。‘言隐于荣华’则至多只是一部分言论之问题。而是非之事,与巧辩伪饰之关系,似亦只在特殊条件下成立。但庄子否定认知活动之意义时,确对‘辩’甚为重视。此当与庄子之时代有关,盖庄子时,名家墨家之徒,皆喜用诡辩以炫其智。故庄子乃视‘辩’为一大智障。”
1701968470
1701968471
⑬ 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儒墨各家的是非争论,他们各从自己的主观成见出发,是对方的所非,非对方的所是(关说)。
1701968472
1701968473
蒋锡昌说:“此处儒墨,乃统兼其他各派辩士言之;以二派势力最大,可为各派之代表也。各派各有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故物论永不能齐焉。此句实为本篇所作之动机。”
1701968474
1701968475
劳思光说:“一切理论上之肯定与否定,皆无绝对性;故认为‘是非’皆属成见。儒墨等学派之学说,庄子认为皆属一定限制下之成见。‘所非’与‘所是’皆就主观成见而言。”
1701968476
1701968477
⑭ 莫若以明:不如用明静之心去观照。
1701968478
1701968479
王先谦说:“莫若以明者,言莫若即以本然之明照之。”(《庄子集解》)
1701968480
1701968481
宗白华说:“‘以明’,如实地反映多彩的世界。”(《美学散步》)
1701968482
1701968483
【今译】
1701968484
1701968485
如果依据自己的成见作为判断的标准,那么谁没有一个标准呢?何必一定要了解自然变化之理而心有见地的人?就是愚人也是同样有的。如果说还没有成见就已经存有是非,那就好比“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就已经到了”。这种说法是把没有看成有。如果要把没有看成有,就是神明的大禹,尚且无法理解,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1701968486
1701968487
言论并不像风的吹动,发言的人议论纷纷,只不过他们所说的却得不出个定准。这果真算是发了言呢?还是不曾发言呢?他们都自以为自己的发言不同于小鸟的叫声,到底有分别呢?还是没有分别呢?
1701968488
1701968489
“道”是怎样被隐蔽而有真伪的分别?言论是怎样被隐蔽而有是非的争辩?道如何出现而又不复存在呢?言论如何展现过而又不被承认呢?道是被小的成就隐蔽了,言论是被浮华之词隐蔽了。所以才有儒家墨家的是非争辩,他们各自肯定对方所非的,而非议对方所肯定的,如要肯定对方所非的而非议对方所肯定的,则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本然的情形。
1701968490
1701968491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①。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②。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③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④;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⑤。因是因非,因非因是⑥。是以聖人不由⑦,而照之於天⑧,亦因是也⑨。
1701968492
1701968493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⑩。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⑪。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⑫。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⑬也。故曰莫若以明。
1701968494
1701968495
【注释】
1701968496
1701968497
①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物象,没有不是作为他物的“彼”,作为自己的“此”而存在的(关锋今译);“彼”是“那方面”,“是”是“这方面”。凡物有“那方面”,即有“这方面”(蒋锡昌说)。
1701968498
1701968499
王先谦说:“有对立皆有彼此。”
1701968500
1701968501
陈启天说:“‘彼’、‘是’,犹言彼此,或人我,指相对之两方言。”
1701968502
1701968503
② 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是”众本原作“知”。依严灵峰《庄子章句新编》校改。
1701968504
1701968505
严灵峰先生说:“‘是’字原作‘知’。按:作‘知’于义不合。本节上下文并以‘彼’、‘是’对文,此不当独作‘知’。疑涉下‘知’而误。上句‘自彼则不见’,则下句作‘自是则知之’;‘彼’与‘是’对,‘见’与‘知’对,文法井然。因依上下文义臆改。”按观上下文,当以严说为是,可据改,唯作‘自知’解亦通。
1701968506
1701968507
陈启天说:“‘自是’原作‘自知’,兹依严灵峰校改。‘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谓自彼方则不见此方之是,自此方则知此方之是也。”
1701968508
1701968509
蒋锡昌说:“如从‘那方面’的观点去观察,则所见无非是‘那方面’;如从‘这方面’去观察,则所见无非是‘这方面’。见了那面,则不见这面。自己知道的一面,总认为是真的一面。”
[
上一页 ]
[ :1.701968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