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70868
知道哪些是属于天然的,哪些是属于人为的,这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知道天的所为,是出于自然的;知道人的作为,是用自己的智力所知的,去生发培养自己智力所不能知的,使自己享尽天然的年寿而不至于中途夭亡,这是知识的能事了。
1701970869
1701970870
虽然这样,但是还有问题。知识必定要有依凭的对象而后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然而依凭的对象却是变化无定的。怎么知道我所谓属于天然的不也是属于人为的?所谓属于人为的不也是属于天然的呢?
1701970871
1701970872
有真人才能有真知。什么叫做真人?古时候的真人,不拒绝微少,不自恃成功,不谋虑事情;若是这样,错过了时机而不后悔,顺利得时而不自得。像这样子,登高不发抖,下水不觉湿,入火不觉热。只有知识能到达与道相合的境界才能这样。
1701970873
1701970874
古时候的真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不忧愁,饮食不求精美,呼吸来得深沉。真人的呼吸是从脚跟运气,普通人的呼吸用咽喉吐纳。议论被人屈服时,言语吞吐喉头好像受到阻碍一般。凡是嗜欲深的人,他的天然的根器就浅了。
1701970875
1701970876
古时候的真人,不知道悦生,不知道恶死;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拒绝,无拘无束地去,无拘无束地来而已。不忘记他自己的来源,也不追求他自己的归宿;事情来了欣然接受,忘掉死生任其复返自然,这就是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的作为去辅助天然。这就是真人了。
1701970877
1701970878
这样子,他心里忘怀了一切,他的容貌静寂安闲,他的额头宽大恢宏;冷肃得像秋天一样,温暖得像春天一样,一喜一怒如四时运行一样的自然,对于任何事物都适宜而无法测知他的底蕴。
1701970879
1701970880
古时候的真人,其行状随物所宜而不偏倚,好像不足却无所承受;介然不群并非坚执,心志开阔而不浮华;舒畅自适好像很欢喜,一举一动好像不得已;内心充实而面色可亲,德行宽厚而令人归依;精神辽阔犹如世界的广大;高速超迈而不拘礼法;沉默不语好像封闭了感觉,不用心机好像忘了要说的话。
1701970881
1701970882
〔天和人是合一的,〕不管人喜好或不喜好,都是合一的。不管人认为合一或不合一,它们也都是合一的。认为天和人是合一的就和自然同类,认为天和人是不合一的就和人同类。把天和人看作不是互相对立,这就叫做真人。
1701970883
1701970884
二
1701970885
1701970886
死生,命①也,其有亱旦之常,天②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爲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③乎!人特以有君爲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眞④乎!
1701970887
1701970888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⑤以濕,相濡⑥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⑦
1701970889
1701970890
夫藏舟於壑,藏山⑧於澤,謂之固矣。然而亱半⑨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⑩。藏小大⑪有宜,猶有所遯⑫。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恆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爲樂可勝計邪!〕⑬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善夭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⑮乎!
1701970891
1701970892
【注释】
1701970893
1701970894
① 命:自然而不可免者(释德清说);事物变化的自然过程(《鹖冠子·环流》:“命者,自然也”)。
1701970895
1701970896
林希逸说:“人力所不得而预,此则天地万物之实理也。曰‘命’、曰‘天’,即此实理也。”
1701970897
1701970898
② 天:自然的规律(张默生说)。
1701970899
1701970900
③ 卓:独化(郭《注》),即指“道”。
1701970901
1701970902
④ 真:指“道”。按“真”字《老子》三见:“其精甚真”、“质真若渝”、“其德乃真”。
1701970903
1701970904
⑤ 呴(xū):嘘吸。
1701970905
1701970906
⑥ 濡(rú):湿润。
1701970907
1701970908
⑦ 〔夫大块载我以形……乃所以善吾死也〕:这六句插入,和上下文不连贯。在后面子来的对话中有这六句,王懋竑疑是错简重出,据删。
1701970909
1701970910
王懋竑说:“‘大块载我以形’六语,又见后子祀章,其为错简重出无疑也。”
1701970911
1701970912
马叙伦说:“此节疑为下文错简,校者以未错者对之,未敢删除,遂成羡文。”
1701970913
1701970914
王孝鱼说:“开头数句三十字,又见于大段子祀、子舆、子犁、子来一节,重见迭出,置于此处反觉前后文义不相连贯,兹予删去,直接由‘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句起。后面‘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数句二十九字,在此亦颇不伦,亦并删去,移于子祀、子舆、子犁、子来一节。”按所说甚是。后文“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数句凡二十九字,亦当依王孝鱼之说删移。
1701970915
1701970916
⑧ 山:或说当作“汕”,即渔网。
1701970917
[
上一页 ]
[ :1.7019708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