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70944
人的死生是必然而不可免的,就像永远有黑夜和白天一般,是自然的规律。许多事情是人力所不能干预的,这都是物理的实情。人们认为天是生命之父,而终身敬爱它,何况那独立超绝的道呢?人们认为君主的势位超过自己,而舍身效忠,何况那独立超绝的道呢?
1701970945
1701970946
泉水干了,鱼就一同困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嘘吸,用口沫互相湿润,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与其赞美尧而非议桀,不如忘却两者的是是非非而融化于大道。
1701970947
1701970948
把船藏在山谷里面,把山藏在深泽之中,可以说是很牢固了,但是夜深人静时造化的大力士还是把它背走了,沉睡的人还丝毫不觉察。把小的东西藏在大的地方是适宜的,但是仍不免于亡失。如果把天下付托给天下,就不会亡失了,这乃是万物常在的真实情形。所以圣人要游于不得亡失的境地而和大道共存。对于老少生死都善于安顺的人,大家尚且效法他,又何况那决定着万物的生成转化的道呢?
1701970949
1701970950
三
1701970951
1701970952
1701970953
夫道,有情有信,無爲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①;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②,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爲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爲深③,先天地生而不爲久,長於上古而不爲老④。〔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戲氏得之,以襲氣母;維斗得之,終古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襲崑崙;馮夷得之,以遊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大山;黃帝得之,以登雲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禺強得之,立乎北極;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彭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傳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⑤
1701970954
1701970955
【注释】
1701970956
1701970957
① 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受”,与“授”通。谓道可以心传而不可以口授,可以心得而不可目见(陈启天说)。
1701970958
1701970959
释德清说:“以心印心,故可传可得;妙契忘言,故无受无见。”
1701970960
1701970961
② 神鬼神帝:“神”,与“生”义同(章炳麟说)。
1701970962
1701970963
章炳麟说:“‘神’,与‘生’义同。《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鬼’者,引出鬼;‘神帝’者,引出帝。”(《庄子解故》)
1701970964
1701970965
朱桂曜说:“案章说是,神从申,故《风俗通·怪神篇》:‘神者申也。’《白虎通·五行篇》释名释天并云:‘申者身也。’《广雅·释诂》四:‘身,㑗也。’㑗即有身孕,‘生’之意也。”
1701970966
1701970967
③ 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谓道弥宇内,无所不在(陈启天说)。“太极”,通常指天地没有形成以前,阴阳未分的那股元气,这里或当指天。“六极”,即六合。“太极之上”,原作“太极之先”,依俞樾之说改。
1701970968
1701970969
俞樾说:“按下云:‘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则此当云:‘在太极之上’,方与‘高’义相应。今作‘在太极之先’,则不与‘高’义相应,而转与下文‘先天地生而不为久’,其义相复矣。《周易·系辞传》曰:‘易有太极。’《释文》曰:‘太极,天也。’然则《庄子》原文,疑本作在‘太极之上’,犹云在天之上也。后来说《周易》者,皆以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于是疑太极当以先后言,不当以上下言,乃改‘太极之上’为‘太极之先’,而于义不可通矣。《淮南子·览冥训》曰:‘引类于太极之上。’”按:俞说可从。日本金谷治译注《庄子》本亦依俞说改正为“太极之上”。
1701970970
1701970971
马叙伦说:“按郭象《注》曰:‘且上下无不格者,不得以高卑称也。’成玄英《疏》曰:‘道在五气之上,不为高远。’是郭、成二本‘先’并作‘上’。”
1701970972
1701970973
王孝鱼说:“太极与六极并言,可见太极二字非由《周易·系辞》而来,反倒可说,《系辞传》的太极二字,或乃袭用了《庄子》,那么《系辞传》可能出现在《庄子》之后。”
1701970974
1701970975
④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谓道贯古今,无时不在(陈启天说)。
1701970976
1701970977
⑤ 〔狶韦氏得之……而比于列星〕:这一节神话,疑是后人添加,亦无深意,无妨删去。施天侔著《庄子疑检》,已认为此节非庄周之学。
1701970978
1701970979
宣颖说:“以上诸神半出荒唐,庄子但取以寓意不暇论也。”
1701970980
1701970981
严复说:“自‘夫道’以下数百言,皆颂叹道妙之词,然是《庄》文最无内心处,不必深加研究。”按:自“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至“比于列星”一段,确无深意,然自“夫道”至“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一段,承老子之‘道’义,有其深意,不得谓为“无内心处”。
1701970982
1701970983
钱穆说:“此章言‘伏羲’、‘黄帝’、‘颛顼’云云,似颇晚出。”(《庄子纂笺》)
1701970984
1701970985
【今译】
1701970986
1701970987
道是真实有信验的,没有作为也没有形迹的;可以心传而不可以口授,可以心得而不可以目见;它自为本自为根,没有天地以前,从古以来就已存在;它产生了鬼神和上帝,产生了天和地;它在太极之上却不算高,在六合之下却不算深,先天地存在却不算久,长于上古却不算老。〔狶韦氏得到它,用来整顿天地;伏羲氏得到它,用来调和元气;北斗星得到它,永远不会改变方位;日月得到它,永远运行不息;堪坏(山神)得到它,可以掌管昆仑;冯夷(河神)得到它,就可以游于大川;肩吾(山神)得到它,可以主持泰山;黄帝得到它,可以登上云天,颛顼得到它,可以居住玄宫;禺强(北海神,人面鸟形)得到它,可以立于北极;西王母得到它,可以安居少广山上;没有人知道他年代的始终;彭祖得到它,可以上及有虞的时代,下及五伯朝代;傳说得到它,可以做武丁的宰相,包有天下(死后成为天上的星宿),乘驾着东维星和箕尾星,而和众星并列。〕
1701970988
1701970989
四
1701970990
1701970991
南伯子葵①問乎女偊②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1701970992
1701970993
曰:“吾聞道矣。”
[
上一页 ]
[ :1.701970944e+09 ]
[
下一页 ]